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帝王唐明皇传

身居高位揽大权

字体:16+-

开元末至天宝初这一时期,唐玄宗本身发生了一些较大的变化,但这时经济上仍然很繁荣、政治上也相对稳定的时期,开元二十五年(737)七月,大理寺少卿徐峤上奏:今岁天下断死刑五十八人,大理狱院有鹊巢其树。百官以“几致刑措”,上表称贺。玄宗归功于上台不到一年的宰相,赐李林甫爵晋国公,牛仙客豳国公。

九月,李林甫和牛仙客主持与法官删修的《律令格式》,正式颁行。这是唐王朝健全封建法典的又一大事。接着,在这一月,牛仙客又建议,在关中行和乘法,以岁稔谷贱伤农,命增时价十分之二三,和籴东、西畿粟各数百万斛,并停输当年江、淮所近租米,以节省运费。下令河南、河北地区原先应输含嘉仓和太原仓的租米,也皆留输本州。由于关中地区的丰收,蓄积充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京师长安朝廷公私的需要。在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的情况下,李林甫、牛仙客之流的政治地位也就巩固了。

第二年,即开元二十六年(738)正月,牛仙客被任命为侍中。不过,牛仙客也有自知之明,他深知自己得以任高官要职是李林甫引荐的结果,因而,在朝廷上讨论军国大政时,“专给唯诺而已”,不敢多发表自己的意

见,一切都随附李林甫,军国大政的决断都以李林甫的意见为定。而李林甫在朝廷中独秉枢衡大权,在外又兼领陇右、河西节度使。或兼领安西大都护、朔方节度使,直接控制了边陲一些军事重镇的大权。

天宝年间改易官名,李林甫称右相。天宝六年(747),加开府仪同三司,赐实封三百户,受到非常优异的待遇。

此外,玄宗还常常派人往他家里送御府膳羞、远方珍味,来回送礼物的宦官“道路相望”,接连不断。李林甫在京城的家产不可胜计。城东的薛王旧宅,园林幽邃,是京师长安城中最佳的私人宅园,玄宗又特赐予李林甫。总之,开元以来宰相的权力之盛,“未有其比”。

由于李林甫事事能按照玄宗的意图去办,使得玄宗对他特别放心。加上所谓天下大治、一片盛世景象,更迷住了玄宗的双眼,他自己在位多年,对繁重的政务日感厌倦。尤其是上朝接对群臣时,礼仪拘检,“难徇私欲”,所以有了善承旨意的李林甫以后,他便“一以委成”,让李林甫独揽相权。应该说,李林甫的全权处理政事,方便了玄宗的纵欲;而玄宗的纵欲,又方便了李林甫的专权。李林甫的专权实际上又是玄宗有意无意和怂恿的结果。

李林甫担任宰相要职,有整整二十年之久。与他同时担任宰相职务的,前后有牛仙客、李适之和陈希烈等人。李适之与李林甫同为宗室,但适之为人轻率,议论时政,“多失大体”,不为玄宗所信任。陈希烈“性便佞”,任宰相前曾曲事李林甫,因此,在他担任宰相后,对军国大政,也“不敢参议,但唯诺而已”。

当时玄宗常不上朝,李林甫常在家,“百司悉集林甫第门,台省为空”。而陈希烈“虽坐府,无一人入谒者”。在这样的人事安排下,国家的军政大权,便不能不归李林甫所掌握和操纵了。

自唐初以来,选择宰相往往从功绩卓著的边帅中选用,唐太宗、唐高宗时是如此,开元早、中期也是如此,如玄宗选用薛讷、郭元振、张嘉贞、王睃、张说、杜暹、萧嵩、李适之等,皆以边帅入相。

李林甫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杜绝边帅“出将入相”之源,遂启奏玄宗说:“文臣为将,怯当矢石,不若用寒睃坊人;胡人刚勇决习战,寒族则孤立无党,陛下诚以思洽其心。彼必能为朝廷尽死。”玄宗对这一建议深以为然。开元二十八年(740),即任命安禄山为平卢兵马使,授营州都督、平卢军使。

天宝元年(742),以平卢为节度,以安禄山摄中丞为使。天宝三年(744),安禄山代裴宽为范阳节度,河北采访、平卢军等使如故。

这是唐初以来军事制度上的一项重要变化。高祖、太宗时,军队中虽重用善将带兵,但却另派重臣为统帅,以使控制,即使如阿史那社尔、契芯何力等忠于唐室并有杰出才能的少数族将领,也不专委边帅之任。

可是,自安禄山领节度使以后,开了禁戒,安思顺(杂胡)、高仙芝(高丽族)、哥舒翰(突厥族)等蕃将,皆被委以节度使的重任。这在军事上,或许不无可取之处,因为蕃将悉边境地理情形,适应性也较强。但是在政治上,一旦中央集权削弱、民族矛盾恶化,将造成严重的后果。

李林甫“耽宠固权”,权势欲极强,尽管他在当时恩宠莫比,握有重大的权力,可是仍不时担心别人夺了他的相位和大权。因此千方百计地排斥异己力量,凡“朝廷受主恩顾,不由其门,则构成其罪;与之善者,虽厮养下士,尽至荣宠”。

李林甫的特点是“好以甘言咯人”,背后即“中伤之,不露辞色”,成语“口蜜腹剑”即由李林甫而来。当时朝廷中的贵戚官僚,“虽老奸巨猾,无能逃于其术者”。可见李林甫是巧用心计,嫉贤妒能,惯于整人的老手。

如户部尚书裴宽,“素为上所重”,李林甫恐其入相,对他十分怨恨。有一次,刑部尚书裴敦复击“海贼”有功,班师后,接受一些朝廷官员的请托,“广序军功”。裴宽知道后,在奏章中“微奏其事”,但是并没有将问题完全挑明。

李林甫将这一情况告诉裴敦复,裴敦复听后不快地说,裴宽也曾请他帮过忙。李林甫乘机煽风点火,劝他说:“君速奏之,勿后于人。”结果,裴宽果然被贬睢阳太守。可是,不到半年,裴敦复自己也被贬淄川太守了。原来,裴敦复以平“海贼”之功,深受玄宗嘉赏,这同样是李林甫所忌恨的。李林甫略施小计,一箭双雕,把两人都搞下去了。

又如,新立太子李亨的妃兄韦坚,其妻系姜皎之女,即李林甫的舅舅的女儿,所以李林甫“引居要职,示结恩信”。后来韦坚以通漕至长安有功,得宠于玄宗,遂有入相之志。李林甫采取明升暗降的手法,擢授韦坚为刑部尚书,罢其诸使之职,表面上是升官,实则“夺之权也”。使韦坚吃了亏还说不出。

再如,左相李适之与韦坚友善,又是李林甫的政敌,两人皆成了他的眼中钉。于是他利用李适之“性疏率”的弱点,用阴谋诡计加以陷害。

有一天,李林甫对李适之说:“华山有金矿,采之可以富国,主上未之知也。”过了几天,李适之便向玄宗建议开华山金矿,以为自己立一功。

不料,玄宗听后脸色顿变。原来,华山乃玄宗生辰八字的王命所在,他曾亲制《华岳碑》曰:“予小子之生也,岁景戌,月仲秋,膺少眸之盛德,协太华之本命,故常寤寐灵岳,脸响神交。”这些底细,李林甫是一清二楚的。

当玄宗问他时,他即恭恭敬敬地奏道:“臣久知之,但华山陛下本命,王气所在,凿之非宜,故不敢言。”玄宗听了转怒为喜,“以林甫为爱己,薄适之虑事不熟”,责备李适之道:“自今奏事,宜先与林甫议之,无得轻脱。”从此,李适之失去了玄宗对他的信任。

以后,李林甫又指使杨慎矜暗中监视韦坚等人,罗织罪状,必欲置于死地而后快。

杨慎矜虽然投靠了李林甫,但由于后来杨慎矜逐步取得了玄宗的信任,“权位渐盛”,李林甫妒心又起,遂设计加以陷害。李林甫起用王铁为御史中丞,托为心腹。王铁本杨慎矜表侄,青少年时两人感情很好。

但是到了后来,杨慎矜每每以长辈自居,王铁心有不平。李林甫探悉内情,知道王铁与杨慎矜之间有矛盾。王铁对李林甫的包藏祸心是了解的,但他为了除掉杨慎矜,接受了李林甫的指使,利用与杨镇矜的亲戚关系暗中监视,以便“何其隙而陷之”。

杨慎矜对王铁无话不谈,“尝话谶书于铁,又与还俗僧史敬忠游处”。王铁遂诬陷杨慎矜是隋家子孙,企图复辟隋室,所以“蓄异书,与凶人来往,而说国家休咎”。玄宗听后,大为震怒。结果将杨慎矜与兄弟慎余、慎名三人并赐自尽,时在天宝六年(747)。

王铁后来深获玄宗定信,身兼二十余使,威权转盛,连李林甫也畏避三分。不过,王铁很了解李林甫害人的本领,故“事林甫谨,林甫虽忌其宠,不忍害也”。王铁与弟户部郎中王铁,曾勾结长安县尉,暗杀定安公主的儿子韦会。韦会本是李唐皇室外甥,其同母兄弟王繇又是驸马都尉,所尚永穆公主,又是玄宗爱女,然而王繇对此事竟也“锂息不敢言”。

可见王铁权势之大。但王铁的好景并不长。就在他害死杨慎矜一家之后,过了五年,即天宝十一年(752)四月,因涉嫌邢肺谋逆案,王铁、王锂不仅本人被杀,家族也全遭诛灭。

为了对付政敌,李林甫还豢养了两个酷吏吉温和罗希混。吉温始为新丰县丞,太子文学薛嶷推荐他有才能,玄宗接见之后,认为“是一不良人,朕不用也”。不过,吉温“素与高力士相结”。当他调任万年丞不久,萧炅接任京兆尹,成了顶头上司。吉温曾整过萧灵,颇为担心,然而靠了高力士的帮助,两人尽弃前嫌,结为胶漆之交。

当李林甫“欲除不附己者,求治狱吏”时,萧炅将吉温推荐给李林甫,李林甫得之大喜。吉温公然说:“若遇知己,南山自额虎不足缚也。”罗希混是杭州人,“为吏深刻”,李林甫引为心腹,自御史台主簿迁为殿中侍御史。吉、罗两人完全秉承李林甫的意志,将他欲去之人,“锻炼成狱,无能自脱者,时人谓之罗钳吉网”。

由于李林甫当政时屡起大狱,结怨太多,常心神不定。担忧仇人派刺客前来暗杀。因此,他居住的地方,“重局复壁,络板鍪石”,设计了许多机关暗道,住室有好几处,“一夕屡徙”,神出鬼没,并无定处,连家人也搞不清楚。李林甫的儿子李岫也看不下去了,一次随李林甫游后园时,指着一批役夫说:“大人久处钧轴,怨仇满天下,一朝祸至,欲为此得乎!”

在选拔官吏方面,李林甫基本上是按照裴光庭“循资格”的一套办法。

“百官迁除,各有常度,虽奇才异行,不免终老常调,其以巧谄邪险自进者,则超腾下次,自有他蹊矣。”李林甫这样做,主观上的目的在于压抑人才,便于排斥异己力量,培植自己的势力。

天宝六年(747),玄宗曾想广求天下之士,命通一艺以上的人皆可到京师长安,参加考试。

李林甫恐怕草野之士对策时,指斥自己的奸恶,进建言:“举人多卑贱愚聩,恐有俚言污浊圣听。”下令郡县官吏先从严挑选,然后送至尚书省,由尚书复试,御史中丞监试,取名实相副者,方奏皇上。

这样一来,考试便完全控制在李林甫手上。其结果,虽试以诗、赋、论等,竟无一人能够中选。李林甫这样做,不仅不感到对不起朝廷和参加考试的士人,还厚颜无耻地上表祝贺,说什么皇上圣明,“野无遗贤”。

李林甫妒才忌贤,每每是不择手段的。如兵部传郎卢绚,“风标清粹”仪表堂堂,玄宗看见他十分赏识。李林甫生怕玄宗重用,便对卢绚的子弟放口风说:交、广之地正缺长官,令尊素望清崇,皇上很看中他。言下之意是要派他到远离京师的交、广地区去。吓得卢绚只好请授太子詹事一职,跑到东都洛阳去了。

又如张九龄死后,玄宗曾向李林甫打听严挺之的下落,说此人有才,尚可一用。挺之当时降职为绛州刺史。李林甫退下后,把严挺之的弟弟损之找来说。“上待尊见意甚厚,盍为见上之策,奏称风疾,求还京师就医。”

损之兄弟没想到这又是李林甫害人的花招。当严挺之照办后,李林甫便拿着严挺之的奏状对玄宗说:“挺之衰老得风疾,宜且授以散秩。使便医药。”玄宗不知李林甫做了手脚,对严挺之的“病”久为叹息,只好任命他为太子詹事,于东都洛阳养病。

李林甫不仅是政治舞台上玩弄权术的老手,在处理实际政务时也有一套严密的办法。如果撇开他的为人不说,仅就其能力而言,也可说是一个强干之才。史称他“每事过慎,条理众务,增修纲纪,中外迁除,皆有恒度”。

他“自处台衡,动循格令,衣冠士子,非常调无仕进之门。所以秉钧二十年,朝野侧目,惮其威权”。

李林甫控权、理政,能力极强,这也是他能获得唐玄宗信赖的重要原因。在他执政时间里,朝廷行政效率较高,社会经济仍在继续发展。由于李林甫专权过甚,特别是不择手段排斥异己,屡起大狱,这就加深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在官僚集团中是如此,在他与太子李亨集团间的斗争则尤为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