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宓生于1894年,逝世于1978年,他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诗人、翻译家、教育家。他学贯中西,融通古今,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
他姓吴名宓,这个“宓”字和泄露秘密的“密”字读音相同,“宓”字除了表示安静的意思,也有秘密、不公开的意思。比起吴宓这位民国大师,很多人可能更熟悉钱钟书、曹禺、季羡林、许国璋这些名人,而这些名人都是吴宓的学生。
中国文人过去有个习惯,除了有名以外,还得有字,比如说李白,字太白,杜甫,字子美。吴宓也有字,他字雨僧。“雨僧”是哪两个字呢?雨中的僧人。小雨淅淅沥沥下着,一位孤独的和尚走在路上,他的这个字就让我们联想到这个场景。吴宓的学生也多称他为“雨僧先生”。
吴宓1911年考入了北京游美肄业馆,这所学校是清华大学的前身,所以吴宓也常被世人说是毕业于清华大学。后来赴美国、欧洲学习,归国后任教于东南大学、东北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西南师范大学等高校。今天我们就先从吴宓的童年讲起。
吴宓出生在陕西省泾阳县西北乡安吴堡,他出生的时候,正好是吴家产业发展的鼎盛时期。这吴家是大富之家,富到什么程度呢?晚清陕西女首富周莹就是这个家族的,按辈分来说,吴宓是这个周莹的堂侄。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紫禁城,慈禧太后在西安避难时,周莹向她提供了10万两白银,后来民间传说,慈禧很高兴,将这个周莹收为义女,两人以母女相称。后来吴宓曾说道,什么收为义女、情同母女这些都是传说,《吴宓日记》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安吴寡妇周莹并未见过慈禧,但以1900年助赈最多,诰封一品夫人。”
吴宓非常喜欢写日记,我们现在掌握的关于吴宓的信息,大多都是来自于《吴宓日记》。民国有个文学现象,像鲁迅,胡适,吴宓等这些大咖都喜欢写日记。后人把他们的日记都整理出来,成了现在研究他们、以及研究那个时代最重要的资料之一。
吴宓生活在大富之家,他的父亲吴建寅也经商,在当地颇有名望。只是这样的家庭也逃不了生老病死,他的生母姓李,身体一直不怎么好,生下吴宓的第二年就去世了。生母去世之后,小吴宓就交由祖母和仆人刘妈一起照顾。吴宓的父亲吴建寅刚开始没续弦,祖母就让吴建寅把吴宓过继给她的第二个儿子。吴建寅听闻母亲的想法之后,表示不能赞同。可这吴家,是老夫人当家,就像《红楼梦》里的贾母,老太太轻易也不骂儿子,毕竟是贵族之家,有修养。可要是把老太太得罪了,也会遭受一番痛骂,吴建寅不敢反抗母亲的意思,而且母亲说的也确实有一番道理。就这样,吴建寅虽然心里不乐意,但也只能答应母亲的要求。吴宓的叔父和婶婶成为他的嗣父、嗣母,这个“嗣”是继承的意思,吴宓成了过继给他们的孩子。后来,吴宓的父亲终于娶了新的妻子,这样,吴宓其实就相当于是两个爸、两个妈,外加一个祖母给罩着了。这两个爸、两个妈,外加一个祖母,都对这孩子喜欢得不得了。
1904年的一个夜晚,那年吴宓10岁,他背完一篇《左传》,打算上床睡觉了。但深夜时分,祖母突然将他按在炕铺上痛打,痛打完也没消气,还让仆人直接把他拎着,像拎只小鸡仔一样,拎到了他家院子里的井口边,让他跳井。吴宓被吓得不得了。有谁从极度受宠而坠入被逼自杀的么,小吴宓在这重大的转变中,大概可以看见爱的真面目,疯狂、自私、不计后果。这后来也严重影响了他的爱情观。他的那些故事和三流爱情小说一样吸人眼球,这个我们今后再讲。
后来,小吴宓知道了,祖母打他,不是因为变了性子突然讨厌他,而是和自己的继母有关系。自古清官难断家务事,一个大家庭,人多是非多,说不清楚哪天一个人的一句话就伤了人。一句话的杀伤力是不起眼的,但累积的烦心事和说不清道不明的恩怨牵连其中,总会让人爆发。吴宓被打的源头在于祖母和继母的矛盾。大户人家,这样的矛盾不是公开的,表面上大家都和和气气,母慈媳孝,背地里可能都觉得对方一身毛病,不好相处。
这天,继母带吴宓参加一个宴席,席间也充分展示了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意,嘘寒问暖,还给孩子夹菜。但是细心的继母却发现,小吴宓很显然不领情,时不时皱眉、摇头。小孩子看到不合自己胃口的菜夹到自己的碗里,吃吧,确实不喜欢,不吃吧,碗里都堆了一座小山了,再去夹自己喜欢的菜,怕周围人说自己没规矩。这样皱眉、摇头,就很正常。但继母不这么想,她觉得吴宓这是在众人面前给自己难堪,破坏自己在众人面前的慈母形象。回到家,继母就把吴宓今天的表现跟婆婆,也就是吴宓的祖母说了。祖母表面上点头称是,但她真实的内心戏是这样的:这老大家的儿媳妇给我说这些话是几个意思?这是嘲笑我平时对孩子管教无方、没有规矩,还是暗示我年纪大了,不中用了?什么事情都最怕在没有充分沟通的前提下过度解读,一过度,事情往往就朝着不可控的局面发展。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就出现了刚才的那一幕。当事人都很痛苦。祖母很痛苦,我这是怎么啦,我对儿媳妇不满,把亲孙子打一顿?儿媳妇也不舒服,老太太这是在向我展示暴力还是怎么的?最受刺激的还是吴宓,肉体受折磨、心灵受摧残。
他甚至一度在想,这家到底是温情的家,还是只是一处房屋下住着几个互相伤害的人?作为一个孩子,不管祖母、继母多照顾他,他的内心深处还是为自己的生母留存着一个不小的空间。可是他的生父吴建寅从来不跟他提生母有关的任何事情,而且把吴宓生母的一切,相片、写过的书信文字,所有遗物通通烧掉,一件不留。等到后来娶了新妻,估计也是为了照顾新妻的情绪,对自己的妻子就更是绝口不提了。这可苦了孩子,生母的音容笑貌一无所知,而且在这个叫家的地方,他也不敢问关于生母生前的事,问一句都是错。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生母长什么样,不知道;生母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还是不知道。
不过这家里有一个人,让他的童年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这就是他的养父吴建常。养父吴建常学识渊博,常常跟吴宓谈《红楼梦》、《西厢记》等古典小说和戏剧,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情节值得为此喝上一杯,这在吴宓的心中早早就种下一颗热爱文学的种子。尤为难得的是,养父吴建常还专门从上海给吴宓寄书,比如当时比较出名的《新民丛报》《新小说》《上海白话报》等报刊。这些报刊给小吴宓打开了一片新天地,让他知道这世界大得很,绝不止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那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