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神话系列丛书:财富的蓝图

第三节 独特的经营思想

字体:16+-

他只考虑明天的事

固执的宗庆后坚信使自己成功的那一套经验和规则,而对于主流企业理论不屑一顾。曾有人问:“娃哈哈制定了什么战略?"宗庆后说:“娃哈哈没有战略,我不会去考虑八九年之后的事情,只考虑明天的事情。”

宗庆后每年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市场一线跑。2002年8月,为新建分厂考察选址,宗庆后12天跑遍大半个中国。宗庆后至今不参加包括高尔夫在内的任何体育休闲活动。

在宗庆后看来,“没有效益的品牌便没有任何价值”。盈利是企业家的天职,所有的品牌打造及营销设计都是建立在“盈利是可见的”这一前提下的。因此,率先使用了“实证广告”,广告语没有文化品位和艺术性,但对受众有煽动性,能直接拉升销售业绩。

娃哈哈高层不断充实新鲜血液,但很少有海归空降或猛然改革机构,也没有实行品牌经理制度。

独特的营销网络

创立独特的联销体销售模式,将3000多个一级经销商、3万到4万个二级经销商和娃哈哈绑定在一起。这一极度的“封闭式销售”架构(即经销商之间划区而治,互不串货,违反者会遭严厉处罚,乃至取消经销商资格),使得其经销网络保持了非常稳定的价格体系。再加上宗庆后在成本和分销体系上的严格控制,保证经销商都有钱赚,因此维系了忠诚的经销商队伍。

每年数十亿元的饮料促销与配送都由一个市场中心来完成,这也是一种高效集中的市场管理动作模式。万一环节脱钩,很可能会导致崩盘。

对待经销商的管理也比较严格,一是始终采取保证金制度,坚持先款后货的原则;二是要求经销商专心一意做娃哈哈,不得做别的同类品牌;三是对窜货砸价等违规者的处罚决不手软。

多元化才能保持龙头地位

2003年底,宗庆后说。“要保持娃哈哈的龙头地位,必须现在就认真去做一些多元化的事情。”

早在2002年5月,娃哈哈迈出了多元化的第一步:童装。原预计年销售额很快能达10亿,并能借势进入休闲装、男装和女装领域,但到2003年,童装公司产值仅1.73亿,利润2000万。

宗庆后眼中,娃哈哈真正的多元化项目,是日化。这是大众消费品领域利润最为丰厚的一块蛋糕。娃哈哈计划推出“洗发露、沐浴液和护肤霜等”产品。

宗庆后对日化的关注,已有两三年。他说,日化领域尽管竞争激烈,但“国外的大牌公司可能也达到顶峰了”,“该是国内的企业进行反攻的时候了”。

在宗庆后眼中,一个即将成熟的市场,比一个亟待培育的市场更有进入的价值;而最好的跟进方式,是改变过去的游戏规则。

开明集权

宗庆后常常说,给他影响最大的就是毛泽东。宗庆后认为:“你去看看中国现在成功的大企业,都是一个强势的领导,都是大权独揽,而且是专制的。我认为在中国现阶段要搞好企业,你必须专制而且开

明。”娃哈哈集团直到现在也不设副总经理,生产、销售等各个领域的管理则是通过各个部长担任。业内也盛传“买一把扫把都要宗庆后签字”。

宗庆后的办公桌上没有电脑。至今,他仍喜欢用“朱批”的文件来下达命令,有时亲自撰写每月的销售通报,并在考察市场时直接用电话指示下属迅速行动。有人见到其下属经理的一份报告,其开头第一句话是:“根据您的指示……”。

创业精神不能丢,娃哈哈25岁再起跑

2012年6月“功成名就”的娃哈哈掌门人宗庆后,又一次满怀**地开始了新的创业。零售业,是他下一个突破口。

娃哈哈才走了25年,一个25岁的青年,正是朝气蓬勃向前冲的时候。以前“年纪小”,企业没有足够的能力,要小步走;发展到一定规模了,动力强了,就要跑起来。不能守着以前的那些荣誉过日子。

宗庆后说:“经过多年积累,我们去尝试一个新业态的资金保障完全没问题,而作为一个年轻的企业来说,适当时机做多元化的尝试,也是必要的。”

他还说:“40多岁还是年轻人,我60多岁只算是中年人,精力还行。大家说我总是跑外面,没错。2012我在外面跑得更多。我们经历过很多次的挑战,这我不担心。但企业发展要学会控制风险。”

政企携手奔“两富”

宗庆后说:“作为企业家,我担负着社会责任。这份责任,有对员工的,有对消费者的,还有产品供应链上各个环节上的人,让我停不下来。25年来,娃哈哈带动直接和间接的就业已有上百万人。为了这份责任,娃哈哈的发展更不能慢下来,我和管理团队要一起努力。我认为,任何一个企业,做到一定规模,财富已为社会所有。企业家这时候担负的责任也更为重要。企业家这时更不能松懈,要以创业时的**,继续发展实体经济,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在不同的人身上,“精神富有”表现出的形式不完全一致。当下,企业家的心态要好,不能遭遇一点挫败就萎靡不振,创业精神尤其不能丢。要用这种精神鼓舞员工士气,群心群力发展企业。当然,还要先富帮后富,使大家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样整个社会就和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