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神话系列丛书:财富的蓝图

第二节 艰辛创业路

字体:16+-

从冰棒到娃哈哈

在所有的企业家中,宗庆后最推崇李嘉诚,他的人生目标就是要成为“杭州的李嘉诚"。对此,他信心十足——"李嘉诚前20年的成绩,还没有我宗庆后15年做的大。"然而,造化弄人,起跑开始,宗庆后比李嘉诚足足晚了23年。

宗庆后的家族曾显赫一时,待到解放之后,家庭变得异常贫困,父亲没有工作,只靠做小学教师的母亲一份微薄的工资度日。

1963年,在“唯出身论”的年代,宗庆后“旧官僚后代”的出身让他尝尽了人生的艰辛。初中毕业后,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宗庆后去了舟山一个农场,后辗转于绍兴的一个茶场。再后来,大批知青相继下乡,宗庆后可以说是知青中的先遣人员了。

在海滩上挖盐,晒盐,挑盐,在茶场种茶,割稻,烧窑,那时的宗庆后与其他任何一个年轻人一样,“脑袋里有过各种各样的梦想”,“总想出人头地,总想做点事情”。然而,在被命运之神遗忘的农村,宗庆后一待就是足足15年。逃避灰色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四处找些书来看。

1978年,随着知青的大批返城,33岁的宗庆后回到杭州,在校办厂做推销员,10年里辗转于几家校办企业,依然郁郁不得志。待到他开始创业的时候,已经是一个42岁的沉默的中年男子。

对多数人而言,42岁已是到了被生活磨得精疲力竭、转而把人生愿望寄托到下一代的岁数了。

在被命运遗弃了大半生之后,这一次宗庆后紧紧抓住了命运给予的一丝可能。像一个工作狂似的,风里来雨里去,骑着三轮车到处送货,要把过去所有耽误的时光都追回来。

1987年,他和两位退休教师组成了一个校办企业经销部,主要给附近的学校送文具、棒冰等。

在送货的过程中,宗庆后了解到很多孩子食欲不振、营养不良,是家长们最头痛的问题。

“当时我感觉做儿童营养液应该有很大的市场。”填海时形成的坚毅性格让宗庆后决定抓住这个机遇搏一把,此时的他已经47岁,早错过了创业的最佳年龄。面对众多朋友善意的劝说,宗庆后显得异常固执:“你能理解一位47岁的中年人面对他一生中最后一次机遇的心情吗?”

这是一段异常艰辛的岁月。宗庆后刚刚承包校办工厂的时候,企业又穷又小,什么都没有,中午十来个人蒸饭吃,还受人家的气。即便如此,有了人生寄托的宗庆后在工作中再没有感到过失落。

大半世的消磨,余下的只能以夸父追日般的付出,以弥补往日所有的遗憾。

1988年,宗庆后率领这家校办企业借款14万元,组织专家和科研人员,开发出了第一个专供儿童饮用的营养品——娃哈哈儿童营养液。

随着“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的广告传遍神州,娃哈哈儿童营养液迅速走红。到第四年销售收入达到4亿元、净利润7000多万元,完成了娃哈哈的初步原始积累。

2012年3月6日,《丽江瑞吉·2012胡润全球富豪榜》榜单显示,李嘉诚以240亿美元成为中国首富,宗庆后以105亿美元成为内地首富。

认识他的人在谈到他的成功时,都有着一样的反映——“迟早的事,在意料之中,也是情理之中,这么勤奋、用心的人,做什么都会成功的。”

小鱼吃大鱼

1991年,娃哈哈儿童营养液销量飞涨,市场呈供不应求之势。

但即便如此,宗庆后依然保持了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当时我感觉如果娃哈哈不扩大生产规模,将可能丢失市场机遇。但如果按照传统的发展思路,立项、征地、搞基建,在当时少说也得二三年时间,很可能会陷入厂房造好产品却没有销路的困境。”

宗庆后将扩张的目标瞄向了同处杭州的国营老厂杭州罐头食品厂。当时的杭州罐头食品厂有2200多名职工,严重资不抵债;而此时的娃哈哈仅有140名员工和几百平方米的生产场地。

摆在宗庆后面前有三条路:一是联营,二是租赁,三是有偿兼并。显然前两条路是稳当的,而有偿兼并要冒相当大的风险。但宗庆后最终决定拿出8000万元巨款,走第三条路。

娃哈哈“小鱼吃大鱼”的举措在全国引起了轰动,最初包括老娃哈哈厂的职工,都对这一举措持反对态度。

宗庆后最终力排众议,“娃哈哈”迅速盘活了杭州罐头厂的存量资产,利用其厂房和员工扩大生产,三个月将其扭亏为盈,第二年销售收入、利税就增长了1倍多。

1991年的兼并,为娃哈哈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让宗庆后尝到了并购的“乐趣”。之后,并购几乎成为娃哈哈异地扩张的主要手段:到2002年底,娃哈哈已在浙江以外的22个省市建立了30个生产基地,2002年,娃哈哈共生产饮料323万吨,占全国饮料产量的16%。

如果说早期的并购让娃哈哈迅速做大的话,那么与达能的策略型合作则帮助娃哈哈做强。

1996年,娃哈哈的产品已经从单一的儿童营养液扩展到了包括含乳饮料、瓶装水在内的三大系列,当时的娃哈哈效益还很好。

“但我感觉已经出现了危机,企业最薄弱的地方就是规模太小。”宗庆后再一次谈到了他的感觉,“当时除了营养液是我们的主打产品之外,果奶、纯净水都有与我们实力和品牌相差无几的竞争对手。”

宗庆后为此制订了一个投资金额几亿元的长远的规划。“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此巨额的投资,通过银行很困难,国内民间融资更不可能。最后,我们想到了国外资本。”

从1996年与达能集团合资兴办了5个企业之后,娃哈哈与外部资金的合作领域越来越广泛,达能集团至今累计投资已近1亿美金。

“几乎每年都有几十个亿的外部资金进来让娃哈哈用,这使企业保持了高速发展的势头。”宗庆后兴奋的说。

由于合资的基础不错。能够抓住外国投资者获取利润的心态并予以满足,避免外商指手划脚硬要经营权,因此娃哈哈与达能的合资,非但没有像许多国内合资项目一样以失败告终,而且合资公司每年的资本回报率都保持

在两位数以上。

农村市场养大“非常可乐”

在娃哈哈的成长历史中,非常可乐的成功是不可或缺的一笔。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已存在一百多年,在全球饮料行业中占有绝对优势。20世纪70年代后期,“两乐”开始进军中国市场,很快便以势如破竹之势占据了我国饮料市场的半壁江山。

在接触众多的经销人员之后,宗庆后发现了“两乐”市场操作的两大缺陷:一方面,“两乐”的决策过分依赖数据模型分析,流程漫长,不可能完全覆盖广阔的农村,而且“两乐”进入中国20年来也一直没有想过要进入农村市场;另一方面,“两乐”对高额利润的无止境追逐使其经销队伍缺乏向心力。

随着“两乐”市场地位的稳固,两乐逐步转向了重视大城市终端的深度分销模式,给经销商的利润空间压得越来越小。

宗庆后再次感觉到了机会。

1998年,娃哈哈推出非常可乐,正式向“两乐”挑战:“非常系列”将双脚扎根于广大的农村,紧紧抓住“两乐”在广大农村认知度相对较低的状况,以低价格切入;同时非常系列给经销商留足了利润空间,很快摆上了经销商柜台的显眼位置。

正是牢牢抓住“两乐”的缺陷做文章,非常可乐很快异军突起。2002年娃哈哈“非常系列”碳酸饮料产销量达到62万吨,约占全国碳酸饮料市场12%的份额,在单项产品上已逼近百事可乐在中国的销量。虽然在城市和发达地区“两乐”仍具有绝对优势,但广大农村市场几乎已被“非常系”控制。

多元化的儿童用品商

2002年5月20日,娃哈哈童装公司在北京举办娃哈哈童装展示发布会。娃哈哈盛传多年的多元化,就此迈开了第一步。而这一步竟是童装,多少有些出乎众人意料。

“童装只是娃哈哈跨行业经营的一个新支点,是娃哈哈进一步多元化的基础。”宗庆后说。

宗庆后的计划是,采取零加盟费的方式在全国开立800家童装专卖店,一举成为国内最大的童装品牌之一。

实际上,在纯净水、可乐、奶饮料等系列产品疯狂赢利的时候,娃哈哈已经感受到了市场饱和的危机。全国饮料市场的大格局已经形成,能大刀阔斧开辟的地方已经不多,这已不能让宗庆后满足。

在此之前,关于娃哈哈多元化的传闻一直没有断过:娃哈哈曾经和英国一家保健品公司建立了一家合资保健品生产厂,但宗庆后最后却以“现在进入保健品,市场时机还不成熟”延缓了大规模进入的日期;娃哈哈曾兼并了一家酒厂,可是后来娃哈哈在酒方面也没有多少投入;娃哈哈维生素含片成功上市,但宗庆后的想法却是“药业的条条框框太多,麻烦”。

关于未来娃哈哈的走向,宗庆后说:“我们有十几个亿的闲余资金,今后将把它们投向两个领域:一是食品、保健品、药品,二是做所有的儿童产品。"

勤奋的企业家

有人用了一个通俗形象的比喻来形容宗庆后:开国领袖式的谋略+愚公移山式的坚持。这个比喻中排在最后的“愚公移山式的坚持”却恰恰是宗庆后成功的最大原因。正所谓天道酬勤,宗庆后的梦想,就是靠着不断坚持坚持再坚持,一点一点的打拼出来的。

上山下乡15年,坚持理想,坚持挑灯夜读;从儿童营养液到果奶,AD钙奶、纯净水、非常可乐、营养快线、婴幼儿配方奶粉……年年坚持推陈出新,挑战业绩新高;每天超过16小时的工作时间,坚持自己走市场,看终端,每年出差200多天,每年亲笔撰写100多篇的销售通报,二十年如一日!

就在2012年大年初三,有媒体专门报道企业家如何过年,当说到宗庆后时,记者是这么写的“年三十陪员工吃年夜饭,百桌宴后再回家陪家人,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迎接新年的方式一贯如此,只不过,年夜饭吃的桌数越来越多,家人能等到他回家吃团圆饭的时间越来越晚。大年初一,比平时多睡了半个小时的觉,宗庆后就起身去上班。2月份本来就短,又去

掉春节7天,对于他来说,时间真是不够用。年初四,开了一场市场分析会,而年初八还有零售商终端推广会。也因此,这几天的中午,宗庆后照样在办公室吃着盒饭”。

23年来,宗庆后就是凭着这样的一股劲,将娃哈哈打造成了国内饮料行业的龙头企业。

节约的企业家

宗庆后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苦惯了。

衣服只要合身舒服就穿,从不在乎什么名牌,一般都只在百元上下;吃东西不挑三拣四,豆腐、咸菜是他的最爱,一天三餐几乎都在公司食堂解决;通报、指示一直都在废纸的背面书写;作为中国新首富,宗庆后每天的消费不会超过50元。

与之相呼应,娃哈哈也是一个以“省钱”出名的企业,很难想象一个全国饮料业的龙头老大,其办公楼竟然在一个6层的小楼中,上面只有“娃哈哈”三个字显示着它的身份。

据娃哈哈的一些老员工说,这还是后来重修的,刚开始的时候“楼更破”,娃哈哈这么多年来,丝毫不铺张浪费,依然坚持着创业时期的艰苦朴素。

值得推崇的企业家

较之于某些企业家的成功,宗庆后式的致富,是平民草根的成功,更显得来之不易。

23年如一日的勤劳,试问,又有几个人能做到。

在如今这个人心浮躁,人人想着被大奖砸中然后一夜成为百万富翁的时代,这样的致富方式,对于许多有梦想的人来说,更值得学习、推崇,在他们创业过程中,在他们的事业发展遇到困难时,他们尤其应该好好研究一下宗庆后的成功,思考一下,自己在哪里做的还不够。

而对于那些仍然整天在想着投机致富而落陷阱的人,相信宗庆后的成功,也能给他们一些借鉴,让他们也冷静思考一下,脚踏实地靠双手去挣得财富,才是正道。

不冒进的做强

宗庆后爱看书,办公室放了6个大书架,看到好书,他就推荐给中层学习。尤爱看毛泽东理论的宗庆后,并不讳言自己“霸权”。

他办公室里有一幅半面墙的山水画在他写字台后,娃哈哈的每一个决策都是他这样指点江山的。

“当初没有人看好娃哈哈一个‘儿童牌’去做饮料,反对声一片,但是现在我成功了。"久经质疑,宗庆后依然表现强势,但这种强势却并非冒进。

“作为一个公司,首先要做强,而不是要做大,你说500强,实际上是500大,很多企业还是亏损的,企业必须要盈利才能够循序发展,所以我们一直在坚持稳步求胜,等到做的比较成熟,像饮料,我们每年投资是几十亿,但是你要进入一个新的行业可能会比较谨慎点,稳步前进。”宗庆后坦言,多元化不是盲目扩张,而是寻求更多的利润增长点。

宗庆后说的“成熟”,有着特定的条件——“三年盈利、初具规模。”当这一切条件具备后,未来,娃哈哈会拿出零售的一部分上市,“上市是为了支持零售更进一步的发展,因为零售业的投入大,需要好的现金流,而上市是一个好的途径”。

另一个为外界所关注的是,在宗庆后成功整合国际资源,创立“洋代工”模式后,娃哈哈是否会沿着这一思路,迈向国际化?

宗庆后却向《英才》记者表示,娃哈哈并没有寄希望于通过国际化进一步扩大市场的打算。因为,中国经济近两年飞速发展,但还是受发达国家压制,这也是很多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国际化道路曲折的原因,国际化或许还要再过5到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