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材瘦小,脸庞黑黄,八字须,头戴瓜皮帽,身后拖着一根猪尾巴状的小辫子,一副颓丧委靡的样子,这样的形象属于现代文学与影视作品中塑造的典型满清遗老形像。你一定想不到这个形象就是国学大师——王国维。
据说鲁迅当年曾评价王国维“老实到像火腿一般”,胡适也曾直言不讳地说王国维“人很丑,小辫子,样子真难看,但光读他的诗和词,以为他是个风流才子呢!”正应了那句“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古训,此人肚子里的学问,可谓如江河湖海,浩瀚无涯,并世罕有其匹。1877年出生于浙江海宁的王国维,早年立志于研究哲学、美学,继而词曲,通过自己的天才加勤奋,精通英文、德文、日文等多种文字,对西方哲学、美学、文学,特别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及后世的叔本华、尼采等大师的思想理论,有独特的研究和深刻洞见。凭借“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求学治学精神,王国维经过多年苦心钻研,终成利用西方文学原理批评中国旧文学的第一人,对宋元戏曲史的研究更是独树一帜,达到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奇境界。
后世评价王国维学问之博大精深,有“几若无涯岸之可望,辙迹之可寻”的高度赞美。1922年8月28日,胡适在日记中写道:“现今的中国学术界真凋敝零落极了。旧式学者只剩王国维、罗振玉、叶德辉、章炳麟四人。其次则半新半旧的过渡学者,也只有梁启超和我们几个人。内中章炳麟是在学术上已半僵化了,罗与叶没有条理系统,只有王国维最有希望。”
就是这样一位大师,却选择用投湖的方式离开了人世,为芸芸众生留下了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谜。到底是怎样的经历造就了这位学术界的“奇人”呢?
王国维字静安、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1877年12月3日,出生在浙江杭州府海宁州城。
王国维一家本来是开封人,南宋时期渡江南下后,便世世代代定居在了海宁,算起来也有七八百年的历史了。然而从王国维这一代倒推,数上去四代,虽然都是读书人,但却连个举人都没有。在那个非常看重功名的年代,王家可以说是极其普通的,更何况是在海宁这个地方。
为什么这样说呢?
在海宁这个地方,不要说是中了秀才、举人,即使是中了进士,点了翰林,也不足为奇。因为在海宁当地有一户姓陈的人家,这户人家是明清以来赫赫有名的江南大家族,素有“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的美称。在300多年的时间里,考中进士的有31人,乡试中举人的有107人。父子兄弟同登一榜常为惯例,堪称科第之奇。这样流传下来的佳话,在海宁可以说是连三岁的小娃娃都知晓的。所以四代连个举人都没有的王家在海宁显得有些普通。
但好在王家也是个书香世家,再加上家乡风气很好,有渊源学问的人很多,在这种熏陶下,王国维自小就热爱读书。不幸的是,在王国维四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凌夫人就去世了,只有一个比他大五岁的姐姐蕴玉相伴。父亲经常出远门做生意,便把王国维和姐姐交给了叔祖母照看。
王国维的父亲王乃誉,字与言,号莼斋。王乃誉从小也是在书本里长大的,而且书画、诗词样样精通。不过当时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连年的战争使生活动**,经济也变得拮据,所以王乃誉只好放弃读书做起了商人。王乃誉像众多知识分子一样,认为科举出身才是正途。他把这份希望寄托在了王国维的身上,想让儿子好好读书,考取功名为家族争光。
1883年,七岁的王国维进入私塾,先后入邻塾从师潘紫贵以及陈寿田先生,开始接受启蒙教育,并在父亲王乃誉的指导下博览群书,涉猎了传统文化的许多领域,逐步形成了读书的志向和兴趣。
十一岁那年,王乃誉从外地回海宁居丧,自此之后就不再出远门。王乃誉除了经商维持生计,在闲暇之余,时常读书、作诗、写字,还喜欢绘画和篆刻。王国维从私塾放学回家之后,王乃誉就在灯下指导儿子的功课。所谓功课就是练习写八股文、试贴诗。
那么什么是八股呢?
就是考试时写一篇作文,按照固定格式。整篇文章除了开头结尾,一共分为四大段落,每段分成两股,合在一起成八股。八股文的命题范围不会超出“四书”,主考人在“四书”中任意选择一句或者半句作为试题,把“四书”中本来固定内容的句子分开割裂,变成毫无逻辑的题目,据说这样更可以看出写作者谋篇布局的本领和精辟犀利的观点。
就拿王国维考取秀才的八股文题目举例,八股文的题目是《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出于《论语·先进第十一》一书。原文是:“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这样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命题,还规定写文章时不能够涉及题目里的内容。八股文连用字也有规定,一篇八股文,全是“今夫”、“且夫”。写八股文时,内容上只要把“四书”上面的注释全篇搬下来就行,万万不能够掺杂自己的意见。而且必须用孔丘、孟轲的口气写文章。
学习写八股文的窍门就是熟读“四书”,并背熟几篇当时著名的八股文,只要揣摩它的腔调,并进行模仿就能作出一篇符合规范的八股文。既然当官必须致力于八股文,许多知识分子便每天摇头摆脑哼个不停,除了八股之外,其他的事情一概不知、不看、不闻、不晓,以至于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之称。也难怪明末清初大学者,如顾炎武、黄宗羲等人痛骂八股,把八股看作仇敌。
然而我们评价一个事物的好坏不能单看一面。虽然私塾的传统教育禁锢了一代代学子的创造力,但是王国维也因此将传统文化深深的印在了脑海里,这为他以后的学术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892年7月,王国维参加了海宁州的岁试,还以第二十一名得中秀才,并被誉为“海宁四才子之一”,从此,王国维便开始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十六岁这年,王国维偶然在友人处读得《汉书》才开阔眼界。不久,便用自己从小积蓄的钱在杭州的书肆买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他愈发感受到学问的妙处。就这样王国维终日沉醉于史学和新学,而不务当时世人眼中的“正学”。后来王国维两次到杭州参加乡试,都失败了。
1894年甲午战争以后,大量的西方文化科学输入到中国,新的思想像海潮般冲击而至,这个时候,王国维才知道世界上还有来自西欧的所谓“新学”。
但是,怎样才能接触新学呢?当时能直接与西方文化接触的,只有极少数外交官及留学生。其余的人,仅仅依赖外国传教士和最早的留学生,以及侨居国外偶然还乡人的口述或翻译的一些书刊。然而当时出洋留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朝廷补贴的费用是很有限的,机会也难得;如果自己掏腰包,更加成问题。对于王国维这种中产之家,是绝对供不起留学生的。王国维只好望洋兴叹,自怜家贫不能出国留学。
王乃誉对于儿子想要出国留学的念头,倒是不反对,不过为了让儿子没有后顾之忧,也为了给王家一个交代,所以他就自作主张为王国维定了一门亲事。1895年11月,王国维就在父亲的意愿下与刚过及笄之年的莫氏结了婚。
结了婚之后的王国维,虽然因为家贫暂时还不能出国留学,但他仍关心时事,研读外洋政书和《盛世危言》《时务报》《格致汇编》等等。
1898年正月,新年的烟火气还没有完全消散,王国维由父亲王乃誉亲自陪送,终于踏上了赴上海求学的航程,彼时的上海华洋交错,各种新旧文化与知识互相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