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出一步改变一生
1993年,李金元已不满足在沧州的小打小闹,34岁的他毅然把厂子交给别人管理,决定到外面闯**一番,干大事业。他来到了天津。自己跑到天津,在天狮两个字下,一切从头开始。他万万没有想到,他迈出家门的那一步,就那一步,恰恰是李金元生与死、成与败的转折点。
李金元的时运并不像当初那般好。开始,他想搞房地产项目,但是1993年恰逢国家紧缩银根,加强对相关行业的监管,他未出手就受到了迎头一击。随后,李金元充满希望地将投资方向转到了一个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生产一种高科技含量的营养品——骨参。虽然对营养素领域他一窍不通,但出于商人的敏感,看好了这个领域。他花80万元买回了骨参生产配方,又贷款1200万元,在天津市武清县建立一座4000多平方米的生产厂房。经过9个月的努力,很快进入了紧张的试车阶段。正当李金元以为自己走对路、前途一片大好的时候,命运之神再一次与李金元开起玩笑——长达三个月的产品试验宣告失败。
试车这天,同事们备足了喜庆的鞭炮,食堂备好了丰盛的大餐。人们翘首企盼着第一批合格产品的下线。可是,试车一天天地过去了,一直持续了三个多月,整整投进了180多万元的生产原料,产品却一直没有走出生产线。当李金元回头找项目发明人时,那个人早已销声匿迹了。曾经的希望顷刻间变成泡影。
1200万,一下子砸进去了,连一个响都没听到。李金元的精神崩溃了,失眠了。他在一支接一支地猛吸着香烟。平时,他一天只能吸一包香烟,此时,一天要吸三包。他是在用尼古丁麻醉自己,还是在烟雾中寻找其他的出路?
窗外,寒风刺骨。前几天下过的一场小雪至今尚未融化。寒夜笼罩着的京津大地早已从白天的嘈杂声中静了下来。
当时针指向凌晨2点的时候,李金元从烟雾缭绕的桌子前缓缓地站起来,抖抖身上的烟灰,对着窗户玻璃搂了搂前额上的头发,然后从容地推开门朝着厂区外的一个大水坑走去。
正在厂区内值班的一名保安在巡逻时,发现李金元的办公室空无一人,而电灯还亮着。这位保安马上意识到:出事儿啦。便飞快地跑去喊厂里的闫玉朋等人。闫玉朋等人从睡梦中惊慌地穿上衣服,向前来报告的保安简要地询问一下情况后,兵分几路,四处寻找。他们找遍了全厂的各个角落,仍不见李金元的踪影。于是,大家又扩大寻找范围,从厂内找到厂外。此时,闫玉朋带着几个人直奔离厂区一华里外的那个大水坑。
原来,自从试车失败后,对李金元的打击太大了,情绪极不稳定,几次都流露出了要轻生的念头。这一点,恰恰被细心的闫玉朋发现了。于是,他暗地里嘱咐保安人员,一定要留意李金元的举动和行踪,有情况立即报告。李金元突然半夜出走,肯定是凶多吉少。那个荒郊野外的大水坑,不知是何年何月形成的,足有两三米深。夏天,坑周围荒草丛生,水翻气泡,蛙蛇乱窜,野鸟惊飞。冬天,这里虽然见不到了蛙蛇乱窜,但是人迹稀少,枯草摇曳,风啸波鸣,一片杀气。是投水自尽的好地方。
闫玉朋等人跑到水坑边一看,水坑深处果然有一个黑影。一见此景,大家脑子里“刷”一片空白,接着,眼泪一下子与那坑里的冰水融为了一起:完啦,李总真的跳水自尽了。这时,有一个20来岁、不懂什么叫悲伤的小伙子,在大家都掩面哭泣的时候,他却蹲在地上死死地盯住水中的那个黑影。盯了半天,只见那个黑影不像是人落水后浮上来的尸体,而是在有规律地运动。这个小伙子突然叫了一声:李总没死,他在水里游泳呢!大家赶紧擦擦眼泪,定睛一看,果然那个黑影在水里游泳呢。
大家齐声把李金元喊上岸,并帮助他穿好衣服。“大冬天的你下水坑里干啥去?”李金元面无表情地说道:“眼下企业遇到了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我必须磨练自己的意志,有了坚强的意志,才能不为困难所吓倒。所以,我就到坑里游泳去了。毛主席不是早就说过吗?我们要到大风大浪中锻炼自己。”
自从那天到水坑里游泳后,李金元的意志似乎更坚强了一些。他知道,要想让企业生产出产品,必须求教于专家,而且是一些好心的专家。上次买骨参配方,李金元不仅向对方支付了80万元的转让费,而且还给对方买了一辆“福特”牌轿车。结果什么也没有生产出来。这回要找一个好心的专家帮助解决生产工艺上的难题,又要花多少钱呢?一天,李金元从一本专业杂志上看到了郑彭然的名字。郑彭然,中国著名的食品专家,天津市卫生防疫站权威人士。李金元眼前一亮:也许郑老能帮这个忙。他立即赶赴天津,向郑老求援。可是到郑老家不能空手去吧?带什么呢?李金元摸摸自己的口袋,只有32元钱。无奈,只好买了几斤香蕉见郑老了。郑老与李金元谈了不到20分钟,觉得这位造访的陌生人很朴实,而且的确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便答应说,这个忙一定要帮,不遗余力。
几天后,郑老邀了另几名专家直奔李金元的骨参生产车间,经过几番的观察论证,郑老认为这是工艺上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李金元还需要追加投资400万元,再上几个关键设备。李金元咬咬牙:贷款投资!几个月过去了,李金元盼望已久的产品终于走出了生产线,此时的产品已不是骨参,而是高钙营养素。伴随着新产品开发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在天津拼打了两年的李金元终于见到了奋斗的成果,他满怀喜悦地目送着一车又一车产品走出厂区,送往全国各地。
不料,从财务室传出来的一个又一个消息,如阵阵寒风,钻心刺骨,让李金元焦急不安。产品经销商们只销货物,却不及时地支付货款,一环扣一环的三角债把李金元和他的企业逼进了死胡同。在这时,很多人包括李金元的亲戚都认为,李金元的企业必死无疑了,谁要沾他的边儿,谁肯定就要倒霉。
此时已经到了1995年春节,尽管企业生死未卜,前景难料,李金元还与往年一样回沧州老家走亲戚,给长辈们拜年。初三,李金元到自己的大叔家拜年,敲了一阵门,前来开门的是自己的堂妹,她一见是李金元,就把门开了一个小缝问:你这时候来干什么?李金元一下子被问蒙了,给大叔、大婶拜年啊!那个堂妹没有领他的情,依然是双手把门,没有让李金元进院的意思。在进退两难的境地下,李金元脸一红,从门缝里挤进去了。走进屋,包括自己的亲大叔、大婶在内的七八个亲戚,没有一个搭理李金元的。因为他们都怕李金元向自己借钱。
艰难、冷落、困惑、无助,让李金元感到苦闷、不平、无奈。一天夜里,他拨通了远在东北三叔家里的电话,想对三叔述说一下自己目前的处境。可是,没说两句,李金元便失声痛哭了起来,随即就把电话挂断了。三叔知道李金元是一个宁折不弯的硬汉子,在电话里没说两句话便失声痛哭,这是一种不祥之兆:李金元肯定会因此而走上绝路。惊慌的三叔立即拨通了李金元父母家的电话,商量对策。接着,一家人便悄悄地安排着李金元四个孩子的抚养之事,这显然,老人已经预感到了此时的李金元必有大难,而且绝对是过不了这道坎了。
这时有人建议他,采用网络直销方式销售自己的产品。这一招还真灵,他大手一挥,天狮产品的网络直销分公司在全国各地纷纷出现,产品销售额直线上升,天狮集团似乎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然而,突如其来的一场变故让天狮的销售额一下子跌至零。1998年,国务院发出禁止传销经营活动的通知,包括天狮集团在内的直销和传销企业必须转轨转制,实行店铺经营。李金元面临的问题是直销人员的退货。改制后,这些人手中总价值达一亿多元的货物要在短时间退回天狮集团。天狮产品由当初的店铺经营改为网络直销,再由网络直销改为店铺经营,经这么一折腾,让李金元又蒙受了不小的损失。但李金元说:我必须要听从国家的政策,转轨转制,给国家创造一个良好的出台政策的环境,对国家、对顾客都有一个交待。
天狮全球化发展
李金元在以顽强的毅力与烟瘾作斗争的同时,也在悄悄地扣响着海外市场的大门,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网络直销在国内受阻后,李金元开始瞄准前景广阔的海外市场,他要把天狮集团的产品通过网络直销的方式卖到国外去。那么,作为一个小型的民营企业,怎样才能撬开国外市场呢?李金元的办法是:四两拨千斤。初进俄罗斯时,李金元在圣彼得堡营建设销售队伍,前来听讲座的人不少,购买产品的却不多。有幸的是,有两位俄罗斯老太太买了两瓶天狮集团的产品。可是,她们拿回家去先喂狗喂猫,狗猫吃了没问题,她自己再吃。
尽管如此,李金元丝毫没有放弃对国外市场的追求,他凭借自身顽强的毅力和多年来在逆境中磨炼的一颗坚强的心,用四两拨千斤的办法,一寸寸地撬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天狮在全球有800多万经营者,即是经营者又是消费者,又是股权者,又是券商,真正形成了捆绑式的发展。
已进入不惑之年的李金元把自己全部的精力用在开拓国际市场上,世界各大城市都曾出现过他的身影。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人物:2000年8月3日上午,庄严的莫斯科红场突然宣布戒严,全副武装的军警在红场周围拉上了警戒线,100多位俄罗斯政要伴随一支豪华车队浩浩****地开进了红场,不少俄罗斯人奔走相告:他来啦,他来啦。掌声、鲜花、热情的人群把李金元包围的水泄不通。
这几年,李金元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他把自己生产的五大系列近200个高科技生物产品推向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有几百万不同肤色的人在为天狮工作。2003年李金元在德国举行的天狮集团国际年会上,拿出100辆宝马轿车,30架飞机和40艘游艇来奖励在海外有突出贡献的员工们。颁奖那天,地面,空中和水上热闹非凡,金发碧眼的老外们惊叹不已。这位中国的企业家可玩大了,作为一个企业来说,举办这样一年一度场面宏大的国际盛会,即便是在欧洲也是并不多见的。而李金元的天狮已经举办了四次。
天狮集团也由一个小型民营企业打造成了一个以高科技生物产业为龙头,兼顾金融、地产、教育、文化、物流等多种产业并存的跨国集团。天狮李金元正迈向他人生道路的又一个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