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想“成功”,却有很多人并不真正了解“成功”的真谛。什么叫成功?
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可能会碰到这样一个问题:发现自己前面无时无刻不在走动着一个导师,他给我们指引道路,他告诉我们该如何如何做,并帮助我们定义成功。这个导师其实并不止一个人,而是一类人,而且往往是那些身份高贵、财产丰富的人。他们给大众树立了一个好的“标准”,惹得人们常常发出这样的赞叹:“瞧,他上了福布斯,多成功!”“他上了电视,多么成功!”“他又升官了……”
成功在这个时代,似乎已经被完全被物化。成功需要财富来支撑,钱、权、名声是财富,快乐与身心健康同样是财富。而世俗的成功,往往过于注重前者而忽略了后者。我们为世俗的成功付出太多了,足可以列一个长长的清单:精力、体力、时间、健康、亲情甚至爱情……多少我们生活中有关幸福的元素,在“成功”的借口中被我们忽视、漠视、摈弃。《史记》中有云:“利令智昏”,一个人为了“利”,最容易丧失自己的智慧而做出蠢事,把自己推如泥潭。而世俗的成功,无一不与“利”有关。就这样,成功变质成一味毒药,毒害了幸福肌理,而我们却欲罢不能。
当几乎所有的人都被置于“成功OR失败”二元对立语境下时,这个社会肯定出了问题。成功的虚幻只存在于别人眼里,幸福却真实地扎根于自己心中。当那么多人被成功“榜样”和励志“导师”鼓惑着踏上漫漫“成功”征途时,有谁为自己的幸福感而设计过人生?
在一片美丽的海岸边,有一个商人坐在一个小渔村的码头上,看着一个渔夫划着一艘小船靠岸,小船上有好几尾大黄鳍鲔鱼。这个商人对渔夫捕了这么多鱼恭维了一番,便问他要多少时间才能捕这么多?
渔夫说,“一会儿工夫就捕到了”。商人再问,“你为什么不工作时间长点,好多捕一些鱼?”渔夫回答:“这些鱼已经足够我一家人生活所需啦!”商人又问:“那么你一天剩下那么多时间都在于什么?”
渔夫说:“我呀?我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捕几条鱼,回来后跟孩子们玩一玩,睡个午觉,黄昏时,晃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哥儿们玩玩、侃侃大山,我的日子可过得充实又忙碌呢!”
商人不以为然,帮他出主意,他说:“我是一个成功的商人,我建议每天多花一些时间去捕鱼,到时候你就有钱去买条大一点的船。自然你就可以捕更多鱼,再买更多的渔船,然后你就可以拥有一个渔船队。到时候你就不必把鱼卖给鱼贩子,而是直接卖给加工厂,或者你可以自己开一家罐头工厂。如此你就可以控制整个生产、加工处理和销售。然后你可以离开这个小渔村,搬到大城市,在那里经营你不断扩充的企业。”
渔夫问:“这要花多少时间呢?”
商人回答:“十五到二十年。”
渔夫问:“然后呢?”
商人大笑着说:“然后你就可以好好休闲啦!”
渔夫追问:“然后呢?”
商人说:“到那个时候你就可以退休了!你可以搬到海边的小渔村去住。每天悠闲地睡到自然醒,出海随便捕几条鱼,跟孩子们玩一玩,再睡个午觉,黄昏时,晃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哥儿们侃侃大山。”
商人的话一落音,连自己也窘迫了。他红着脸,在渔夫意味深长的注视下识趣而退。
聪明商人的建议,只不过是要渔夫花几十年的时间,去换取一份悠闲的生活罢了——而这份生活,渔夫本来就拥有!
商人和渔夫的选择,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合适与否之别。静下心来想一想,你忙忙碌碌,到底追求的是什么呢?如果你追求的是一种波澜壮阔的生活,你完全可以按照商人的建议去做;但如果你追求的是一种明净淡泊的生活,为什么要付出那么多?
是谁断定了没有很多钱没有很大权的人生就是没有价值的人生?人生除了成功或者失败,就没有其他的路可走了吗?
也许,我们应该少谈些成功,多讲些幸福。成功的人不一定幸福,幸福的人却一定成功。幸福没有永远不变的标准,没有人能说清楚有多少钱、有多少权算是得到了幸福,更没有人能说清楚有多少亲人、有多少儿女、有多少朋友算是得到了幸福,也没有人能说清楚拥有多少感情算是得到了幸福……幸福是纯粹的个人感受,它永远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它又并非远不可及、高不可攀,它是那么寻常、那么平易近人。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幸福,只要你心中有幸福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