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的艺术——回话的艺术

欲擒故纵,直话曲回

字体:16+-

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人与人之间免不了要交流各自的看法,沟通思想,当看到别人有不好习惯的时候,免不了有所劝诫。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然而这些忠言却常常不招人待见,甚至被拒绝。结果是良言无效,好心没好报。

由此可见,在劝人的时候,心眼要好,但是也要注意说话的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妙语劝人服。良言不逆耳,才能让人甘心接受,才能达到劝诫的效果。

在劝诫别人的时候,我们都希望让对方心服口服,达到劝诫的效果。但是人天生有种“劣根性”,顺耳的话听着就心里舒坦,而对于不顺耳的话则常常会产生反感。因此,在劝说别人的时候,说话要留有余地,让对方的思想拐过弯来。其实,做人不能“弯弯绕”,说话倒可以“绕弯弯”——直话曲说,这样“曲径通幽”,效果自然好。

周爷爷是个“酒精”考验的老干部。在年初的一次体检中,医生发现他肝部出现了病变,嘱咐他戒酒,但老人依然每天“杯不离手,酒不离口”。老伴好言相劝,老爷子充耳不闻,说得多了,他还不耐烦。没有办法,老伴只得让两个儿子出面做工作。大儿子性格直爽,快人快语,一进门就打机枪似的说:“老爸,您还这么喝,哪是在喝酒,我看您是在喝命,大概是不想过这好日子了。您不听医生的话戒酒,有个三长两短,您让我们……”话还没有说完,就被老爷子给轰出去了。

过不了几天,小儿子又回来了。一进屋,老爷子就说:“你也是来劝我戒酒的吧?我劝你还是免开尊口。”“爸,看您说的,我可是来陪您喝酒的!”小儿子斟了满满的一杯,递给老爷子,“不过,这是我最后一次陪您老喝酒了!”“最后一次?”老爷子大吃一惊。“是啊,医生说我有酒精肝,不能喝了,再喝会那个……唉,可酒这东西,我舍不得啊!”爱子心切的老爷子一听,连忙说:“再舍不得也要戒,酒精诚可贵,生命价更高啊!”“戒什么戒,医生说的话也不一定对啊!我看您老喝了一辈子酒,身体不是照样好好的吗?爸,我真羡慕您啊!”小儿子端起杯子,美滋滋地喝了一口。

“嗯……这个……你是不知道啊,不瞒你说,我肝也喝坏了,医生也要我戒酒呢!前天还和你妈、你大哥为这事生气哩!”老爷子支支吾吾,有点不好意思。小儿子做出惊讶的样子,说:“哦,这样啊,那您还……”“别说了,儿子。”老爷子摆了摆手说,“从今天起,咱们爷俩一起戒酒,怎么样?”“别呀!戒了酒多没意思呀。要不咱们先把白酒给戒了?高兴了就喝一点点既不伤身体又有营养的葡萄酒吧。”父子俩说话算话,真的把白酒给戒了。

大儿子在劝诫父亲戒酒的时候,疾言厉色,实话实说,用责怪的语气说父亲“哪是在喝酒,是在喝命”,还说“如果有个三长两短,您让我们……”怄气的话。这样说,虽然话直理直,而且出发点也是为父亲的身体着想,但是父亲听却觉得刺耳,因此他不但不领情,还发威把大儿子赶出家门。

与之相反,小儿子就显得能说会道多了。同样是劝诫父亲戒酒,但是他所用的方式却和哥哥完全不一样,他没有直接劝父亲戒酒,而是先表明自己不是来劝父亲戒酒的,而是来陪父亲喝酒的,并且表示“这是最后一次陪老人家喝酒”,然后再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诉说身体被喝出了毛病。虽然想戒酒但是又舍不得,以此引起父亲对自己的劝诫,最后父子俩同病相怜,共同约定一起戒酒。如此直话曲说,欲擒故纵,言此意彼,因势利导,使父亲接受劝说自愿戒酒。

劝诫的语言,逆耳就不易入耳,不易入耳便不易入心,不易入心,何以利行?我们何不拐个弯儿,使忠言变得顺耳些,再顺耳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