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爆发后,蔡元培来到了香港避难和养病。这期间他仍然为中央研究院在战争时期的正常运转而劳心劳力。
当时,中央研究院的各研究机构都已经迁到重庆和昆明等地,在困难的环境下坚持进行科研工作。蔡元培想要移居中央研究院的所在地昆明,但因为身体虚弱未能成行。王云五将蔡元培安排在商务印书馆他的临时宿舍。蔡元培与王云五得以朝夕相处三个多月时间,并得到了王云五及家人的热情照顾。香港房租贵,物价高,而每月中央研究院寄来的月薪兑换成港币,所剩无几,因此,蔡元培一家生活常常入不敷出,幸亏有王云五在经济上予以接济。
1938年2月下旬,蔡元培在香港酒店主持了中央研究院的院务会议。中央研究院的总干事朱家骅和各所所长都到港参会,在会上讨论决议了7项议案。直到蔡元培过世之前,仍然牵挂着中研院评议会改选的事情,可以说他为了国家的教育和科研事业,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香港这段时光里,蔡元培在养病之余,也专注于读书和写作。他用白话文写作《自写年谱》这部自传,共4万多字,详细的记叙了他从出生开始到去欧美考察为止的事情,包括自家家世、少年时代、科举考试、供职翰林院、从事教育、留学德国、游历法国,以及到了上海以后的活动。讲到北大时,他因为病情加重实在不便写作,这一部分的记录就比较简略了。与此同时蔡元培还应邀为书作序作跋,例如《鲁迅全集》序、任鸿隽的《古清诗存》跋等。写作之余,他也曾经向香港的商务印书馆借书来读,包括《王阳明全集》、《陆放翁全集》和《游志汇编》等。考虑到他年纪大了视力差,王云五还特地去找来了方便阅读的大字本。
虽然病居香港,蔡元培仍然心系天下。在移居香港前,他积极促成两党合作,为团结抗战出力;1938年5月20日,蔡元培受到保卫中国大同盟和香港国防医药筹赈会的邀请,在圣约翰大礼堂发表了演讲。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抗战形势紧迫,大家更要保持宁静而坚毅的精神,坚定地走好每一步路,等待抗战胜利那一天的到来,而推广美育就是养成这种精神的一种好方法,要坚持下去。
刚到香港的时候,蔡元培还在家人和朋友的陪同下游览了浅水湾、香港仔等地的风景。他所居住的柯士甸一带,居民大部分是江浙人士,他们非常敬重蔡元培,每当有小孩要取名时都会来拜访他。蔡元培从不拒绝,总是用心选字,令对方满意而归。
蔡元培平时在餐饮方面并没有特别的嗜好,就是每天都要喝家乡的黄酒。大病之后,也不得不听从夫人指示严格控制,每餐只喝一杯。他在香港的晚年生活总体来说是比较拮据的,一是因为公职收入有限,二是因为需要兑换港币而且物价飞涨,他本来生活就比较清贫朴素,这样日子就更难过了。
1939年5月5日,蔡元培的长女、著名画家威廉在昆明因病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听到噩耗后的蔡元培痛苦万分,身体情况更是每况愈下。
1940年3月1日,夫人周峻突然发现蔡元培的脸色不对劲,赶紧请来医生,结果是血压过低,没有什么大事。但到了3月3日,他起床后觉得头晕目眩,随后摔倒在地,口中吐血不止。
在迷迷糊糊的阶段,蔡元培仍然在为国家的前途担忧,嘴里喃喃自语,大意是倘若每个人都能心怀爱国之心而不计较个人私利,救国之路会更加平坦。第二天的凌晨三点,蔡元培在输血后再次陷入昏迷之中。1940年3月5日上午9点45分,蔡元培永远闭上了眼睛,享年72岁。他的遗体被放在香港仔华人公墓,从这一天起,我们便永远失去了这位为自由民主鞠躬尽瘁的伟大教育家。
回顾蔡元培的一生,作为知识界的杰出代表,他的身边有着许多志同道合的人。首先是才学出众的绍兴同乡李慈铭,他当年对蔡元培相当器重,在蔡元培任职翰林院时期有着密切的交往。在蔡元培心中,他是晚清文坛的压阵人物代表,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后来蔡元培整理和刊印的《越缦堂日记》。
与蔡元培交往密切的还有同乡张元济,在科举生涯中两人一起中了举人和进士,后来又同在翰林院工作。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张元济与蔡元培都有着从事教育的心愿,于是一起创办了《外交报》,一起在商务印书馆完成教科书的编订工作。在五四运动时期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张元济则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的一把手,因此北大和商务印书馆也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北京大学月刊》和《北京大学众书》都是由商务印书馆负责印刷的。甚至到了晚年时期,他们在事业上仍旧互相协助,促进了教育学术和文化出版的协调发展。
在蔡元培晚辈的学者友人里,必须要提到胡适。他跟蔡元培的关系密切,一方面是因为他才能出众,另一方面是因为两人很是投契,胡适自由民主的价值观以及教育主张,都跟蔡元培不谋而合。在《新青年》阵营中,胡适的《中国古代哲学史大纲》奠定了他的学术地位,由他起草的《我们的政治主张》由蔡元培领衔发表,也在激起了巨大的革命浪潮。到了20世纪30年代,蔡元培和胡适都是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董事,共同致力于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积累了深厚的友谊。
最后再来说说蔡元培的三位夫人。第一任妻子王昭由同窗介绍,她勤俭持家,为人性情淡泊,无论蔡元培是仕途坦**还是不顺,都毫无怨言地陪在他身边;在思想观念上也接受了蔡元培的疏导,接受新文化,解放自小被缠的小脚。王昭因病去世后,蔡元培的家庭问题得到大家关注,于是他提出了“五项条件”,黄仲玉成为他的第二任妻子。他们共同生活的20年里,黄仲玉一直是他的贤内助,不仅在物质和精神上都无私地给予蔡元培支持,还在创办爱国女校的过程中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蔡元培欧美考察期间,黄仲玉因病去世。因为工作和生活的需要续娶后,周峻来到了他的身边。周峻作为一名新时代女性,两人在工作上互相促进,生活上互相扶持,也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直到最后照顾蔡元培离开了这个世界。
蔡元培一生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其72年的人生历程,一路经历风雨,始终信守爱国和民主的政治理念,致力于废除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奠定了中国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础,为中国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富有开创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