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帝王唐明皇传

第七章 三千宠爱集一身 明皇重色思倾国

字体:16+-

自从开元二十五年(737)十二月武惠妃死后,玄宗长时间闷闷不乐,虽然后宫数千人,但却没有一个中意的。因此,三年来玄宗郁郁寡欢,精神不振,内心感到十分孤独。高力士猜透玄宗的心思,遂到外宫寻觅物色。

高利士在寿王府见到寿王妃杨玉环“姿色冠代”,又善歌舞,遂向玄宗奏报。玄宗经过一番考虑,选择了一个时机。

开元二十八年(740)十月,玄宗按例到骊山温泉宫行幸,住下后,便派人到长安寿王府将杨玉环召来。见面后果然“姿质丰艳”,而且“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玄宗喜出望外,当即将杨玉环留下,为了掩人耳目,命她服道士装,取号“太真”。

当夜,玄宗赠予玉环金钗钿盒,以为定情信物。又拿着磨金步摇(耳环),跑到梳妆间,为玉环亲自戴上。玄宗视得玉环,“如得至宝”,为此还作了一首曲,名曰《得宝子》。

这年玄宗已五十六岁,杨玉环刚刚二十二岁。杨玉环出生在四川,生父杨立琰原为蜀州司户。她出生不久,父亲即逝世,由家居河南的叔父杨玄墩收为养女,所以,她从小在河南长大。杨玄墩其时任河南府士曹,是一个小小的衙吏。其官职唐明皇与杨贵妃雕像虽然卑微,但他的祖先是隋朝宗室的后裔,所以身份还是高贵的。

杨玉环长到十七岁,便被纳为寿王瑁的妃子,时在开元二十三年(735)十二月。这时寿王的母亲武惠妃尚在世,而杨玉环的养父杨立墩则已亡故。

寿王瑁在其母亲武惠妃未死以前,是很得玄宗宠爱的,差点被立为皇太子。可是,武惠妃死后,寿王瑁就被父皇逐渐冷落了。玄宗娶杨玉环,在今人看来,无疑是父夺子媳的丑闻。

古代少数民族中,遗有子娶父妻、兄纳弟妇的风俗。在民族融合的影响下,唐初皇室中颇染这种风习,出现过类似的事情。如威名显赫的唐太宗曾纳弟弟齐王元吉的妃子杨氏为后宫;高宗所立的皇后武则天(也就是玄宗的祖母),则本是其父太宗的妃嫔。

所不同的,玄宗这次是父夺子媳。杨玉环与寿王瑁结合五年以来,始终没有生育,所以杨玉环的被夺,并没有子女的牵累,寿王瑁似乎也不敢有何怨言。

杨玉环初入宫,并未立即册立为妃嫔,而是让她住在“太真殿”,其所号“太真”,也是道士的身份。初次到临潼温泉宫被召幸时,还是穿着道士服装去的,这或许是当时女子离异后进行再嫁的一种习俗。

当然,这也包含有玄宗掩人耳目,禁人闲言碎语的意思。当年武则天在太宗死后,也是先至感业寺削发为尼,然后再被唐高宗召入宫中的。

杨玉环虽然以道士的身份居住在“太真殿”,实际上还是在宫内,往来十分方便。特别是得到玄宗的爱幸后,在玄宗的安排下,不到一年的时间,杨太真即“礼遇如惠妃”“礼数实同皇后”,在宫廷妃嫔中她的地位上升得最快,宫中皆称她为“娘子”,和皇后称娘娘仅一字之差。

又过了四年,即天宝四年(745)七月,玄宗先为寿王正式娶韦昭训的女儿为王妃。八月,适逢玄宗六十一岁生日,他便抛弃了杨太真的道姑伪装,正式册封为贵妃。这在后妃中仅次于皇后。杨玉环从初次到温泉宫被召幸,到正式入宫册为贵妃,差不多等了五年时间。

自从杨玉环入宫以后,唐玄宗就把其他妃嫔丢在一边,天天和杨玉环厮守在一起,形影不离。百官宴会,朝廷大典,无不带在身边。杨贵妃每次乘马,皆由玄宗的亲信高力士亲为执辔授鞭。

玄宗每年十月幸骊山,则必与贵妃同辇,以显示其地位和身份。玄宗在骊山华清宫(温泉官)造端正楼,为贵妃梳洗之所;又置莲花汤,专为贵妃沐浴之室。

杨贵妃在生活上也非常奢侈,别的不说,单是宫苑内专为她织造锦绣的工匠就有七百多人。据说杨贵妃爱吃新鲜荔枝。荔枝产于南方,壳如红缯,膜如紫绢,瓤内洁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美酒。然而荔枝水分多,不易保鲜,摘下后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

为取悦贵妃,玄宗于每年夏天兴师动众派人从四川涪州将荔枝运往相隔遥远的长安。那时,运输条件差,要将荔枝运往长安而色香味不变,确是一件难事。办法终于想出来了。先是将快要成熟的荔枝树整棵连根带土挖出来,培植在大缸内,使其继续生长,再用船快速运往长安,然后计其成熟程度,算好天数,摘下荔枝,派人快马加鞭,如期送到杨贵妃手中。所以,杨贵妃能吃到“色味不变”的荔枝,也就不奇怪了。

杨贵妃究竟有多大的魅力,使玄宗对她如此痴迷深情呢?首先,自然不外乎是杨贵妃倾国倾城的天生丽质,尤其是当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时,顿使“六宫粉黛无颜色”,这就使好色的玄宗得而难以自持。

杨玉环初至温泉宫,玄宗诏赐浴,“既出水,体弱力微,若不任罗绮”,她那丰润细白的肌肤和妩媚娇艳的体态,“光彩焕发,转动照人”更使唐玄宗醉迷。

《长恨歌》曰:“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虽然诗人的描写有所夸张,但是透过夸张不难想见当时玄宗痴迷的心情。

作为皇帝的玄宗对杨贵妃的迷恋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如果仅从杨贵妃的美貌,似乎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因为杨贵妃虽说是姿色出众,但后宫中的绝色佳丽并非没有。何况,唐玄宗毕竟年逾花甲,情欲的追求已非昔日可比。他之所以对杨贵妃如此醉心,应该说重要的是感情上、志趣上的情投意合。

杨贵妃是一位“善歌舞,通音律”的贵妇人,这正是颇有音乐造诣的玄宗所需要觅求的知音。杨贵妃的歌舞才能、音乐修养皆属上乘,深为玄宗所赏识和喜爱,可以说这是她被玄宗觅为晚年知音的重要原因。

唐玄宗极为珍爱经过自己改编的《霓裳羽衣曲》,杨贵妃就善于表演,她对此曲似心有灵犀一点通。玉环初被召见时,玄宗命奏《霓裳羽衣曲》,玉环当即起舞,舞来如仙女飘逸,极尽其美,似乎把玄宗真的带入了月宫,观看了仙女的起舞。这自然获得了玄宗无比的欢心。

以后,当杨贵妃舞《霓裳羽衣曲》时,玄宗常常兴致勃勃地亲自操鼓击节,立在一旁伴奏,可见他的高兴劲。

可以说,玄宗与杨贵妃在一起尽欢,最经常的莫过于歌舞声乐了。

贵妃不但喜歌舞,而且善奏琵琶和击磐。一次,兴庆宫东沉香亭前的木芍药(牡丹)花方盛开。玄宗乘心爱的坐骑“照夜白”,贵妃乘步辇,带着梨园弟子,兴致勃勃地前往玩赏。

李白奉命进《清平乐词》三篇助兴,李龟年与梨园弟子当场配乐以歌。杨贵妃则手持七宝杯,酌凉州葡萄酒,边饮边领歌。玄宗也吹玉笛伴奏,“每曲遍将换”,则悠扬其声以媚之。

又有一次,新丰进献女伶谢阿蛮,善舞。玄宗召于清元小殿,由宁王吹玉笛,贵妃琵琶,马仙期方响,李龟年臂巢,张野狐箜篌,贺怀智拍板,玄宗自己击羯鼓,为谢阿蛮伴奏。

自旦至午,欢洽异常。其时只有贵妃姐姐秦国夫人端坐观看。曲罢,玄宗对她开玩笑道:“阿瞒(玄宗在禁中自称)乐籍,今日幸得供养夫人。请一缠头!”意思是要她“赏钱”。秦国夫人说:“岂有大唐天子阿姨,无钱用耶?”遂出钱数百万。

贵妃琵琶演技颇出色,当时诸王、郡主、贵妃的姊妹,皆拜她为师,自称“琵琶弟子”。她所用的琵琶,制作十分考究,材料用逻逊檀木,乃寺人白季贞从蜀中带来,其木“温润如玉,光耀可鉴”,上有金缕红纹,绘成双凤。其所用琴弦,乃末诃弥罗国所献,用渌水蚕丝制作,“光萤如贯珠瑟瑟”。

贵妃善击磬,拊搏之音泠泠然,多新声,虽梨园弟子,莫能及之。玄宗特命采蓝田绿玉,为其琢成磐,饰以金钢珠翠,“一时无比”。

此外,杨贵妃智慧过人,富于缠绵之情,善于察颜观色,她侍候玄宗,无不投合玄宗的心意。史称她“每倩盼承迎,动移上(玄宗)意。”这也是她能深得宠爱的原因之一。陈鸿《长恨歌传》有云,贵妃“非徒殊艳尤态致是,盖才智明慧,善巧便佞,先意希旨,有不可形容者”。可见贵妃之得宠,并非徒靠姿色。

当然,玄宗毕竟是封建帝王,除了杨贵妃之外,身边还有一大批妃嫔。因此,玄宗虽然宠爱杨贵妃,但并不排斥对其他女子的调情。而杨贵妃呢,本着玄宗对她说过的甜言蜜语,痴想着绝对地独占。这就不免要产生齣器。有时,杨贵妃妒心大发,还真惹得玄宗大发脾气。

天宝五年(746)七月,就有“(杨贵妃)以妒悍不逊,上怒,命送归兄(杨)铥之第”的记载。杨铥是她的再从兄。天宝九年(750),又有“贵妃复忤旨,送归外第”的事发生。这两次事件的具体原因,史载有缺,难知其详。不过,根据其他有关材料的推测,可能与梅妃和虢国夫人有关。

据说梅妃姓江,名采萍,福建莆田人,父祖辈世代行医,并有一定的文化修养。采萍自幼读诗,其名字就是父亲江仲逊取自《诗经》中的采萍二字。开元中,采萍二十岁时,被高力士选中,从福建来到京师长安,进入后宫为妃。

杨玉环初入宫时,采萍已被册立为梅妃,是武惠妃死后,在妃嫔中比较起来最受宠幸的人。

梅妃虽在许多方面不如杨贵妃,但自有江南女子惹人喜爱的气质。她身材苗条,亭亭玉立,仪态端庄。又精于作诗,长于绘画。所以,玄宗在宠爱杨贵妃的同时,对梅妃时有接触和来往。

梅妃喜梅花,在自己的宫廷前亲自手植梅花数枝,玄宗曾御笔亲题“梅亭"二字,制成匾额,悬其门上,以示对梅妃的宠异。

虢国夫人是杨贵妃的姐姐。杨贵妃得宠后,她在四川的同胞姐姐也被迎至长安。大姐被封为韩国夫人,三姐被封为虢国夫人,八姐被封为秦国夫人。由于三个姐姐都才貌出众,姿色美丽,故“并承恩泽”,经常出入深宫内院,玄宗每逢与贵妃宴欢,总要令三夫人陪伴。

其中,虢国夫人最为轻佻狐媚,又丧夫寡居,玄宗对其颇为动心,据说亦有调情合欢之事。故当时人曾有诗云:“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此外,还有说杨贵妃在天宝九载的被谴,是因为玄宗的大哥宁王宪的关系。宁王宪长于吹笛,而且演技十分高超。以往,玄宗与几位兄弟亲王相处融洽,常在一起奏乐欢愉。自从杨贵妃进宫以后,欢宴时,玄宗又常邀宁王宪前来吹笛,自己击鼓,为杨贵妃歌舞伴奏。

玄宗刚做皇帝时,为表示不忘兄弟手足之情,曾在兴庄宫一卧室内置一大床,上放长枕大被,名“五王帐”,与兄弟抵足共寝。有一次,贵妃无事独自走入这个房间,见有宁王宪留下的玉笛,出于好奇,便拿来吹。被玄宗发现,认为杨贵妃吹宁王宪吹过的笛子,有伤自己的尊严,遂大为不悦。

贵妃第一次被赶出宫后,玄宗忽然感到人走楼空,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孤独和寂寞感;有时又忽而觉得自己失去了一件今世不可复得的无价之宝,感到无限的懊恼。因而心情由大怒转为不安,又变为焦躁,到了正午时,玄宗犹不想进食,这可急坏了左右侍候的宦官。玄宗对身边的宦官,平时觉得挺不错,但这时怎么也看不顺眼,动辄捶挞。

亲信高力士明白,这是由于玄宗心里想着杨贵妃的缘故。于是试探着,先请将贵妃宫中平日起居的有关用具如供帐、器玩等,一一送到杨铥家赐予贵妃,玄宗果然同意,装载下来有百余车之多。玄宗又将自己还没有吃的御膳,分了一半赐予贵妃。于是天一黑,高力士就进劝迎贵妃归院,这正中玄宗下怀,送下令开禁门接回贵妃。贵妃一进门就伏地谢罪,玄宗即欢然慰抚。经过这一场闹剧,杨贵妃在玄宗心目中的分量更重了。

天宝九年(750),杨贵妃第二次被遣外宫,高力士等惶惶无计,不知如何是好。已升任户都郎中的酷史吉温,向玄宗进言:“妇人智识不远,有忤圣情,然贵妃久承恩顾,何惜宫中一席之地,使其就戮,安忍取辱于外哉!”因为吉温与高力士关系相当密切,对玄宗的内心隐衷应当是了解的。

所谓“妇人智识不远”,是在为贵妃开脱过失;而“久承恩顾,安忍取辱于外哉”云云,恰又说到了玄宗的痛处。因此,吉温不过是换了个激将法在帮贵妃的忙。何况吉温其时正在投靠杨国忠。是不会去害贵妃的。

果然,玄宗听了遂派太监张韬光送御膳给贵妃,一方面借此机会了解她回第后的情况。贵妃十分乖巧,见了玄宗派往探视的太监,哭得十分伤心,似乎很懊悔自己的过失。当看到玄宗送御膳给她,深深了解到此时的玄宗仍在思念着自己,遂哭着要张韬光转告玄宗说。“妾罪当死,陛下幸不杀而归之。今当永离掖庭,金玉珍玩,皆陛下所赐,不足为献,唯发(头发)者父母所与,敢以荐诚。”说完便剪下长发一缕,要张韬光代献给玄宗。

玄宗见到了贵妃所剪下的头发,更为动情,赶紧命高力士把杨贵妃接回宫中。

经过这两次波折,杨贵妃学得聪明了一些,对玄宗更为体贴迁就,而玄宗对她也“宠待益深”。两人之间那种难分难舍的感情却是更深了一层。

实行多妻制的封建帝王,对妃嫔宠幸,按理说也不过是一时的,若要废黜一两个爱姬,那是弃之如敝履,十分容易。唯独玄宗对杨贵妃如此情深意长,如此专一,他俩之间的感情,似已超过了一般封建帝王与后宫妃子的关系,不能不说在他俩之间有极深的感情

有一年七月七日乞巧节的深夜,宫内寂无一人,只有玄宗与贵妃在长生殿凭栏依偎,窃窃私语。他俩久久望着夜空中璀璨的银河以及两岸渐渐靠近的牛郎、织女星座,这时,玄宗和贵妃面对着天空双双跪下,对天立誓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人愿天长地久永为恩爱夫妻。

这段七夕盟誓的故事,在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及陈鸿的《长恨歌传》中,皆有动情的描写,虽然不免夸张,但玄宗与贵妃之间生死与共、超乎寻常的真诚情感的确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