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师列传(全8册)

第八章 风波再起

字体:16+-

蔡元培离开南洋公学后,继续创办爱国学社,尝试改革。在这个过程中,他认识到革命精神要结合实践活动,才是革命的正确道路。

随着学社工作如火如荼的开展,顽固派仍然持极端反对的态度,连《申报》和《新闻报》等几家大报,也都持反对的论调,使得舆论受到影响。在这种形势下,学社决定要建立属于自己的机关报来满足宣传的需求。民主革命者陈范主办的《苏报》在“学界风潮”这一栏对爱国学社的运动进行了详细的报道,起到了良好的舆论作用。于是,教育会和学社决定跟苏报报馆联合起来,由报社每月出钱资助学社。

陈范,字梦坡,湖南衡山人,清光绪十五年考中秀才,嗣任江西铅山知县。他曾经因为替百姓说话冒犯了洋人而被罢官,后来全家搬到了上海。在南洋公学大学潮的时候,陈范的外甥沈联是南洋公学的学生,又是学潮中的积极分子;陈范为了支持学生们的抗议行为,才特地在《苏报》中设立“学界风潮”的栏目来计数中国各地学潮事宜。《苏报》逐渐成为教育会和学社的喉舌后,不仅学社得到了经济支持,蔡元培的革命主张也有了媒体的传播阵地,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

1903年,章太炎从日本回到上海,成为爱国学社的社员,之后被聘为《苏报》的主笔;邹容稍后也回到中国,加入了爱国学社。这时清政府对蔡元培等人的爱国活动极度不满,清朝驻沪大臣吕海寰下令要缉拿蔡元培、吴稚晖等人,但碍于有租界的法律,只是在私下暗暗行动。

蔡元培曾经回忆说,“在戊戌政变以后,参与戊戌变法的外交家黄遵宪留在了上海,当时北京政府想逮捕他,因为得到了租界议会的保护,才没有逮捕成功。当时人人都把上海当作是北京政府权力范围之外的地方,邹容的《革命军》和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之所以能出版,也都是因为这个原因。”

随着清政府持续不断地施加压力,形势变得紧张起来,但就在这个时候中国教育会和学社却发生了内部分裂。当时随着学社的名气越来越大,资金状况也越来越好,这时候学社学生不甘心由教育会来代管财务,想要财政独立,两者之间的矛盾逐渐开始激化。

除了这个问题,爱国学社和教育会的主要领导人物里,也发生了矛盾,其中以邹容、吴稚晖和章太炎之间的矛盾尤为激烈。教育会方认为,学社是属于教育会的一部分,但这种说法自然受到了学社学生的强烈反对。学生们发表了划分界线的文章,要求地位独立。蔡元培作为教育会副会长,对于学生们的行为感觉很失望,于是跟会长黄宗仰商量让学社分立,黄宗仰同意了。然而这时候章太炎非常反对,吴稚晖就站在了学生的一边,两人愈战愈烈。由会社分立引起的章吴矛盾令蔡元培觉得心灰意冷,再加上清政府施加的压力越来越大,他接受了兄长的建议,辞去副会长的职务,前往青岛学习德文。

没想到仅仅过了十几天,《苏报》案就发生了。《苏报》被封,清政府通知上海租界当局,以“劝动天下造反”、“大逆不道”等罪名将章太炎等逮捕;邹容出于正义感自动投案,其他人四散逃避,爱国学社就此终结。当时章太炎邹容两人落网,有消息传出是吴稚晖告的密。但仔细一想,其实是不太成立的,当时的人对这件事本身并没有太大的热情,章太炎和邹容倒是自动找上门去自投罗网,也是希望能把事情闹大,好扩大影响。当时查案的俞明震,敬仰蔡元培的为人和才华,私下网开了一面,让他早做准备。蔡元培当时决定先去青岛,一方面青岛当时是德国的租借地,比较安全;另一方面,蔡元培想去青岛学习德语,为留学德国做准备。

到了青岛,蔡元培在陈范的介绍下认识了《胶州报》的主办人李幼阐。李幼阐是广东人,熟悉德语,于是蔡元培向他学习德语。后来李幼阐太忙,就安排了德国教士来教蔡元培。1903的秋季,蔡元培收到兄长发来的电报说:“家中有事速归。”于是他着急回到上海,回到家后才发现并没有发生任何事,只是家人担心他的安危,才想让他回来。这时候由于爱国学社停办,情势已经没有那么危险了,所以家里人就劝他留在上海。最终蔡元培决定留在上海靠翻译日文来维持生计,暂时放弃了留学德国的计划。经过这一番历练后,蔡元培的行事方式变得更加稳重隐蔽,但他心里仍旧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也四处寻找机会联系同道中人,希望能继续革命活动。

蔡元培回到上海后,山东某县知县陈镜泉卸任后,带着积蓄来到上海,想办一些对革命有利的事业。因为当时正处于俄国在东北三省驻兵、我方要求俄军撤退的紧张形势中,所以这份报纸表面上谈论俄国事宜,实际上还是提倡革命。1903年冬天,沙俄故技重施占领了奉天,拒俄风波再起。蔡元培和维新派人士叶瀚等人成立了“对俄同志会”,还跟陈镜泉等人创立了《俄事警闻》(后改为《警钟日报》),研究如何进行拒俄运动的宣传。

《俄事警闻》一开始由数学家王季同担任主编,蔡元培负责日文稿件的写作。报纸不再使用清朝的年号,而使用天干地支记录日序的方法,并附上西历,用白话文写作。吸取《苏报》的教训,蔡元培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弘扬民族**,通过启发民智来唤醒大众,《俄事警闻》可以说是当时符合时代需求的一份激进报刊。俄日战争爆发以后,我国的立场处于中立,蔡元培感觉到没有面目再以俄国事宜发言,于是把这份报纸改名为《警钟日报》并亲自担任了主编。

蔡元培担任《警钟日报》主编后,常常在上面撰写文章,工作量很大。而且当时又再度面临经费不足的问题。蔡元培不仅不拿工资,还要在各方面筹集款项,苦苦支撑报纸的运营。在这段时间里他也留下了一些很有代表性的文章,如1904年2月的连载小说《新年梦》。这部小说讲的是主人公在新年时候做了一个黄粱美梦,畅想60年以后国泰民安的中国生活,写实和虚幻结为一体,令人深思。《新年梦》深切表现了蔡元培的爱国忧愁和强国之梦,也体现了他当时的政见立场和思想取向。1904年7月,蔡元培回到爱国女校,重新担任校长的职务。由于分身乏术,他辞去了《警钟日报》的主编职务,交给了汪允宗。

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蔡元培秉持一颗炙热的爱国之心,希望靠自己的努力来唤起民众的清醒,期盼重振民族精神、上下团结一心,最终能收回因为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失去的宝贵国土。

其实自《苏报》案爆发后,蔡元培就有了一次新的转变,从以教育、新闻开启民智的资产阶级新型知识分子,转型为主张暗杀的激进革命家。鉴于孙中山领导的起义一次又一次遭到失败,他决心改变反清的斗争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