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故事引导孩子得体待人接物

备选故事任你挑

字体:16+-

孩子不听他人劝告的原因有很多。对于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情况,我们应采用不同的故事进行说服教育。这样才能保证教育的有效性。如下面的几个故事,就是为不同性格特点、心理特点,不同遭遇的孩子准备的。

白头翁的建议

有一些小孩子,在家不听大人的劝告,特别是爷爷奶奶的劝告。觉得爷爷奶奶老经验,思想老土,说的那些道理都“过时”了!如果你的孩子也有类似的倾向,不妨找个机会坐下来,与他谈谈《白头翁的建议》——

森林里,住着许许多多的鸟儿,有乌鸦、啄木鸟、黄莺……其中最年长的要算白发苍苍的白头翁了。

有一天,森林里的“会议树”下长上来一根藤蔓。

过了几天,这根藤蔓越长越高,到了“会议树”的树梢上。这时,白头翁对鸟儿们说:“我们还是把那根藤蔓拔掉吧,不然,人们都会爬上树来危害我们的,到时候,我们就无家可归了。”

“这有什么好怕的!”鸟儿们纷纷说。

第二天,一位猎人来到了树脚下,悄悄地爬上树,把一个网挂在树上。

傍晚,小喜鹊回来了,她有着一对长翅膀,一不小心,一头撞进了网。这时,猎人来了,他取下了网,笑嘻嘻往家走去,一边走一边说:“这下我的儿子可有玩意儿玩了。”喜鹊失去了一个孩子,伤心地哇哇大哭。又过了几天,小乌鸦也被抓走了。

鸟儿们纷纷来找白头翁,说:“太可怕了!”白头翁让大家同心协力把“障栏”给拔了。在白头翁的指挥下,鸟儿们终于清除了藤蔓。

孩子,别人的建议不一定都是对的,但至少有一部分是正确的。那些是他们经验的积累,值得借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多听别人的意见,对于爷爷奶奶要多尊重,切不可一意孤行。一个总是一意孤行的孩子,到了他需要帮助的时刻,是没有人会帮他的!

来自井底之蛙的邀请

一只青蛙生活在小河里,它白天捉虫子,夜晚唱歌,过着幸福的生活。

在不远处的深井里,生活着它的朋友——另外一只青蛙。尽管水井阻隔了它俩的来往,但它们还是好朋友。每到夜幕降临,它俩就大声地唱歌,聊天,相互倾吐心声。

可是,河水被污染,变得又黑又臭,河里青蛙的歌声越来越少了,井底之蛙十分同情朋友的遭遇,热情地发出了邀请:“你快过来吧,我这里的水可舒服着呢!又清澈,又凉快!”

“怎么可能呢?”河里青蛙根本不相信,“你一定记错了!水流清澈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现在太臭了,到处都是一样!”

“不对,不对!井里的水确实很好,你快来吧!”

“唉!”河里的青蛙长长叹了口气,“难道我的见识还会比你少吗?在这条小河里,我游过很多地方,没有一点纯净的河水了!我的朋友,你别安慰我了。我再等等吧,或许,下一场大雨会好些的……”

奇迹终于没有出现,河水再也没有清澈起来。几天后,河里青蛙死了。

朋友的歌声没有了,井底之蛙难过极了。“井水确实是清澈的啊!如果它肯接受我这个井底之蛙的邀请,也许不会被污水害死的。”

井底之蛙为这个残酷的事实而伤心。而它的朋友到死也不知道井底之蛙的见识虽然有局限,但是对于那口深井来说,它可是最有发言权的啊!

不听忠告的蹶叔

从前有个极端自信的人,名叫蹶叔。他从来不听别人的忠告,事后却老是懊悔不迭。比如,他的朋友劝他说:“不要在高地上种稻谷,更不能在洼地里种高粱,这样是不可能有好收成的。”可他却把劝告当作了耳边风,他说:“我就不相信这个歪理,只要有自信,好好侍弄,高地上的稻谷、洼地里的高粱同样能有好收成。”结果可想而知了。当他走到朋友的洼地边,看到金黄色的稻浪;路过朋友的高地看到沉甸甸的高梁时,才懊悔莫及地说:“我为什么不听朋友的劝告呢?”

蹶叔也做生意,但总是别人贩卖什么货物,他也贩卖什么货物。朋友告诫他说:“你应该改变购货的方法,卖那些他人没有的东西,这样才可能赚到钱。”可他就是不听,认为只要自己的信誉好,就能卖出货。正因他如此坚持己见,货物总是卖不出去,做生意老是赔本,弄得十分穷困。为此,他非常懊恼地说:“我为什么不早些听从朋友的劝告,改变购货的方法呢?”

后来,蹶叔和一位朋友去航海,当船接近大洋的时候,风浪大作。朋友对他说:“我们不能再进了,前面的水势那么危险,即使过去了,我们也很难回来。”

但蹶叔却不听劝告,依然一意孤行,继续前进。这时,一股巨浪涌来,险些弄翻了船。

经过九死一生的挣扎,他们好不容易才登上了一个孤岛。在孤岛上,可怜的朋友和不听劝告的蹶叔一起生活了九年。九年以后,他们才得以返回自己的故乡。

可是,这时候,蹶叔的头发和胡子全白了,人也衰老了。他神情懊丧地对朋友哀叹道:“这次航海几乎老死在海外,我真该早听你的劝告啊!”

可是,后悔又有什么用呢?毕竟,这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可吃。要想不后悔,就应该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不能同样的毛病一犯再犯。等事情到了不可挽回的时候,恐怕连后悔的力气也没有了!

倔强的驴子

一些孩子很有意志力,做事情的时候总能坚持。但有些坚持,因为方向或者方法错误,可能会导致失败。在这个时候,就应该听从别人的劝告。如果不听劝告,下场只能跟以下故事中的犟驴子一样——

驴夫赶着驴子上路,刚走一会儿,就离开了平坦的大道,沿着陡峭的山路走去。当驴子失足将要滑下悬崖时,驴夫一把抓住它的尾巴,想要把它拉上来。可驴子却一直朝着相反的方向拼命挣扎。

当用尽力量后,驴夫便放开了它,说道:“好了,让你得胜吧!但那是个悲惨的胜利。”

不是所有的坚持都是正确的。执著于这种坚持,即便胜利了,那也一定是悲惨的。错误所付出的代价,往往更悲惨。坚持,就一定要选择好正确的方法。

固执的神父

夏天的一个雨季,山洪暴发,洪水就要淹没一个村落了。教堂里有一个神父正在祈祷,洪水已经漫到他跪着的膝盖处。

救生员驾着舢板来到教堂,对神父说:“神父,赶快上来吧!不然洪水会把你淹死的!”神父说:“不!我深信上帝会来救我,你先去救别人好了。”

过了不久,洪水已经淹过神父的胸口了,神父只好勉强站在祭坛上。这时,有一个警察开着快艇过来,对神父说:“神父,快上来,不然你真的会被淹死的!”

神父说:“不,我要守住我的教堂,我相信上帝一定会来救我的,你还是先去救别人好了。”

又过了一会儿,洪水已经把整个教堂淹没了,神父只好紧紧抓住教堂顶端的十字架。一架直升机缓缓地飞过来,飞行员丢下了绳梯之后大叫:“神父,快上来,这是最后的机会了,我们可不愿意见到你被洪水淹死!”

神父还是固执地说:“不,我要守住我的教堂!上帝一定会来救我的。你还是先去救别人好了,上帝会与我同在!”

洪水滚滚而来,固执的神父终于被淹死。

来到天堂,神父对上帝说:“尊敬的上帝,我一直等着你来救我,为什么你迟迟不来呢?”

上帝无限悲悯地望着他说:“哎,其实,我已经派人三次救过你了,可你却不肯让别人搭救呀!”

固执的神父愚蠢到即便是上帝也无法挽救的程度。因为上帝也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呀!神父的故事,我们一定要引以为鉴,且应该杜绝,这样才能少犯错误。

刚愎自用

春秋鲁宣公十二年时,楚国出兵攻打郑国,晋国于是派荀林父等人率军前往援助郑国。

当晋军正要渡河时,却听说郑国已经和楚国讲和了。统帅荀林父在分析形势后,认为不能轻率地进军与楚国交战,因此就打算撤兵回国。

然而,大将先毣却不听指挥,自行率领军队渡过黄河去追击楚军。荀林父发觉后,已无法阻止,只好下令全军前进。

楚王听说晋军已经渡河追来,原本打算退兵,令尹孙叔敖也有相同的看法,就命令军队继续南撤回国。但是大夫伍参却力劝楚王应该出兵与晋军交战,他认为:晋军的荀林父新任统帅,威信不高;而将军先毣又固执刚愎,不听指挥;其余将领也都意见不一,使得部下无所适从,这时若是楚军出战,必定可以胜利。

楚王听了伍参的话,就下令停止撤退,回师北进,迎击晋军,果然打败了晋军。

后来,人们用“刚愎自用”这句成语形容那些性情倔强,自以为是的人。这些人因为不听别人的劝告,最终也跟那个刚愎自用的先毣一样,落了个惨败的下场。所以,学会分析,多听从他人良好的建议是多么重要呀!

朋友的劝告就像多变的天气

狒狒撑着伞在密密的树林中散步,路上碰见了它的朋友长臂猿。“哟,我的好朋友。”长臂猿说,“这么大个晴天,你怎么还打着伞啊?”“是啊,真令人气恼。我实在没办法合上这把讨厌的伞。不过要是没有这把伞,万一下起雨来该怎么办呢?可是现在,唉,我躲在伞下便享受不到这么明媚的阳光了。”

“这很简单,你只要在伞上挖几个洞,太阳光不就照在你身上了吗?”长臂猿给它想了一个办法。

“对,你这个主意真好!”狒狒情不自禁地叫了起来:“谢谢你。”说完便转身跑回家,拿起剪刀在伞上挖了几个大洞。

过后,狒狒又去散步了。温暖的阳光从这些洞中射了进来。“太舒服了。”它满意极了。

可是,不一会儿,太阳躲到云层背后去了。几滴雨点之后,倾盆大雨便紧接着来了,雨水从那那些洞里灌了进来。顷刻间,这个倒霉的狒狒成了一只落汤鸡。

我们是应该听从劝告,但并不是所有善意的劝告都适合于自己。不同的情况下,每个人的体验是不同的。面对劝告,我们应该学会判断和分析,它们是否符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可以听从、借鉴吗?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好的作用。

弄松的鞋带

有一回,日本歌舞伎大师勘弥扮演古代一位徒步旅行的百姓,正当他要上场时,一个门生提醒他说:“师傅,你的草鞋带子松了。”

他回答了一声:“谢谢你呀。”然后立刻蹲下,系紧了鞋带。

当他走到门生看不到的舞台入口处时,却又蹲下,把刚才系紧的带子复又弄松。

显然,他的目的是,以草鞋的带子都已松垮,试图表现这个百姓长途旅行的疲态。演戏细腻到这样,这位大师确有其过人之处。

正巧,那天有位记者到后台采访,看见了这一幕。等演完戏后,记者问勘弥:“你为什么不当时指教学生呢?他不懂得这演戏的真谛呀。”

勘弥回答说:“别人的亲切关爱与好意必须坦然接受。要教导学生演戏的技能,机会多得是。在今天的场合,最重要的是要以感谢的心去接受别人的提醒,并给予回报。”

在别人给你提建议或意见时,不要在当时固执地争议其中的是非对错,尽管对方的建议或意见很不合时宜,也请维护别人良好的用心,千万不要随意封住别人对你的关切与善良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