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故事引导孩子得体待人接物

给家长的悄悄话

字体:16+-

帮助他人是一种美德。但现实生活中,对于他人漠不关心的孩子大有人在。如大人在做事情的时候,孩子理所当然地跷起二郎腿看他的电视;家长生病了,需要找医生。孩子竟冷漠地如若无视。孩子小一点的时候,家长还能谅解,认为是因为孩子尚小,还不懂事造成的。但孩子大了依然如此,家长难免会觉得难过、寒心了。我怎么生了这么一个不懂得关心、体贴父母的孩子呢?归结起来,孩子不懂得关心和帮助他人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大多数父母教育孩子时总喜欢包办,正是他们毫无原则的溺爱才“造就”了一批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意识差的孩子。家里人整天围绕着孩子转,万事以孩子为中心,让孩子养成了以“我”为中心的性格,他们没有关心、帮助他人的机会。因为,家长的“爱”已经把这些经验剥夺了。这样,孩子不懂得关心和帮助他人,又能怪得了谁呢?

(2)家长自己凡事以“我”为中心,认为他人都应该为自己服务,而自己对于需要帮助的人总吝于付出。耳濡目染,孩子把家长的冷漠、自以为是的做人态度都学会了。最终自然把它们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以及人际交往的过程中。

(3)孩子缺乏技巧,不知道怎么做才算是帮助别人。在生活中,许多家长擅长给孩子讲道理,但并不告诉孩子,什么情况下你需要去帮助别人。这样,孩子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难免手足无措,不知道从何下手。

(4)曾经帮助过别人,但因为在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人却冷漠地不肯伸出援助之手,导致孩子对人心产生了怀疑,从而也不再愿意帮助别人了,索性:你自私,我就比你更自私。

没有人天生就是冷漠,不会关心、帮助他人的。正如古话说的“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个孩子在小的时候其实都有一颗善良、体贴、乐于助人的心,但因后期教育不当,导致一些孩子变得冷漠、不会帮助别人了。所以,孩子帮助他人的习惯需要从小培养。

父母积极教导孩子助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家长应该让孩子多接触社会,从中体验到被他人需要的快感。被认同能增加孩子的价值感。因此,父母应尽量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接触社会、关心和帮助他人的机会。比如让孩子学着帮助或者照看比自己年龄小的小朋友;试着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假日时带着孩子去参与各项适合他的义务活动等。此外,还可以带着孩子跟亲戚朋友、左邻右舍或同班的孩子互动。让孩子从团体同伴的互动过程中,体验相处、互助、分享的重要,并从同伴互动中学习群体相处的技巧。以上这些,都可以增进孩子的人际智能,也让孩子在互动中学会与人互助和分享。

(2)树立榜样。孩子的模仿力非常强,而父母无疑成为孩子首先模仿的对象,如果父母自己的行为是自私的,那就难以要求孩子会有良好的行为方式。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应时刻提醒自己:“我是孩子的榜样”。

(3)解释原因。就像孩子需要由大人告诉他们打人、骂人不对一样,他们也有权力知道帮助别人是多么好的一件事。譬如:“如果你把你的小车让妹妹玩,你就不会让她觉得好伤心,她会很高兴!”让孩子知道,当他为别人着想的时候,你会感到很欣慰,并表扬他,告诉他:“你学会关心别人了,我感到很高兴。”有时,还可适当的奖励,久而久之,孩子的行为就会得到巩固和发扬。

(4)教给孩子方法。要帮孩子了解如何助人?光是告诉他哪些事不可以做是不够的,还应该告诉孩子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帮助别人,怎么帮。当自己需要帮忙的时候也应该主动请求帮助。如果因此遭到了拒绝,不要灰心,觉得自己就不应该再帮助他人了,因为,热心肠的人还是有很多的。

总之,父母应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在语言上和行动上教育孩子,让他逐渐学会关心别人,帮助别人。

教子加油站

(1)要养成孩子关心他人的良好品性,有时父母明确、具体地表明自己喜欢他做什么,比简单地说教来得更有效。

(2)如果在你需要帮助时,孩子依然袖手旁观,也不要当场责备,你可以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同样“袖手旁观”,让孩子明白,如果自己袖手旁观,别人同样对自己的事情漠不关心。

(3)多表扬、鼓励孩子善良的行为,让孩子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体验幸福、快乐、被需要的感觉,这样,孩子自然就越来越懂事、善解人意了。

(4)对于孩子帮你做事情,但把事情做得越来越糟糕的时候,切不可责备孩子说:“真是帮倒忙,越帮越忙。”这样的话会挫伤孩子做事情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