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神话系列丛书:财富的蓝图

第二节 草根李金元别样的创业路

字体:16+-

李金元攫取了“第一桶金”

1958年,李金元出生于河北省沧州市李龙屯村。在他刚刚学会自己端着碗吃饭的时候,就知道了什么叫挨饿。三年的自然灾害和当时的人民公社化,让他早早把饥饿与贫穷联系在一起:要想天天能吃饱饭,必须赶走贫穷。他14岁时,就跟父亲闹着要上班,要参加工作,要自己挣钱。父亲看他年龄太小,打算过两年再让李金元去找活干。可李金元来劲了,一天要跟父亲闹上好几次。父亲缠不过他,就托人送李金元去华北油田,当了一名连工作服都穿不起来的石油工人。别看李金元才十几岁,倒很懂事,很勤快,有空儿就主动帮助老工人洗衣服、打饭买菜、倒洗脸水,大家都非常喜欢他。有时候,几个老工人下班后,坐在一起喝酒,也喊李金元座场。在油田大部分时间都野外作业,条件是非常艰苦的,而且流动性大。李金元倒觉得很有意思,很好玩。按照他的话说:今天到这儿去,明天又到那儿去,天地很大,很适合自己的性格。

两年后,领导把李金元从艰苦的第一线调到了后勤,让他负责全工段的饮食生活。骑着三轮车,到城里买米、买菜,打油、买肉,就成了李金元的主要工作。从来没有接触过经济工作的李金元渐渐地发现,这一买一卖,里面有很大的学问,有赚钱的路子。李金元想,为什么一些人不顾工商部门的查处,依然偷偷摸摸地搞所谓的“投机倒把”,原来做买卖比做工来钱来得快,此时的李金元心里就痒痒了。就在他19岁那年,也就是1978年李金元辞了油田上的工作,也偷偷加入了“投机倒把”的行列。李金元可不像小商小贩一样,提一个竹篮卖个花生,倒腾几个鸡蛋,他上来就玩大的。他到农村里收粮食,收豆饼,然后用60吨的火车车皮,一车车地往南方运,这一趟下来就纯赚好几万元。让李金元玩得更顺手的是,他到农户家收粮食,收豆饼,从不支现钱,等货销完,货款汇到手时,他再把该支付的钱一分不少地送到农户手中。不少农民说,你别看小李留着长头发,穿得很时髦,人倒很实在,也很仁义。

尽管李金元的“投机倒把”活动是在乡下偷偷地进行的,但到最后还是让工商局发现了。一天,李金元刚刚收到从南方汇过来的一笔货款。突然,大街上的大喇叭响了,是工商所所长的声音:“李金元到工商所来一下!李金元到工商所来一下!"连续喊了好几遍。李金元一听事不好,赶紧把那笔货款转移出去。然后,来到了工商所。当听说要对他施行处罚时,李金元急了:“我这钱,也不、不是偷、偷来的,也、也不是抢、抢来的。你们罚我干啥?凭力气挣钱还有错吗?”

凭力气挣钱当然没错。可是在当时计划经济条件下,投机倒把就是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这一点恐怕是当时不到20岁的李金元没有意识到的。然而,正是由于这个没有意识到,却恰恰培养了李金元的经济意识。在别人还不敢干的时候,李金元已经放开手脚了;在别人想干的时候,李金元已经成为驾驭市场的“老手”了。

另辟蹊径,生意更火爆

在改革开放初期,李金元以“老手”的身份出现在了沧州的商海中。他到广州贩手表,到温州贩服装,到内蒙古贩羊皮,到青海贩粮食,自己还成立了一个贸易公司。此时的李金元才24岁。

后来,服装干洗店开始出现在大都市里,生意非常火爆。李金元一看,生意来啦。他在沧州找了几间大房子,扯电缆,安机器,忙碌了一阵子,接着就鸣炮奏乐,开张了。干什么?不是洗衣报,而是造干洗机械。说李金元是驾驭市场的老手,就在这儿。他从不步别人的后尘,而是另辟蹊径,独爆冷门儿。这时,各地的干洗店蜂拥而上,李金元就坐家里大卖特卖干洗设备,而且是供不应求。卖干洗设备与办干洗店相比,哪个生意火?哪个挣钱多?李金元心里早就把这个账算好啦。

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尽管李金元的干洗设备造得很好,卖得很火,但是在生产运作方面,还是缺少现代化大生产的理念。一台干洗机有上百个零部件,有几十条电路和一堆电子元件。按照现代企业的生产模式,零部件,委托其他厂加工,我负责组装。这样能减少投资,提高生产效率。可是李金元却少了这一手,干洗机上的大大小小的部件都是自己加工制造,结果弄了一个“小而全”。不然,李金元就成了干洗设备制造行业的巨头啦!

时间就是金钱

李金元聪明、能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商人。但是,有时候他作出的决定,却令一般的商人感到不可思议。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万元户还是新生事物。千千万万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农民都为能成为万元户而四处奔波、拼命劳作的时候,李金元的一个决定,让周围的许多人瞪大了眼睛而半天没有说出话来。

那是李金元卖干洗设备的第二年,外面有不少设备款还没有寄回来,算起来得有40多万。李金元催了好多次,对方解释说,眼下手头资金紧张,过两个月你再来一趟吧。

“时间就是金钱”。这是从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深圳特区传出来的一句当时令众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口号。20几岁的李金元却悟出了其中的真谛。于是,他放弃了要账,用要账的时间建起了一个面粉加工厂。

众人不解地问:要账与发展两者可以兼得,你为什么非得要放弃要账?李金元回答说:“一个大活人,不能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要那40万的死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