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帝王唐明皇传

潼关失守

字体:16+-

在六个多月的反击叛军的斗争中,都是玄宗亲自坐镇指挥的,他调兵遣将,做了许多重要的军事部署。玄宗征调善于野战的蕃、汉骑兵作为抗敌的主力军,还不拘资格,把有勇有略、有魄力的军事家郭子仪、李光弼提拔为节度使,委以重任。

同时,玄宗还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不失时机地调整战略部署。各地官民又自发组织起来,主动与官军配合,给叛军以沉重打击,致使叛军陷入了困难境地。至德元年(756)五月,叛军西进不了潼关,东南不过睢阳,南又受阻于南阳,北路又几乎中断,除了其巢穴范阳数郡以外,不过局促于河南西部洛阳一隅之地。

安禄山对眼下的战局感到焦虑,心情非常烦躁。他从范阳起兵南下,在河北势如破竹,如入无人之境;进入河南,也只遇到了轻微的抵抗。他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一鼓作气地攻下了洛阳,不到两个月,就登上了大燕皇帝的宝座,何其惬意!可眼下,他感到日益窘迫,充满了恐惧与不安,于是就召来其主要谋臣高尚、严庄骂道:“汝数年教我反,以为万全。今守潼关,数月不能进,北路已绝,诸军四合,吾所有者止汴、郑数州而已,万全何在?汝自今勿来见我!”高尚、严庄挨了一顿臭骂,也只好忍气吞声,他俩害怕安禄山一时发怒,还会要了自己的小命,吓得躲起来,好几天不敢见安禄山的面。

这时,从关下来的田乾真给他们解了围,他劝慰安禄山说,自古帝王经营天下皆有胜负,岂能一蹴而就?现在四方军垒虽多,但都是新招募的乌合之众,未经战阵,岂能抵得住我蓟北劲旅,何必忧愁!高尚、严庄都是佐命元勋,一旦摈弃,诸将谁不寒心?若上下离心,我们也就不战而溃了。

安禄山听了他的话,觉得很有道理,转怒为喜,马上召来高尚、严庄,设酒宴招待,以消除隔阂。之后,安禄山与诸将商议,打算放弃洛阳,逃归范阳,但尚没有做出最后决定。

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潼关作为京城长安的门户却出人意料地被叛军打开了。潼关的失守,是唐玄宗对镇守潼关的一系列错误决策所造成的,也和将相之间的猜忌有重要关系。

首先是玄宗听信监军边令诚的谗言冤杀了高仙芝与封常清。高仙芝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当机立断,与封常清退守潼关,非常及时地阻止了叛军西进。

但监军边令诚因过去常以私事请托高仙芝而多次遭到拒绝,他怀恨在心,不顾大局,欲借洛阳失守,退守潼关一事将高、封二人置于死地。在入朝奏事时,他诬奏高仙芝、封常清逗桡败北之状,以激怒玄宗。还造谣生事地说,封常清以贼势动摇军心,高仙芝丢弃陕郡数百里之地,还减少军士粮赐据为己有。

其实,封常清退至潼关后,曾派使者三次上奏表,详细说明叛军实情,特别说明绝不可轻敌,但玄宗都拒而不见,这时却偏信宦官的一面之词,就怒气冲冲地命边令诚持敕书去杀死高仙芝、封常清二将。

边令诚这个败类接到敕书后,顿时喜上眉梢,匆匆赶到潼关,不由分说,立即杀死了封常清,并暴尸于芦草之上;然后边令诚找来百余名阻刀手做侍卫,见到高仙芝,宣布了敕令。高仙芝愤然不平地说:“我遇敌而退,死则宜矣。今上戴天,下履地,谓我盗减粮赐则诬也。”士卒也齐声高呼冤枉,喊声震天动地。

但边令诚手拿敕书,当然有恃无恐,不管三七二十一,依然把他处死。昔日威震边陲,今日又统率数万之师的高仙芝、封常清二将竟然成为宦官刀下的冤死鬼,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起用染病在身的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委以重任,是玄宗的第二大失策。哥舒翰虽不失为富有谋略、勇冠三军的将领,但由于他平日恣情声色,性又嗜酒,遂于天宝十四年(755)二月入朝途经土门军,在浴室里得了风疾,昏倒不省人事,过了很久才复苏,从此全身麻木,专在京师养病。

玄宗杀死高仙芝、封常清二将后,欲借他的威名,又知他一向与安禄山不和,决定拜任他为兵马副元帅,出关讨敌。哥舒翰坚决推辞,玄宗执意不从,强行就任。

于是,以田良丘为御史中丞,充行军司马;起居郎萧昕为判官,以王思礼、钳耳大福、李承光等人为将,蕃将火拔归仁、李定武、浑萼等为裨将,统率河西、陇右、朔方、奴剌等十二部兵马共十几万,号称二十万。临行时,玄宗亲临勤政楼送行,并恩准哥舒翰过门不下马,命百官去京郊为他饯行,还举行了十分隆重的欢送仪式。

哥舒翰进驻潼关,军威虽盛,但他毕竟是一个患有风疾的人,根本无法料理军事,只得把军政大事交给田良丘。田良丘又处事优柔寡断,于是又让王思礼主管骑兵,李承光主管步兵,处于鼎足而立的形势,三人又争权夺利,致使政令不一,兵士懈怠,全有斗志。

至德元年(756)正月,玄宗加授哥舒翰为左仆射、同平章事,其余职务不变,这是自抗击叛军

以来第一个兼有宰相职衔的将帅,可见玄宗对他寄予的厚望。哥舒翰如此受到倚重,在强敌面前不是全力以赴对待叛军,而是计较个人恩怨,回头打安思顺的主意。

这年三月,哥舒翰使人诈称安禄山给安思顺送密信,在关门口被擒获,然后送往京师,听从玄宗处理。同时他还上书,列举了安思顺的七条罪状,请求处死。玄宗本来对安思顺就不放心,再加上这些事,也没细察实情,就很快把户部尚书安思顺及其弟太仆卿安元贞处死,家属也被流放到岭南。

哥舒翰谋害安思顺得手后,其将王思礼请他上表诛杀杨国忠。王思礼说,天下都以杨国忠的骄纵招致了安禄山的反叛,对他无不咬牙切齿。安禄山起兵也以讨杨国忠为名,正好因势杀死他,哥舒翰没有同意。王思礼又请求让自己率三十名骑兵,把杨国忠劫持到潼关,然后杀死。哥舒翰更不同意,他说:“如此,乃翰反,非禄山也。”

尽管哥舒翰没有谋害杨国忠的意思,但自杀了安思顺兄弟后,杨国忠心里却忐忑不安。这时正巧有人对杨国忠说,现在朝廷重兵皆在哥舒翰掌握之中,一旦他矛头西指,你的处境就十分危险了。杨国忠见哥舒翰屯兵潼关,按兵不进,又听人这么一讲,更是惊疑不定。

杨国忠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上奏玄宗说,潼关大军虽然强盛,但没有后续部队,万一作战失利,京师就危险了。请从监牧中选拔三千青少年在苑中加以训练,以防不测。玄宗不知其中奥妙,便应允了,由剑南军将李福德统领。之后,杨国忠又招募了一万新兵,让他的亲信杜乾运统率,驻扎于灞上,名为御敌,实际上是为了防备哥舒翰。

杨国忠设置的灞上军引起了哥舒翰的戒备,他恐怕遭杨国忠暗算,即上表请将灞上军隶属于潼关,轻而易举地夺取了其指挥权;接着,哥舒翰召杜乾运到关上议事,找个借口把他杀了,还枭首于牙门之上,遂兼并了灞上军。

杨国忠偷鸡不成反蚀把米,更加恐慌,对其子说:“吾死无所矣!”从此,对哥舒翰也就更加戒备了。这种将相之间的尔虞我诈,终于成为迫使哥舒翰出关作战失利、潼关失守的根本原因。

玄宗逼令哥舒翰出关作战,是其第三大失策。潼关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哥舒翰虽然卧病不起,手下的兵将扼守潼关也不致有多大意外。叛将崔乾祐虽然击败了高仙芝、封常清,却始终未能破关而入。安禄山命其子安庆绪再次来攻,依然被哥舒翰击退。

但在双方相持中,老奸巨猾的崔乾祐把精兵隐藏起来,经常外出的不过几千老弱病残,又给人以毫无戒备的假象。探子误以为真,遂将这一情况报告给玄宗。昏头昏脑的玄宗也不察实情,即诏命哥舒翰出关作战。哥舒翰上书奏明玄宗,说明敌方并不是毫无戒备,而是诱敌之计。可见哥舒翰不愧为经验丰富的将领,他洞察军事形势,真是入木三分,是十分正确的。

此时正在河北大败叛军的郭子仪、李光弼也遥给玄宗建言献策,说:“哥舒翰有病且年老,叛军很了解他,诸军也多是乌合之众,战斗力不强。范阳只有少数兵力留守,精兵皆云集在洛阳。我们率军将直捣其巢穴,安禄山之首指日可致。如果出师潼关,京城生变,将危害社稷。”并极言请求让哥舒翰坚守,万万不可出战。

可是,宰相杨国忠时刻担心哥舒翰图谋自己,他既不懂军事,又不考虑出战的严重后果,只要哥舒翰离京师越远,自己也越安全。于是他喋喋不休地上奏玄宗,极言叛军毫无准备,哥舒翰逗留不进,将会坐失良机。

于是玄宗没有听取哥舒翰、郭子仪的正确意见,而是依从了杨国忠的错误主张,荒唐地下令哥舒翰立即出关作战,进击叛军,而且派往潼关催逼的使者络绎不绝,相望于道。

哥舒翰明知出关凶多吉少,但皇帝之命谁敢抗拒?六月四日,他捶胸痛哭,率军出关。六月七日,官军至灵宝西原,叛将崔乾祐据险而守。这里是一条狭窄的地带,南靠首山,北临黄河,狭隘的道路长达七十余里,崔乾祐在首山险要处已埋伏数千精兵。

六月八日,官军与叛军决战。交战前,哥舒翰与田良丘乘船于黄河中流观察形势,见叛军人数不多,便督促诸军进发。王思礼率五万精兵为前锋,庞忠等人率十万大军继后,哥舒翰率兵三万登上黄河北岸高处督战,并擂鼓助威。

崔乾祐出兵不过万余人,又不成阵列,兵士三三两两,零零散散,有的聚在一起,有的稀疏无人,兵士有往前走的,也有后退的。官军望见,觉得十分可笑。双方刚一交战,叛军即卷起军旗,像要逃跑的样子。官军见此情景,更是麻痹轻敌,放松了戒备。突然伏兵发作,叛军在山上居高临下,木炮石冰雹般地砸向官军。

官军伤亡很大,又拥挤在狭隘的道路上,连刀枪都施展不开。哥舒翰命用毡子蒙住马身,上面画着龙虎形状,如同真的一般,然后驾车为前躯,以冲击叛军。可是叛军似看破了伪装,并不害怕。相反,他们利用骤然刮起的东风,驾来几车干草,纵火焚烧。风助火势,立时浓烟滚滚,烈焰腾空,官军遭烟熏火燎,睁不开眼睛,盲目相杀。有人说叛军在烟火中,后边立刻聚集了弓箭手,乱箭齐射。到了傍晚,箭弩用尽,才知道里面并无叛军。

这时,崔乾祐派出的同罗精兵从山南绕过,袭击官军的后部。官军前后受敌,首尾不能相顾,立时队列大乱,有的丢下盔甲,逃向到山谷;有的互相挤撞,被推进黄河溺水而死;有的泅水渡河,正恰遇有百余艘粮船,兵士争抢上船,粮船也相继沉入河中。后军见前军大败而逃,也不战自溃;在河北的官军远远望见河南的官军纷纷四散逃走,也一哄而散。哥舒翰只与麾下数百骑从首山西渡河入关。

原来关外有三道深沟,宽、深各一二丈,由于败逃的官军蜂拥入关,人马相继跌落在里面,不一会儿,三道沟就被填平了,后面人踩着他们进入关里。哥舒翰统率的十七八万人马经过一天大战,几乎损失殆尽,迤逦入关的只有八千余人。

六月九日,崔乾祐率军攻关,官军已丧失了抵抗能力,潼关轻易地陷于叛军之手。哥舒翰退到关西驿,张贴榜文收集溃散士兵,欲克复潼关。蕃将火拔归仁先以百余骑包围了驿站,然后入见哥舒翰说,叛军已到,请快上马。哥舒翰上马出了驿站,不见有叛军,心里正纳闷,火拔归仁等人伏地叩头,规劝他说,二十万大军,一旦覆灭,有何面目再朝见天子!难道没看见高仙芝、封常清的下场吗?请东降叛军。哥舒翰不同意,正要下马,火拔归仁却用毛绳把他的腿脚捆在马腹上,动弹不得,其他不愿投降的将领,也都被捆绑起来。正巧叛将田乾真率兵赶到,遂一起投降了叛军。

哥舒翰一行被押送到洛阳,安禄山责备他说:“你过去小瞧我,如今怎样?"卑躬屈膝的哥舒翰立刻伏地请罪,还奉承安禄山是拨乱之主。并当场表示愿以书信招降李光弼、来琪、鲁炅等,以效犬马之劳,安禄山即拜他为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火拔归仁自以为劝降有功,能捞个一官半职,不料安禄山反说他“背主忘义”,被处以死刑,也是咎由自取。

哥舒翰发出书信招降唐将,但谁也不听他的,得到的却是斥责他不尽死节。安禄山见他没用,又罢免了官职,把他囚禁起来。

叛军攻破了潼关,唐河东、华阴、冯翊、上洛等郡防御使立即放弃了守卫,逃之夭夭,其守兵也一哄而散,都成为一座空城。

潼关的失守,使战场形势急转直下。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叛军得以**关中,迅速打开了局面,摆脱了困境;而在河北连战告捷的郭子仪不得不撤回河东,河北形势又迅速逆转;而长安以东已无险可守,京城的陷落也就指日可待了。

“一失策成千古恨,再回首已是百年身”。唐玄宗自食苦果,不得不逃窜到西蜀,走上了流亡的道路。关中生灵涂炭,半壁河山坠入血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