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苦恼:孩子不听话,每天晚上,你都会因白天对孩子的反复提醒、说好话、争吵和唠叨而疲惫不堪。可第二天,孩子依然我行我素,不听取别人的意见,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很多孩子并不是不愿意听家长的话,接受家长的建议,而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有不当之处,导致孩子不会“接纳”。我们当家长的想一想,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没有以下现象:
(1)有什么话就脱口而出,不顾及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心理感受,有些话甚至会伤及孩子的自尊心。
(2)同样的话反复重复,絮絮叨叨,讲了一遍又一遍,即使这些话是对的,但多次重复后,孩子怎么可能听得进去呢?
(3)总喜欢居高临下跟孩子说话。有些家长总喜欢以家长、权威的身份,以教训、命令的口气,以结论性的语言与孩子谈话。如“你看看,你这样做是不是错了?如果早听我的话,能犯这样的错误吗?”类似的说教,让孩子烦不胜烦。
(4)在与孩子交流的时候,大多是数落孩子的缺点,诸如学习不刻苦、不用心、不自觉、太马虎等。这些孩子都明白,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去纠正它,而不是数了一遍又一遍。
(5)家长有意无意间赞赏孩子的狡辩。有的家长会用一种语气表达很欣赏宝贝的“狡辩”,例如:“你的小嘴还挺能说!”“嗬,有主意的小家伙!”有的家长用假装生气的态度对孩子说:“不许狡辩!”但是孩子能够读懂家长内心的欣赏,这种潜在的欣赏比直接明了的表扬更让孩子有快感,于是他获得了一个行为规则——反驳父母的建议能获得他们的好感,所以他不听取他人建议的习惯就这样悄然形成了。
(6)自以为民主,允许孩子“一意孤行”。在一个有充分民主自由、爱讲大道理的家庭,孩子容易养成能言善辩、自作主张的行为习惯,相应地,也容易变得不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喜欢一意孤行,父母常常因此陷入尴尬境地。好的习惯应该是孩子既有主见,又能吸收别人的合理意见,并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某种调整。这样的孩子对自己和他人的意见具有较强的分辨能力,不至于刻板生硬地固守己见。
此外,除了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以外,孩子成长过程中,特有的反抗心理,自我意识和独立精神在发展,内外因相结合,父母稍不留神,孩子就可能形成过分自我主张、忽略他人意见的习惯。
培养孩子懂得“接纳”的习惯,家长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孩子对大道理的执行能力
讲道理是值得提倡的教育方法,但为什么不少父母感到讲道理没有用呢?
吃过晚饭后,明明就一直在看电视,妈妈给他讲道理,说这样做对眼睛有害,明明听明白之后点点头,接着对妈妈说:“再看一小会儿。”妈妈就让他再看一小会儿。但是过了一小会儿,妈妈继续讲道理,明明仍然“粘”在电视机前。
道理与实际行为之间是有距离的,父母要帮助孩子拉近这个距离。只讲大道理,却不让孩子操作具体行为,是父母的常见误区,其作用是怂恿孩子狡辩。就像明明,他明白了妈妈的建议原来可以当作耳旁风,于是他口头上不反抗妈妈的建议,行动上却不执行。孩子的这种“软抵抗”策略比较隐晦,家长需要识破这一点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促进孩子的执行力。如果妈妈让明明对“一小会儿”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例如分针、时针走到哪里是“一小会儿”,那么明明就没了狡辩的余地,也明白该如何执行妈妈的建议了。
2.父母对孩子的建议多使用肯定句
处于第一反抗期孩子的口头禅是“不”,他要以此显示自己的存在。当父母好心地征求他的意见时,他却常常不假思索地说“不”。既然这样,家长就要尽量避免说“我们吃饭好吗”?而是直接传达“我们该吃饭了”这个规则。
3.提高孩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孩子受思维刻板和生活经验的局限,不能理解不同场合、不同人们的行为需要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缺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推理能力,并据此使父母陷入自相矛盾的局面,达到为自己辩护的目的。
妈妈催促小兰快点吃饭,否则妈妈上班就要迟到了,而小兰却说:“细嚼慢咽有利于消化。”于是她仍然慢吞吞地吃饭。
细嚼慢咽与妈妈准时上班都是对的,当两者出现矛盾的时候,小兰固守前者,忽略后者,这是孩子思维刻板的表现。实际上她还是可以加快速度帮助妈妈解决问题的,但因为缺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她没有调整自己的行为。妈妈当时可以告诉孩子:“今天有重要事情,妈妈不能迟到,你要快点吃饭。”让孩子接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式和行动建议,并且以后提前让孩子吃饭,避免矛盾的产生。
4.不要在“薄弱之处”放弃原则
孩子的发展通常不会很全面,可能在某一方面存在薄弱之处。例如有的孩子在其他方面都很好,但是吃饭颇让父母劳神;有的孩子喜欢唱歌画画跳舞,但是不愿意弹钢琴。父母为了让孩子多吃一口饭、多弹一会儿琴,不惜答应孩子提出的交换条件甚至无理要求,父母的“哪根神经最弱”被孩子一览无余,时间长了,他就专抓父母的弱点进行对抗,也不再理睬父母的合理建议了。
当然,我们也不能要求孩子绝对听话、唯命是从。虽然,父母的大多数要求和做法是为了孩子着想,而且是正确的,但还是不能忽略孩子的态度和意见。父母应常常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使自己的要求更贴近孩子的心理,不要以为“小孩子不懂”。孩子长时间不受尊重,就会变得不自信,更别提创新意识与能力了。父母给孩子的建议中为他留有一定的自由,让他感觉到配合父母的建议是快乐的、身心愉悦的,那么他合作的积极性和动力就强;否则,高控制环境下的孩子常常以退缩或者攻击的方式拒绝父母的建议。
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是孩子发展与人合作的意识与能力的良好开端。合作的基础是善于吸纳别人的意见。如果自己不同意,孩子应该有交流和商量的意识与能力。如果总是一意孤行,听不进别人的建议,渐渐形成一种思维习惯和处事方式,就可能在同伴中不受欢迎。所以,听取父母建议的好习惯实际上也锻炼了孩子交流沟通与合作共享的能力。
家长在提出要求的时候,应该注意到的细节
(1)指示要简明、具体。我们常常总是忙着向孩子发指示,但完全没有考虑到孩子是否理解了这些话。孩子可能并不理解你说的话的具体含意,他对一些话的理解可能与我们大不一样。有时孩子不服从命令是因为父母一次给他们的指示太多,而他们记不住。还有一种情况是,父母是想向孩子说明一件事情,但他们却表述为要求孩子做这件事情。
(2)让孩子注意听你讲话。孩子玩得高兴时根本注意不到周围的事情,他很可能并没有听清你的话。你一定要避免这种情况,保证孩子确实听见了你的要求。让孩子注视你,并把你的话重复一遍。如果你的孩子容易走神,这个办法也很有用。
(3)说到做到。父母都是大忙人,他们对孩子提出要求后,往往以为孩子一定会照办的,以后也就不再提这件事了。父母每次做出指示后,一定要检查任务的完成情况,这样孩子就不会把你的话当作耳旁风了。同时也要避免对孩子提一些不必要的要求。
家长不能说的
1.武断地说“不许”
要让孩子接受你的意见,需要做到以理服人。简单地说“不许这样做”“应该那样做”只会让孩子产生“反抗”的心理,结果适得其反。让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听话”。
2.高高在上地要求“我叫你怎么做就怎么做,你问那么多干什么?说多了你也不懂”
孩子局限于他们的理解能力,对于大人的话可能“不懂”。但你说了,分析了,他不就懂得了吗?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学会理性思考分析问题,判断是非,从而不但懂得接纳,还懂得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
3.谆谆教导“孩子就是应该多听大人的话,这样才是乖巧的表现”
孩子为了讨巧,很容易失去主见,变得越来越没有“自我”,这对孩子的发展并不利。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让孩子即要“听话”又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尊重孩子,多征求孩子的意见,同样能让孩子变得“理性”。
教子加油站
每一位家长爱孩子的方式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正确的爱绝不是纵容,更不是没有分寸地“许可”。这只能助长孩子“目中无人”的心理。当然,万事包办,事事都不放心,其结果,孩子不是变得更加“乖张”不听劝,就是变得毫无主见。
正确的爱,应该松紧得当。既要认可孩子正确的观点,又要看到孩子的不良行为。好的,给予肯定;不好的,与其平和地沟通交流,以纠正他们的行为。
唯有这样的爱,才能让你的孩子在接纳他人的同时也为他人所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