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帝王曹操传

北征乌桓

字体:16+-

建安十一年(206),曹操攻拔壶关,平定并州后,自西而东,长驱至淳于(今山东安丘东北),遣将乐进、李典讨伐长广(今山东莱阳东)起义军管承,管承走入海岛;又遣于禁讨斩昌豨(豨系降而复叛)于东海。北方大股军事势力均已平定。与此同时,曹操废除齐、北海、阜陵、下邳、常山、甘陵、济阴、平原八个汉室势力,使其大大削弱。建安十二年(207)二月,曹操自淳于还邺,大封功臣,作《封功臣令》。

吾起义兵诛暴乱,于今十九年,所征必克,岂吾功哉?乃贤士大夫之力也。天下虽未悉定,吾当要与贤士大夫共定之;而专飨其劳,吾何以安焉!其促定功行赏。

于是,曹操大封功臣二十余人,皆为列侯,其余各以次受封,并免除战死者遗孤的赋役。曹操及时封功授赏是其高明之处,是他鉴往知今的体现。这一点,不仅异于“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的袁绍,而且也大异于昔日的楚霸王项羽,印信已经刻就仍不愿给人家。所以,对于诸将是极大的激励。

以上诸项,特别是平定北方多股军事势力和大封功臣,实际都是为他下一步的行动,即出兵乌桓,做军事上和精神上的动员和准备。

乌桓亦称乌丸,本东胡之一部。《后汉书·乌桓传》称: “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余类保乌桓山,因以为号焉。”俗善骑射,居无常处,食肉饮酪,以毛毳为衣,贵少而贱老,其性悍塞,有勇健能理决斗讼者,推为大人。乌桓长期臣服于匈奴,每年都要给匈奴贡献牛马羊皮。西汉武帝时骠骑将军霍去病击匈奴左地,因徙乌桓于上谷(治今河北怀来东南)、渔阳(治今北京密云西南)、右北平(初治辽宁凌源西南,徙治河北丰润东南)、辽西(治今辽宁义县西)、辽东(治今辽宁辽阳北)五郡塞外,始置护乌桓校尉。以后时附时离。东汉灵帝初,乌桓大人上谷有难楼,众九千余落;辽西有丘力居,众五千余落;辽东有苏仆延,众千余落;右北平有乌延,众八百余落,均自称王。汉献帝初平年间,丘力居死,子楼班年少,侄子蹋顿代立,总摄辽东、辽西、右北平三郡。建安初,袁绍与公孙瓒相持,蹋顿遣使到袁绍处求和亲,并助袁绍击破公孙瓒。袁绍假借皇帝的名义赐各部大人皆为单于,并以家人之女为己女嫁给蹋顿。后来,难楼、苏仆延等共奉楼班为单于、蹋顿为王。因为袁绍曾厚待蹋顿,所以袁尚、袁熙兄弟兵败后投奔了他。

先是“三郡乌丸承天下大乱,破幽州,略有汉民十余万户”, “及绍子尚败,奔蹋顿,时幽、冀吏人奔乌桓者十万余户,尚欲凭其兵力,复图中国”。

乌桓势力本来就是为袁氏所用的,现在袁氏兄弟来投,与之相结,顿时成为曹操北方的严重威胁。对曹操来说,乌桓与袁氏兄弟的残余势力,不除不足以安定幽州、冀州,更不能南下江、汉以击刘表、取孙权。曹操为谋大业,从大局考虑,决定出兵征讨乌桓。

曹操用兵甚重粮草,欲征乌桓,但怕军粮难以运达。因此,未曾起兵即作这方面的准备。他采用了董昭的建议,开凿平虏渠与泉州渠入海通运。平虏渠自呼范(今河北滹沱河)入派水(今河北沙河),即今南运河之一段的前身;泉州渠(泉州,治今天津武清西),从沟河口(天津宝坻东)凿入潞河(北京通县境内北运河),皆通入海。

是年五月,重兵至易(今河北雄县北)。郭嘉觉得行军迟缓必误大事,因催促曹操说: “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曹操接受了郭嘉的建议,轻兵急进,很快便到达了无终(今天津蓟县)。时值夏雨季节,军不能行,及至秋七月间,雨水更大,滨海低洼之地“泞滞不通”,而且诸多要塞关口都有乌桓兵把守,军队很难通过。这时,随军蓓(今河北景县南)令田畴献上一计,为讨伐乌桓成功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田畴很熟悉周围地形,于是对曹操说明现在走的这条路很难通过, “此道,秋夏每常有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为难久矣”。告诉曹操还有一条近而便的路可走, “旧北平郡治在平冈(今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道出卢龙,达于柳城(今辽宁朝阳南)。自建武以来,陷坏断绝,垂二百载,而尚有微径可从”。并且还向曹操献“掩敌不备”之策, “今虏(乌桓)将以大军(指操军)当由无终,不得进而退,懈弛无备。若嘿四军,从卢龙口(今喜峰口)越白檀(今河北承德市西南)之险,出空虚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备,蹋顿之首可不战而禽也”。曹操很是赞同田畴的计策,于是便大张旗鼓地撤兵,在水侧、路旁竖起大木桩,上面写着:

方今暑夏,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复进军。

乌桓的探马看到木桩上写的字,以为曹操的大军真的畏难而退了,立即报告了蹋顿。殊不知,曹操即令田畴率领其部下为先导,上徐无山,开山填谷五百里,出卢龙,历平冈,直趋柳城。直到离柳城二百多里的时候,乌桓才发现曹军。袁尚、袁熙与蹋顿及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乌延等率数万骑兵仓促迎战曹军。这时的乌桓军队尚未整顿好,战斗力当然不强。八月,曹操率小股部队登白狼山(今辽宁凌源东南),与乌桓兵遭遇,俯望乌桓兵甚多,而自己的辎重均在后面,兵士披甲者少,因而有些害怕。史载, “操登高,望虏阵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辽为前锋,虏众大崩,斩蹋顿及名王以下,胡、汉降者二十万余口”。曹操临危不惧,突袭未阵之敌,既智且勇,表现了一个军事家的气魄。

乌桓辽东单于苏仆延及辽西、右北平诸豪,弃其种人,与袁尚、袁熙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他们的人马仍有数千骑。辽东太守公孙康恃远不服,曹操破乌桓后,这时,有的将领劝曹操乘势征伐公孙康,擒杀袁氏兄弟。曹操对大家说,我已经让公孙康斩送袁尚、袁熙的人头来,不需再用兵了。九月,曹操从柳城撤兵。不久,公孙康真的斩袁尚、袁熙及苏仆延等,将其人头送到曹操军中。将领们奇怪地问: “公还而康斩送尚、熙,何也?”曹操向大家说,这是势之必然。他进而剖析道,公孙康一向惧怕袁尚等人,我如果急攻他们,他们就会联合抵抗我,反之如果缓攻他们,他们因为各怀异心,必然互不相容,所以断定公孙康会杀袁氏兄弟。

这种透彻的分析,显示出一个军事家的聪明才智、料敌能力和对军事环境以及敌方将领能力、心态的了解。所以,诸将无不佩服。

曹操自柳城撤兵,不是由原路返回,而是走南路,向西南方面行进。归途中东临碣石山,以观沧海。十一月返抵易水,代郡乌桓单子普富卢、上郡乌桓单于那楼赶来祝贺,表示归服。建安十三年(208)正月还邺。

曹操北伐乌桓的成功,其意义极为重大:首先,征服乌桓,稳定了北方;其次,彻底消灭袁氏势力,根除了心腹之患;再次,公孙康内附,幽州、冀州不再有重大反对力量存在。诸此表明,曹操在统一北方的逐鹿中已经取得了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