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胡适被任命为中华民国驻美大使,出使美国。
胡适得以出使美国,不单单是因其口语极佳,在这个时刻,蒋介石任命胡适为驻美大使,更看重的是他在英美等国的影响力。
1937年中国开始了全面抗战,当时的战局对中国很不利,急需其他国家的援助和支持。当时,最强大的国家就是美国,蒋介石希望胡适能说服美国获得援助。
1937年9月,胡适以国民政府特使的身份,去欧美游说演讲,宣传中国的抗战。临行前,胡适在日记中写道:“我独自走到外边,坐在星光下,听空中我们的飞机往来,心里真有点舍不得离开这个有许多朋友的首都。”
1938年7月,胡适正在法国访问,他突然接到蒋介石的电报,要他取代将要卸任的王正廷,出任驻美大使。蒋介石任命胡适为驻美大使,这个重要职位,并不是因为胡适的文学水平有多高,而是因为胡适在英美等国家的人脉。胡适早年曾在美国留学,他的老师是美国著名的学者杜威,胡适和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是校友。蒋介石想利用胡适在美的影响,促使美国政府改变对中日两国的中立态度,同时希望胡适能寻求美国的对华援助。胡适对这个任命有些犹豫,因为他是个著名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无党无派,无羁无绊,还曾经立下了“二十年不谈政治,二十年不入政界”的誓言。所以,当胡适接到蒋介石的任命电报后,非常犹豫,没有立即答复。
这时,胡适的好友、驻法大使顾维钧和驻英大使郭泰祺都给胡适发来电报,劝说他就任驻美大使。行政院长孔祥熙也打来电报说:“介公及弟甚愿借重长才,大使一职,拟由吾兄见屈。”
但胡适却回电表示拒绝美国大使之职,他说:“二十余年疏懒已惯,决不能任此外交要职。”朋友们都认为国难当前,不应“推卸此事”。胡适便再次犹豫不决,经常失眠。
直至7月26日,胡适终于咬咬牙做出决定就任这个月薪只有190元的驻美国大使。他在日记中写道:“半夜后始决定,此时恐无法辞卸;既不能辞,不如伸头一刀为爽快。故最后修改电文为接受此事。”电文曰:国家际此危难,有所驱策,我何敢辞。惟自审二十余年闲懒已惯,又素无外交经验,深恐不能担负如此重任,贻误国家,故迟疑至今,始敢决心受命。
胡适在给夫人江冬秀的信中说:我在这十几天,遇见了一件逼上梁山的事……我二十一年做自由的人,不做政府的官,何等自由?但现在国家到这地步,调兵调到我,拉夫拉到我,我没有法子逃。所以不得不去做一年半年的大使。我声明做到战事完结为止。战事一了,我就仍旧教我的书去。
1938年9月17日,国民党政府正式宣布:驻美利坚国特命全权大使王正廷呈请辞职,王正廷准免本职。此令胡适为中华民国驻美利坚特命全权大使。当天晚上,胡适在日记中写道:“二十一年独立自由的生活,今日起,为国家牺牲了。”后来,胡适在晚年也曾说过:“当时国家是战时,战时政府对我的征调,我不敢推辞。”
1938年10月5日,胡适到大使馆走马上任,27日,胡适向罗斯福总统递呈了国书。当时,人们对胡适任驻美大使寄予厚望,孔祥熙的电报说:“此次使美,国家前途利赖实深。列强唯美马首是瞻,举足轻重,动关全局,与我关系尤切。吾兄长才,自能应付裕如。”国内的舆论界对胡适担任驻美国大使的反应非常强烈,10月8日,《大公报》发表胡适的朋友张季鸾写的社评《胡大使抵美》,他说:“胡适之先生之受命为大使,及其本人之肯于担任,这都是平日想象不到的事。这个问题本身,就象征着中国是在怎样一个非常时期。同时可以看出政府期待于他及他自己所期待的任务是怎样的重大。”人们普遍认为,胡适是位最冷静、最公平的学者兼外交家。
日本政界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震惊。《日本评论》曾建议:“日本需要派出三个人一同赴美,才能抵抗住胡适。那三个人是鹤见佑辅,石井菊次郎和松冈洋右。鹤见是文学的,石井是经济的,松冈是雄辩的。”由此可以看出胡适的能量巨大。
外界对胡适给予了极大的期待,但胡适在美国初期的工作很不顺利,陈光甫说:“美国国务院内,暮气沉沉,只以保全个人地位为目标,其他概非所计,欲求其出力援华,殆如登天之难,能不从中阻挠已属万幸矣。因此又忆及美国务院之远东司长贺伯克,此君老气横秋,以一动不如一静为妙策,彼对适之讲话有如老师教训学生,可见做大使之痛苦也。”胡适到任的时候,美国不愿意为中国卷入战争,为了推动美国支持中国的抗战,胡适到处宣传演讲,上下活动。
12月4日,胡适应邀在纽约摩尼俱乐部演讲。他演讲的主题是:北美独立与中国抗日战争。在这里,胡适把中国的抗日战争与美国的独立战争相提并论,他的意思是:美国的胜利曾经得益于法国的援助和支持,今日中国的抗日战争,应该和当年美国的独立战争一样,也需要得到美国等友好国家的支持和援助。
胡适演说完毕,因为劳累过度,心脏病复发,差点丧命。夫人江冬秀知道后,又惊又怕,非常担心他的身体,立刻写信,打电话,发电报。甚至想着帮他辞去大使的职务。胡适理解夫人的好意,去信开导她:我是为国家的事来的,吃点苦不要紧。我屡次对你说过: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国家是青山,青山倒了,我们的子子孙孙都得做奴隶。
胡适是个学者,他没有外交经验,没有政治家的深沉和韬晦,但他却用诚实和公开的态度,赢得了别人的理解和信任,人们都称胡适是书生大使。在胡适的不断游说下,美国官员们逐渐明白,随着日本的不断扩张,美日在太平洋的难免会有冲突,援助中国就是援助美国。胡适的努力使美国改变了对日的政策,这也是胡适外交工作的重大成果。最终胡适凭借着学者的风范和仁者的品德,受到了美国朝野的尊敬,顺利地完成了外交使命。胡适的学生吴健雄博士说,华盛顿政府上下人员对胡适都是崇敬备至。王世杰也说,他亲眼看见罗斯福给蒋介石的信上写有“于适之信赖备至”的赞语。
在美期间,胡适还和当时担任国民政府的参议员,著名金融家陈光甫两个人,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最终促成了桐油借款,这个借款的数额是2500万美元。1939年和1940年,这两年的时间,胡适又促成了两笔总额为4500万美元的贷款。这些数量巨大的贷款,对中国的初期抗战和战争有很大的帮助。
从1938年9月,到1942年9月,胡适当了四年的大使,在这四年中,胡适到处奔波,他与美国的学术界,政界和财界有着广泛的接触,基本上融入了美国的主流社会,有了相当的影响力。胡适在各种集会上发表演说,陈述中国抗战的世界意义,他还详细地讲述了中国抗战的艰苦情形和准备坚持抗战到底的决心,胡适的演讲赢得了广泛的同情。“重庆政府寻遍中国全境,可能再也找不到比胡适更合适的人物……他所到之处,都能为自由中国得到支持。”
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胡适的使命终于完成了。1942年8月15日,胡适等来了免去他大使职务的电报。美国舆论对此反应极大,但是胡适却感到卸下了一副担子,他在第一时间回电,表示感谢:“蒙中枢垂念衰病,解除职务,十分感激!”免去大使职务的胡适,又将何去何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