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起来,美国家长教育孩子的做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注重培养孩子的平等意识。美国家庭把各式各样的玩具和儿童读物放在让孩子能接触到的地方,墙上门上则贴满孩子们的“美术作品”。在家里家长很少强求孩子的言行循规蹈矩,孩子们像伙伴似的称呼长辈的名字是很自然的事,家长与孩子说话永远是蹲下来。
第二,注重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美国家长看见孩子在墙上乱画、用嘴咬玩具、拿剪刀在书本衣服等物品上乱剪乱画,往往不是痛惜某件东西被孩子损坏了,而是感到高兴,然后耐心地告诉孩子一些操作上的技巧和知识。因为他们认为这样能让孩子学会某种技能。
第三,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在美国,家长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孩子从小睡小床,稍大后单独有一间房子。在孩子打理日常事务上,家长只帮孩子做一些当时年龄还无法做到的事,凡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都尽量由孩子自己去完成。绝大多数18岁以上的青少年,都自己挣钱读书。
第四,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美国家长对孩子从不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而是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家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在师长的帮助下学会游泳。他们很少让孩子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而是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怎样去思考问题;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肯定孩子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通过思考得出的一切结论。
美国《华盛顿邮报》在一篇文章中对家长如何教育子女使他们健康成长提出了十二条基本通用法则:
第一条,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这条法则看起来是不言而喻的,哪个家长不想给孩子创造健康环境?但实际上也不尽然,有些家长有此心却不懂如何做。比如说,过分溺爱娇惯孩子,由着孩子不知节制地吃喝、不锻炼、不劳动,这都是不正确的做法。孩子变得好逸恶劳,罪魁祸首也是家长的怂恿。还有,家长之间有矛盾经常当着孩子的面争吵,也是不正常、不健康的环境。
第二条,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家长们都是对孩子寄予希望的,但是否永远用正面鼓励的话语让孩子们看到希望,认为自己确实有希望呢?如果你是一位家长,爱对孩子喊:“你怎么这么笨”“这么没出息”“你算是没指望了”之类的话语,站到孩子的立场想一想,自己会看到希望吗?
第三条,力量法则:永远不要与孩子斗强。
大人总是比孩子有力量,无论是拼体力还是斗智能和经验,因此,大人与孩子斗强本来就不平等,胜利了也不光彩。尤其是家长、老师等和孩子关系密切的成年人,不可采用与孩子赌气、硬比等方式去刺激孩子。对心理感情处于不成熟阶段的少儿来说,“激将法”是不合适的。
第四条,管理法则: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
“子不教,父之过”在哪里都通行。孩子自我克制的能力还不成熟,因此,父母必须负起责任来管束。但这种管束应该是充满亲情、人性化、科学而理性的,切不可把孩子作为私有财产来任意修理摆布,也不可采用简单粗暴的命令,毫不顾及和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和人格。
第五条,声音法则:要倾听孩子的声音。
平等地对待孩子,给他们发言权,倾听他们的声音,他们才会说出真实思想。如果大人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忽视他们的心声,久而久之,他们会不敢对家长说真话,不爱与家长交流。
第六条,榜样法则: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家长检点自身言行极为重要,孩子的教养,多半来自生长环境中的耳濡目染。家长也要注意交往的社会关系和常去的场合对孩子的影响。
第七条,求同存异法则: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
孩子和大人的看法往往不同,他们会有很多不符合常规的幻想。其实,这些正是孩子童心的可爱之处。如果大人认为孩子的想法奇怪而泼冷水,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也会让他们因为得不到理解而失望。
第八条,惩罚法则:这一法则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慎用。
单纯的惩罚,尤其体罚,是非常负面和拙劣的教育方式,也是不文明的。孩子做错了事可以批评,也可以采用适当的方式做些处罚,比如孩子做错了事,可以罚其几天不能看电视,但绝不能不许孩子吃饭,甚至罚站数小时,打骂更是违规的。
第九条,后果法则: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
有时候,大人都说不清楚后果和危害,光对孩子横加指责,这就无法服人。因此,要让孩子心服口服,家长、老师等成人首先得周密思考前因后果,然后好好与孩子谈谈,晓之以理,让孩子明白道理。
第十条,结构法则:教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在美国这样的法治社会,法制教育融汇在社会生活和学校教育之中,因此做到这点不算太难。孩子们从小就受到熏陶,心中都有一道道德底线和法制底线。或许有人以为美国很开放,但实际上,美国人对待道德感情、家庭责任、两性关系等,很少超越底线,也很少有人因为帮亲友等社会关系的忙而腐败违法。因为他们心中有原则,知道越界就是犯罪,不能为了迁就亲人而触犯法律。
第十一条,二十码法则:尊重孩子的独立倾向,与其至少保持二十码的距离。
这个“二十码”是个象征,说明美国人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给孩子留出心理空间。家长不必处处围着孩子转,否则自己觉得是关心照顾他们,孩子们却觉得家长控制得太严。也应允许孩子保有自己的隐私,有自己的主动权和决定权。当然,家长还是需要在二十码之外关注着孩子的。
第十二条,四W法则:任何时候都要了解孩子跟谁在一起(Who),在什么地方(Where),在于什么(What)以及什么时候回家(When)。
有些家长看起来对孩子操心管制很多,可到时候却不知道孩子的这“4W”内容,这可算不上好家长。只有上面所有这些法则都做好了,孩子才肯对家长说真话,家长也才能了解到这“4W”的内容。也有些家长舍得掏钱送孩子去昂贵的私立寄宿学校,认为这是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成长环境。孩子能进管理严格专业的学校确实有好处,但家长也应该自问一下动机,把孩子完全托出去是否有图省事而把家长应负的责任推给学校的意图呢?其实,教育培养孩子的过程,也是家长学习成长的过程,过早让孩子离家寄宿,家长会失去这样一段虽然辛苦却非常有意义的人生时机。即便孩子去了寄宿学校,有老师管教,家长仍然不可忘记自己的责任,要随时了解这些“W”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