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的艺术——回话的艺术

委婉回话巧办事

字体:16+-

生活中,我们常常比较喜欢说话直爽的人。这种人通常没有什么心机,心直口快。然而有时候,说话太过直爽,却容易得罪人。很多时候,实话实说非但不能达到目的,还可能给对方留下很不好的印象。说话太过直爽,可能让别人不容易接受,而委婉表达,能起到缓冲的作用,让听者能够在一种比较舒适的氛围中接受信息。

说话委婉含蓄更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这种表达方式,要求说话的人要有和顺谦虚的态度,表达含蓄、有回味。既让人深省,又容易被对方接受。

李泌是一位智勇双全的隐士。唐肃宗继位之后,想请他做辅国大臣,但他知道李泌生性倔强,如果颁下圣旨召他回朝,他断不会欣然从命。于是唐肃宗想了一个迂回曲折的办法。唐肃宗先特地命人去请李泌。刚开始并没有明说是让他做官,只是说会面叙旧。李泌当然是应召前来。唐肃宗见到李泌之后,当即就表示想任李泌为右丞相。李泌赶紧推辞道:“陛下屈尊来待我,视我为宾友,其实已经比宰相显贵很多了。我可以在陛下身边多住些时日,有了想法,都当及时相告,为什么还要授予官职呢?”唐肃宗一听这些话,表面上装出无可奈何的样子,心里却暗暗高兴:李泌接受下山会面的要求之后,又答应参谋军国大事的要求,这样一来,事情就会好办许多。从此,唐肃宗对李泌以礼相待,出门并骑,事事请教,有劝必从。这期间,李泌还为唐肃宗起草了颁发各地的诏书,甚至连立谁为天下兵马元帅以及处理唐肃宗的长子与次子之间的关系等重大事件上,他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对此种种,唐肃宗都欣然地接受了。

当然,唐肃宗并没有忘记自己请李泌出山的初衷。他想让李泌穿上正式的官服,成为他名正言顺的臣子,从制度上保证这一大谋略家永远侍候在自己身边,不想让他一直“登门槛”。

时过不久,李泌又给唐肃宗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他建议唐肃宗诏令长子广平王李俶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统率诸将东征安禄山。李俶受命,请求父皇指派给他一个谋臣。唐肃宗清楚,只有李泌才是最佳人选。于是他故意对李泌说:“先生白衣事朕,志节高尚,朕亦深深佩服。只是前几日朕与先生一同去检阅军队时,曾有军士窃窃私语说,黄衣为圣人,白衣为山人,圣人和山人怎么能够混在一起呢?我需先生决谋定策,但也不能使军士滋生疑团,是不是请先生勉强穿上紫袍,以消除大家的非议呢?”李泌心想,身着百姓衣服,夹杂在服装整齐的军人和朝官当中,的确很引人注目,不如披件朝服倒能省却众人注目,于是就同意了唐肃宗的请求。唐肃宗急忙命人赐给最高级别的官服。李泌穿上了官服之后,满脸笑容地去见唐肃宗。没想到唐肃宗紧接着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笑着对李泌说:“既然已经穿上了官服,又岂能没有官位?”说着把一纸敕文递给了李泌。李泌一看,自己已被授职“元帅府行军长史”,敕文上盖着镇国大印,如果抗旨拒绝的话,显然太不顾情面了。再说自己已心甘情愿地穿上了官服,再多加上一个官名又有什么呢?

从此以后,李泌就在朝为官,为平定“安史之乱”出谋划策,做出了很多突出的贡献。

上面的事例告诉我们:语言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要根据谈话的对象、目的和情境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说话方式。有时候,采用委婉的说话方式,能让谈话起到良好的效果。

美国《纽约日报》的总编辑雷特想招一位精明干练的助理。千挑万选之后,他将目光瞄向了年轻的约翰。他需要约翰帮助自己成名,帮助格里莱成为这家大报成功的出版家。而当时约翰刚从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卸除外交官职,正准备回到家乡伊利诺伊州从事律师工作。雷特请他到联盟俱乐部吃饭。吃过饭之后,他提议请约翰到报社去玩玩。

那时恰巧国外新闻编辑不在,于是他对约翰说:“请您帮个忙,为明天的报纸写一段关于这消息的社论吧。”约翰自然无法拒绝,提起笔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文章中文笔优美,语句通畅,格里莱看到之后赞赏有加。于是雷特就提出了进一步的请求:请他再帮忙一星期、一个月,渐渐地干脆让他担任这一职务。约翰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回家乡做律师的计划,而留在纽约做新闻记者了。

唐肃宗和雷特虽然没有直接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但他们用委婉的方式婉转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降服了对方,让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上述事例告诉我们:有时候直话直说不如婉转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走迂回曲折的路线,更能达到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