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决定孩子的一生

孩子为什么悲观

字体:16+-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么一些孩子,他们成天“愁眉紧锁”一副“郁郁寡欢”的模样。似乎总活在“无尽的担忧”之中。让他们开朗不起来的,可能只是“今天某某不理我了”、“今天考试考得不太好”、“今天妈妈批评我了”等小事情,但就是因为这么一点小事,孩子都要“悲伤”一整天。

现象一:

小强是个有自尊心的孩子,但在父母面前却有些抬不起头来。爸爸妈妈都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他们对小强的学习要求标准很高,但小强的学习成绩在班里却总是处于中等水平。为此,小强总觉得有一种悲观的情绪缠绕着自己,感觉无论自己如何努力,也达不到爸妈的要求。

现象二:

乐乐名叫“乐乐”,可实际上,他的心态并不“乐”。他总让自己沉湎在悲观的情绪中,一次没考好,就认为以后都不会考好;让他分析问题,他总会看到事情不好的一面;甚至带他去看电影,看完电影让他谈谈自己的感受,他也往往只是关注电影的负面内容。

为什么这些孩子,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总是事情糟糕的一面,总是得出否定的结论?而这种悲观的情感和处世态度,显然不是他们这个年纪的孩子该有的。那么,是什么导致孩子如此悲观呢?归纳起来,原因有如下几点:

1.受家长的情绪影响

孩子的个性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在父母的影响下一点一点地培养起来的。父母用悲观的态度对待生活,那孩子肯定不会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如果父母总能在困境中看到希望,那再大的困难在乐观的孩子面前也会显得微不足道。

如早晨醒来,妈妈看到外面正在下雨,便随口说了一句:“这该死的天气,又下雨了!”就是这一句话,就会让孩子产生消极、悲观的想法:下雨天很让人烦。但是,面对下雨的天气,如果妈妈说的是:“太好了,下雨了,小草、小花们又能喝到水了。”这时,妈妈就会给孩子一个乐观的暗示:下雨对植物很有好处,雨水可以让植物茁壮成长。

2.家长悲观的心理暗示易挫伤孩子的自信心

有些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其他文艺方面的表现也不突出,于是,家长就对孩子表现出“失望”的情绪来,“哎,你这榆木脑袋呀,再怎么努力也学不好!”悲观的心理暗示,让孩子认为,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用,索性不努力!反正自己比较笨嘛!类似这样的孩子,因为看不到希望,所以就没有进取心,成功的欲望也很低。

3.家庭不和睦给孩子的心灵蒙上了阴影

有些家长的感情不和,动不动就吵架,这给孩子小小的心灵蒙上了悲伤的阴影,他们得不到关爱,也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所以对什么事情都特别悲观。

4.目标确定得不合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结果大于期望的目标时就会产生满足的情绪体验;当结果与期望目标相等时,就会觉得无所谓;当期望的目标过高,结果低于期望值时便会产生失望,从而引发悲观情绪。

5.孩子的心理波动大

人的情绪并非由环境和生理条件机械决定。对情绪有决定影响的是人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不同,其目的、动机就不同,意志的坚定程度、经受挫折的能力也不同。当个人的利益得不到满足时,有些孩子就会向社会发泄不满,使人生失去方向,继而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

此外,诸多负面的生活经验,如学习成绩差、失去朋友等,都会让孩子变得杞人忧天,凡事都往坏处想。

当然,没有人是能够每分每秒都快乐着的。不过,调查数据显示,性格悲观的孩子,相对于乐观、开朗的孩子而言,更容易在学业上遭受失败,更容易出现健康问题。

悲观是一种消极、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它的发生总是伴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变化。长期的悲观情绪,一方面可使孩子的整个心理活动失去平衡;另一方面会造成孩子生理机制的紊乱,扰乱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影响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的功能,降低孩子的免疫力。

悲观的孩子在每个机会中都看到了危难。因为悲观,这些孩子很难看到生活中积极、光明的一面,所以变得郁郁寡欢。

悲观的孩子意志消沉,没有坚定的信念,遇到困难就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长此以往,他就越来越难以认清自己的真正实力了。一个人无法发现潜藏在自己体内的那笔雄厚的财富,这才是最糟糕的事情。

总之,悲观的情绪不但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还影响孩子的学习与个人的发展,因此,家长应帮助孩子改变悲观的性格,让孩子看到事物光明的一面。唯有如此,孩子才能拥有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