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回兵,虽然路上依然很艰苦,但仍掩不住他愉悦的心情。正是在这种情致的驱使下,他东临碣石,留下千古名篇《步出夏门行》。
碣石,指碣石山,在今河北昌黎北十五公里,山峰海拔六百九十五米,为观海胜地。昔秦始皇、汉武帝均曾登临碣石观海,并刻石记功。由此观之,曹操东临碣石,固有观海、吊古之意,但实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以秦皇、汉武之武功自况。秦皇刻辞,述己之功甚为恢宏,曹操虽然没有那样落笔,但字里行间同样蕴含着政治家的恢宏大度和气吞山河的气派。
《步出夏门行》分五个部分,其中尤以《观沧海》和《龟虽寿》为世所称。《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是写景的,描写了登上山顶,目极远近的所见与感受。淡蓝的大海,巍巍峙立的山岛,草木繁茂,秋风起处,波涛翻涌,日月星辰好像都是从大海里跳出来的。曹操用生动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图画。这幅图画,既是自然的,又是自己的。它展示着曹操的博大胸怀,寄寓着他的憧憬与抱负,他要像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那样主宰神州大地。“歌以咏志”,此言非虚,诗的中心点正在言志。毛泽东有《沁园春》云: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曹操的诗亦正是在回答着这样的问题。所以说,诗的形式是写景的,内涵却是政治的,是政治抒怀之作。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媵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神龟”,据说寿命很长。《庄子·秋水》有云: “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腾蛇”,传说如飞龙类动物,虽然不及龙的本领,但也有腾云驾雾的能耐。《韩非子·难势》说: “飞龙乘云,腾蛇游雾。”“老骥”,指已经衰老的千里马。此诗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曹操当时的心境,蕴含着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写出了诗人对于大业未成,而时日苦短的焦急情绪,表达了他不懈进取、虽老犹壮的精神,体现着他必将成其大业的心志。全诗起自忧虑,颇带伤感之情。但突然笔锋一转,豪气迸发。老了怕什么,人寿的长短,不仅在天,只要自己注意保养,即可长寿,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辞藻壮丽,含义深远;慷慨激昂,跃然纸上;起伏跌宕,豪情满腔。的确是一篇充满**的佳作,它理所当然为世所称。它所展示的老当益壮的精神,亦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激励着人们自强不息、奋发进取。
曹操因要彻底消灭袁氏势力而发动的平定三郡乌桓的战争,从战术上说,掩其不备而袭之,是成功的战例;但对域内民族毫无战备的情况下,突然袭击而灭之,是不值得歌颂的。平定三郡乌桓,客观上使北方获得一定时期的相对稳定,有利于北方民族关系的融合、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就这一点而言,曹操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