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胡适驻美大使的使命告终,被宋子文挤出大使馆,并赋闲在美国。然而,胡适书生本色不失,他又重新捡起了荒疏5年之久的学术研究,一头钻进《水经注》校本案的甄别辩白之中,并以加倍的勤奋,试图夺回自己在外交官场中耽误的学术时间。胡适同时在几所大学兼课,挣出日常的生活费用。这段时间,胡适在美国各地的演讲次数之多,听众人数之广,在中国人中是空前的,这是胡适在美国最风光的时期。胡适与美国的上至总统议长,下至平民百姓,都有广泛的接触,他成了著名的文化大使。
后来胡适回忆这段生活,他说:四年前本拟返国,因患心脏病,医生坚嘱不可做高空飞行,同时连爬楼梯都不可以,所以才忍心赖在美国。虽然后来自己做饭、洗衣、扫地,住在纽约一间小屋内,可是觉得比诸位幸福得多,因此时常感到无限的惭愧。本人自当民国六年入北大任职,只是愿意教书,虽然先后做过文学院院长,以及五系中的四系主任,可是一百分不愿意担任行政方面的事务。此次发表北大校长,事先根本不知,接到朱部长的电报后,考虑了五六天,才有条件的答应下来……
1946年,胡适重新回归到学术上,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北大重执教鞭。在抗战爆发前的20年里,尽管中间风云变幻、波折屡生,又经历了北伐的动**,但北大的教育规模发展很快。
“七七”事变后,北大内迁,在昆明与清华、南开组建西南联大。到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政府正式宣布北大复员,北大又回到了北平。
1945年6月原北大校长蒋梦麟出任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长。组建西南联大的三校各自复员后,清华梅贻琦、南开张伯苓可以继任旧职,唯独北大校长之职必须重新推举。蒋介石想让胡适或傅斯年担任,因为胡适人在美国,蒋介石就让教育部长朱家骅先征询傅斯年的意见。
8月17日,傅斯年给蒋介石上书,极力推荐胡适:北京大学之教授全体及一切有关之人,几皆盼胡适之先生为校长,为日有年矣。适之先生经师人师,士林所宗,在国内既负盛名,在英美则声誉之隆,尤为前所未有。今如以为北京大学校长,不特校内仰感俯顺舆情之美,即全国教育界,亦必以为清时佳话而欢欣。在我盟邦更感兴奋,将以为政府选贤任能者如此,乃中国政府走上新方向之证明,所谓一举而数得者也。
适之先生之见解,容与政府未能尽同,然其爱国之勇气,中和之性情,正直之观感,并世希遇……盖适之先生之拥护统一,反对封建,纵与政府议论参差,然在紧要关头,必有助于国家也。今后平、津仍为学校林立文化中心之区,而情形比前更复杂。有适之先生在彼,其有裨于大局者多矣。
朱家骅也和傅斯年一样,极力推荐胡适。蒋介石接受了两个人的意见,决定由胡适担任北大校长。9月3日,朱家骅致电胡适,报告了这个决定,并告知胡适,在他返国之前,由傅斯年代理校长。9月6日任命胡适为北大校长的令文正式发表,同时傅斯年致电胡适:“北大复校,先生继蒋梦麟先生,同人欢腾,极盼早归。此时关键甚大,斯年冒病勉强维持一时,恐不能过三个月。”
胡适担任北大校长的消息一公布,北大内外著名学者教授欢欣鼓舞。汤用彤、周鲠生、段锡朋、周炳琳等纷纷致电致函,对胡适表示祝贺。贺麟在信中写到:“先生长北大消息传出后,众望所归,群情欢悦,不仅为北大之复兴庆幸,且为整个中国教育学术之光明进步庆幸。”北大教授中,有很多人向胡适致贺,同时给胡适提了很多建议。
饶毓泰推荐了一批理科的尖子人才,请胡适考虑把这些人聘为教授。罗常培也是一边举荐文科的人才,一边建议胡适:回国后,开宗明义的第一章,应把北大恢复到蔡先生的自由主义色彩,更希望胡适能保持超然自由、无为无不为的精神。
1946年5月4日,傅斯年在北平就任代理北大校长。他是为胡适归国后就任北大校长做准备。1946年6月1日,胡适从美国启程,乘船回国。7月4日下午三点,胡适乘坐的海船到达上海的吴淞口外,船还没有进吴淞口,记者就乘坐海关的汽船慕名登船采访胡适。胡适和记者大谈自己在美国期间的《水经注》研究。很快,上海各种《水经注》的本子都送到了胡适的手里。胡适刚到上海就成了新闻人物,他到上海的第二天,就因为腹泻晕了两三次,第三天,报纸上就登出了这个新闻。
1946年7月29日下午一时左右,胡适和他的长子胡祖望乘飞机到了北平。傅斯年、郑天挺、汤用彤等北大同人到机场迎接。胡适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来机场欢迎者众多,李德邻主任、萧一山、吴铸人、成之弟,北大同人有毅生、孟真、锡予、召亭、华炽、素莹诸君。”胡适说:“九年前今晨,二十九军退出北平。九年前昨日,我从庐山飞到南京,次早始知平津皆失陷了。”此刻,九年的海外公务生涯画上句号,胡适又重新回到了国内,专心搞学术事业。于是他感慨万分。8月16日,胡适主持了北大行政第一次会议,主要讨论了北大新建院系和教师的聘任问题,会议决定在文学院下增加东方语言文学系,理学院的生物系分为动物系和植物系,新建农、工、医三个学院。
胡适就任校长后,在他的主持下,经过多次协商讨论,聘任樊际昌为教务长,陈雪屏为训导长,郑天挺为总务长,汤用彤为文学院院长,饶毓泰为理学院院长,周炳琳为法学院院长,马文昭为医学院院长,俞大绂为农学院院长,马大猷为工学院院长。此外还完成了各系主任的聘任,胡适自兼国文系主任。至此,抗战回迁的北大经过傅斯年的整顿和胡适的调整,开始走上正轨。
10月10日,胡适以北大校长的身份,在北京大学开学典礼上发表演说,这标志着胡适正式就任北大校长。在演讲中,胡适首先分为六个阶段回顾了北大的历史,然后他对新的北大提出了希望:我希望大家把学堂当作学堂,做成功今日最高的学术研究机关,使先生学生在学术思想人格上作最大努力,贡献吾人最大的贡献。这样的理想不能算夸大,不能算梦想。至于如何把北大做到最高学府,我想有两方面,可以提供给先生批评,给同学考虑。
一、提倡学术研究:望先生携学生多做研究,做独立的创见……希望各位先生对此精神作高深的学术研究。
二、对于学生,希培养成能够充分地利用工具,能够独立的研究、独立的思想。这一方面是研究学问,另一面是做人……北大向来的传统是如此,思想当然自由,学术也当然自由,不用再说,而独立精神倒是值得一提的。自由是对外界束缚的,北大三十年的传统,并没有限制先生的思想和学士的研究,自由当作当然的信守。什么是独立呢?‘独立’是你们自己的事,给你自由而不独立这是奴隶,独立要不盲从,不受欺骗,不依傍门户,不依赖别人,不用别人耳朵为耳朵,不以别人的脑子为脑子,不用别人的眼睛为眼睛,这就是独立的精神。学校当然给你们自由,然独立是靠你们自己去争取的。
胡适当上校长后,“他的办公室,采用公开政策,教授随时可以进去,不必有预约。凡是进去的人,工友照例倒一杯茶,送上热手巾,然后随便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