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帝王曹操传

官渡大捷

字体:16+-

曹操击溃刘备,迅即返回官渡,重新部署前哨兵马,严阵以待。袁绍在曹操趋兵而东,阵地空虚之时,不接受田丰建议“举军而袭其后”,现在曹操已经打败了刘备,而士气正旺,诸将大加佩服曹操用兵神明的时候,他倒急于击操攻许了。

袁绍准备攻许,别驾田丰说:

曹操既破刘备,则许下非复空虚,且操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今不如久持之。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三年,可坐克也。今释庙胜之策而决成败于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

应该说,田丰所献疲敌的战术是很可取的。但袁绍其人刚愎自用,根本听不进去。田丰又不识时务,坚持己见,反复陈说,把袁绍惹火了。袁绍以为田丰是有意“沮众”,令人将其铐上大架,押回邺城大牢。

田丰被囚,诸将无复敢言。袁绍即命陈琳作檄文,发往各州郡,数曹操之罪恶。

檄文对曹操做了完全彻底的否定剖析,很有煽动力、感染力。文中所列事实虽多实有,但由于站在敌对的角度分析问题,当然亦多夸张、愤懑、攻击之词。

讨伐曹操的檄文发出后,袁绍遂于二月进军黎阳。这时袁绍的属将,甚至是一些主要将领对讨伐曹操都毫无信心。沮授临行,散资财给其宗族,悲观地对其弟说: “以曹兖州之明略,又挟天子以为资,我虽克伯珪(公孙瓒),众实疲敝,而主骄将汰(侈),军之破败,在此举矣。”相反,曹操诸军倒是信心十足、士气大振。振威将军程昱以七百兵守鄄城,曹操想给他增兵二千,程昱不肯,曹操赞誉程昱之胆“过于贲、育”。贲指孟贲,育指夏育,皆古之勇士。

袁绍遣其将郭图、淳于琼和颜良渡河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今河南滑县境)。夏四月,曹操北救刘延,荀攸对曹操说: “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今河南延津境,在白马以西),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曹操采纳了荀攸的计策,引兵西向延津。袁绍闻曹操将渡河击其后,立即分兵西应;曹操乃引军东趋白马,直到离颜良营地十余里,颜良才发现曹军,大惊,仓促迎战。操使裨将军张辽、偏将军关羽(此前,正月曹操击溃刘备,擒关羽以归,拜偏将军)为先锋率先击敌,关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操“声东击西”的战术获得了圆满成功。关羽斩颜良立了大功,曹操表封羽为汉寿亭侯。

曹操解白马围,然后“徙其民,循河而西”。对此,袁绍十分气恼,于是率兵渡河追击曹操。沮授谏阻袁绍说:

“胜负变化,不可不详。今宜留屯延津,分兵官渡,若其克获,还迎不晚。设有其难,众弗可还。”袁绍不从,授知必败,在即将渡河的时候不禁长叹: “上盈其志,下务其功,悠悠黄河,吾其不反乎!”遂以疾辞。袁绍对沮授既阻其军,又要辞官,非常痛恨,于是又分其所部兵马一部归郭图统率。

袁绍率军至延津南,曹操勒兵驻营白马山南阪下,立即酝酿成诱敌之计。他令登高瞭望来敌情况。嘹望哨先是报告大约有五六百骑来到,继而报告又来了一些骑兵和不可胜数的步兵。曹操说,不用报告了。遂令骑兵“解鞍放马”。是时,自白马撤下的辎重都放在路上。诸将以为敌骑多,不如还保营。荀攸明白曹操的计谋,对大家说: “此所以饵敌,如何去之。”不久,袁绍将文丑和刘备将五六千骑先后来到,诸将说,可以上马了。曹操说,没到时候。不一会儿,敌骑来得更多了,而且分头争抢辎重。曹操说,可以上马了。这时曹操骑兵不满六百,纵兵而出,大破袁绍军五六千骑,斩其将文丑。曹操的诱敌战术获得了成功。

颜良、文丑都是袁绍手下的名将。刚刚接战,袁绍即失两员大将,全军为之震动,士气大减。

曹操斩颜良、诛文丑,首战告捷,均为谋胜而非兵胜。这是曹操军事思想的胜利。无疑,这又一次激励了全军士气。一方“气减”,一方“气盛”,未来之战局,便不难料定了。

曹操斩颜良、诛文丑后,军还官渡,袁绍则屯阳武,两军处在相持态势中。秋七月,汝南黄巾起义军余部刘辟等人叛变曹操而归附袁绍,袁绍遣刘备率兵助刘辟,郡县多响应。刘备攻略汝、颍之间,自许昌以南,吏民不安。曹操于是命曹仁率骑攻击刘备,刘备大败又还走袁绍。

袁绍在遣刘备、韩荀分东西两路南向以抄许后的同时,自率大军由延津进驻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准备寻找机会同曹操决战。沮授又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应该以持久战对付曹操,校尉张邰也不同意与曹操在这时决战,认为应当密遣轻骑抄略曹操的南方。这样,曹军就会不攻自败。袁绍听不进沮授、张郃意见,遂于八月又将大军连营向前推进,在原武(今河南原阳)官渡以北一线布兵,东西数十里。曹操分兵相应,并急调屯兵原武的于禁军回守官渡。九月初一,曹操趁日食之日出兵与袁绍交战,不利,复还,坚壁。袁绍大军逼近官渡,双方展开了工程战。

绍为高橹(无顶楼),起土山,射(曹)营中,(曹)营中皆蒙楣,众大惧;太祖(操)乃为发石车,击绍楼,皆破。绍众号曰霹雳车。绍为地道欲袭太祖营,太祖辄于内为长堑以拒之。

在这场斗智斗勇的战斗中,曹操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保住了自己的营垒,抑制住了袁绍的袭击。

这时,曹操众少粮尽,士卒疲乏,百姓困于征赋,不少人叛变归附袁绍;后方官员,甚至许昌的官员和军中的将领,也有暗通袁绍者。曹操有点忧虑,写信给留守于许的荀彧,表露出放弃官渡而还保许的事,荀彧立即回信说: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曹操与袁绍不同之处就在于他愿意而且善于听取属下的合理建议。他按照荀彧的意见办,顶住困难,坚壁对敌,同时积极窥测动向,捕捉战机,谋划用奇招而置敌于死地。

曹操首先是在袁绍的军粮方面打主意。这时探子报知,有袁绍运粮车千乘至官渡,曹操采用荀攸的建议,即以偏将军徐晃和史涣击走袁绍护粮将韩猛,“烧其辎重”。

是年冬十月,袁绍再次遣车运粮,使其将淳于琼等率兵万余人护送,宿袁绍本营以北四十里的故市、乌巢。沮授怕有失,劝袁绍另派步兵校尉蒋奇率军在外保护,以防止曹操偷袭,袁绍不听。此期间,谋士许攸向袁绍进乘虚攻许之策,说: “曹操兵少而悉师拒我,许下余守,势必空弱。若分遣轻军,星行夜袭,许拔则操成禽。如其未溃,可令首尾奔命,破之必也。”袁绍很固执认死理,一定要“先取操”,别的策略全不考虑。

正在此时,许攸家中人犯法,被审配抓起来,许攸对此很是生气,于是投奔了曹操。曹操闻许攸来,来不及穿鞋子,赤足出迎,抚掌笑曰: “子远(许攸),卿来,吾事济矣。”许攸问操: “袁氏军盛,何以待之?今有几粮乎?”操曰:“尚可支一岁。”攸曰: “无是,更言之。”操曰: “可支半岁。”攸曰: “足下不欲破袁氏邪,何言之不实也。”操曰: “向言戏之耳。其实可一月,为之奈何?”攸曰:“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急之日也。今袁氏辎重有万余乘,在故市、乌巢,屯军无严备,今以轻兵袭之,不意而至,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也。”曹操大喜,于是留曹洪、荀攸守营,亲自率领步骑五千人,皆用袁军旗号,人衔枚,马缚口,夜从间道出,每人抱着一束干柴,路上有人问,则答曰: “袁公恐曹操抄略后军,遣兵以益备。”闻者信以为真。路上没有遇到什么阻碍,便到了乌巢。既至,迅即包围了淳于琼的屯营,大放火,淳于琼营中大乱。时已天亮,淳于琼见曹操兵少,出战,不利,被曹操兵击回。

袁绍闻曹操袭乌巢,不听张郃“先往救之”的建议,仅以轻骑救淳于琼,而以重兵攻操老营。曹操在乌巢又一次用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策略。

这时,曹操又一次忘乎所以,暴露出他嗜杀残酷的一面。他将淳于琼以及士卒千余人的鼻子割下来,牛马割唇舌,以示袁绍军,袁绍军将士无不为之战栗。

袁绍军大败,张郃、高览等人归降曹操。绍军惊扰,大溃,袁绍与袁谭等弃军去,仅与八百骑渡河,至黎阳北岸,入其将军蒋义渠营。

袁绍余众来降,曹操认为他们是被迫伪降,所以统统杀掉,尽坑之,前后所杀八万余人。

曹操为人的两面性常在同时同地表现出来,就在他大杀降俘的时候,清查袁绍文件,得许下及军中人给袁绍的信,即令全部烧掉,说: “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况众人乎?”表现出宽容大度的一面。

官渡大胜,曹操遂上言朝廷报捷,尽述袁氏兄弟蓄谋称帝的罪恶,指出“绍宗族累世受国重恩,而凶逆无道,乃至于此”,然后讲自己“辄勒兵马,与战官渡,乘圣朝之威,得斩绍大将淳于琼等八人首,遂大破溃。绍与子谭轻身迸走。凡斩首七万余级,辎重财物巨亿”。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现在看来,曹操之所以取得胜利至少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奉天子以令下臣,其众虽少,却是王者师,出师有名,讨逆伐邪,正义在己。正义之师,其气自盛,其势易壮。两军相敌,义者胜。

第二,长于从善。曹操也有刚愎自用的时候,但与袁绍相比,特别是官渡之战期间,曹操自始至终都很注意听取属下意见,而且随时融入自己的思想,变为行动。他采用了荀彧、荀攸、贾诩等谋臣和新投来附的许攸的建议,这些建议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袁绍则完全不同,他拒绝接受、许攸、张郃的正确意见,其果是坐失良机,失误频出。

第三,将士精练。曹操以比袁绍少得多的兵力抗击袁绍,虽然有时将领也有畏惧表现,但总的来说士气较高。原因就在将士训练有素。这一点,不仅郭嘉等人自诩,即使旁观者和自己的敌人也不能不承认,如凉州从事杨阜说曹操“法一而兵精”,沮授称“北兵虽众而劲果不及南”,等等。

第四,善于用奇。曹操善于用兵,世人都认可。自己的人,郭嘉誉其为“得策辄行,应变无穷”;敌方的谋臣,田丰称其为“变化无方(没有一定之规),众虽少,未可轻也”。的确是这样,前后数战,无不有奇。诸如,不在沿河御敌,而退保官渡布防,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声东击西趋兵救白马,斩颜良;饵敌轻进斩文丑;抓住时机,巧用时间差,击溃刘备;坚壁守垒以老绍兵;出其不意纵兵烧敌辎重;打好关键一仗,置军死地而尽燔敌之粮谷,等等。

第五,亲临前线,壮己志气,灭敌威风。可以看出凡是重要战役,曹操均亲临前线,直接指挥,而且敢于让敌骑逼己背后,一鼓作气而战之。刘备为什么望见曹操旌旗即已胆怯,不战而溃了?原因就在曹操善战有名,具有慑敌之威力。火烧乌巢,为什么袁绍大将淳于琼轻易授首?亦当曹操亲临,士兵奋战,敌兵气夺之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