德国是资源缺乏的国家,今天它所取得的经济成就虽然主要依靠的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力量,但家庭教育与职业引导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容低估的。
德国提倡的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因为孩子是一个活泼的完整的人。德国幼儿教育的特色是把教育的责任归之于父母,认为婴幼儿阶段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人。德国宪法明文规定:教养儿童是父母的自然权利和义务,政府在幼儿教育中站在辅助的立场上,真正担任教育责任的是父母。
德国80%以上的孩子对自己的评价颇好,特别是他们感激父母在人格、修养方面对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们欣赏的共同特征可概括为:勤奋、认真、按计划办事、言而有信并值得信赖。
尽管德国家庭普遍较富裕,但孩子们从小就养成了相对独立的习惯。与东方的孩子相比,他们较少有依赖他人的意识。大部分孩子在中学阶段就有打工挣钱的经历,特别是在假期。中学毕业或到一定的年龄后,孩子们会在父母的指导和自己的选择下离开家庭乃至家乡到外面去开创自己的生活。
可以说,德国家长在养儿育女方面,最突出的亮点还是培养孩子的善良品质和教育孩子坚持原则。
众所周知,德国是引发两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所幸的是,德国各阶层能够深刻地反思这段历史,甚至因此格外重视对孩子善良品质的培养,并将其列为德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的善良教育有这样几个部分。
第一,爱护动物。在孩子刚刚蹒跚学步时,不少德国家庭就特意喂养了小狗、小猫等小动物,让孩子亲自照料,以便使他们学会体贴入微地照顾弱小生命。幼儿园也饲养了各种小动物,由孩子们轮流负责喂养,还要求注意观察它们的成长、发育,与它们游戏,有条件的还需做好“饲养记录”。正式入学后,孩子们的作文中常常会出现有关小动物的生动描绘,其中优秀的篇章会被教师推荐为范文在壁报上发表。此外,小学生们还热衷于利用自己积攒的零用钱来“领养”动物园里的动物,或捐款拯救濒临灭绝的动物。
第二,善待生命。柏林一个13岁的男孩为一只小鸟医治创伤,后来又将其放归大自然。一位小作者以充满爱怜的笔调记录了这一充满爱心的过程,此文荣获了该校“善待生命作文大赛”的一等奖。相反,虐待小动物的孩子则会受到各种指责:轻则受到朋友批评或师长训导,重则可能受到相应的惩罚。如果仍然不思悔改,就可能被送去做心理治疗,因为在大人们看来,这是比学习成绩滑坡更为严重的“品德问题”。越来越多的德国人都有这样的共识:小时候以虐待动物为乐的孩子,长大后往往具有暴力倾向。
第三,怜贫惜弱。在成人社会的倡导鼓励下,孩子们帮助盲人、老人过马路早已蔚然成风;为身有残疾的同学排忧解难者也比比皆是。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个孩子粗暴地将一位上门乞食的流浪者赶走,全家人对此事极为重视,并且郑重其事地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大人们严肃认真又耐心细致地启发孩子:流浪者尽管穿着邋遢,但同样享有人的尊严。最终孩子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仰慕强者也许是人之常情,而同情弱者更是美好心灵的体现。后来,孩子主动提出邀请这位流浪者来家做客,大人们欣然应允。
德国家长教育孩子做事要坚持原则,他们认为,做事缺乏原则的孩子是意志力薄弱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必定不会有什么出息。值得称道的是,他们教育孩子坚持原则的方法就是以身作则。
这是一位留学德国的中国家长写的文章:
一次,我与德国邻居外出春游。邻居太太准备了新鲜的面包、奶酪、香肠做午餐。在原野的召唤下,孩子们只顾着玩耍,根本没想到吃饭。德国妈妈告诫小孩,用餐时间如果不回来吃饭,到下午回家前,不会再有任何食物。小孩们没有理会她,依然开心地玩着。
果然,回家途中,小孩们哭闹着喊肚子饿,德国妈妈视而不见,同行的爷爷奶奶也立场坚定,一个多小时的路程,竟然真的不给小孩任何食物,任由他们哭闹。
后来,我与邻居太太聊到这件事情:“小孩子哭着喊肚子饿,你心里不难过吗?”
邻居太太说:“当然会不好受。可是,如果父母自己先违背原则,那么以后教育孩子就会一次比一次难。”
教育孩子坚持原则,家长首先要坚持原则。可是,在现实中,有太多的家长因为心软、因为心疼孩子,无法坚持自己对孩子的要求,结果孩子就顺竿而上,家长没有了威信,孩子也越来越难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