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帝王曹操传

吴蜀联合

字体:16+-

曹操攻取荆州,扩大了地盘,壮大了力量,从而声威大震。东面孙权、刘备无不感到恐惧,急谋自存之策。当时,曹操本有两条可取之策,一是不要在江陵停下来,而是乘胜追击刘备,以各个击破为指导思想,急破刘备于与孙权联盟之前;二是索性缓攻刘备,先事休整,用贾诩之策,以其破袁氏、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的声威, “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以达到“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的目的。但是曹操的决策,既非前者,也非后者,而是在江陵耽误了一段既不长也不短的时间,给了刘备以喘息的机会,致使孙刘联盟得以形成。

曹操趋兵荆州之时,孙权知不能敌,已经开始了联合刘备以抗曹操的行动。他听从鲁肃之议,让鲁肃借吊刘表之丧的机会,相机说刘备使抚刘表之众, “同心一意,共治曹操”。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是孙权属下首倡并致力于孙、刘联合的重要人物。鲁肃到夏口,听说曹操已向荆州进发,于是昼夜兼程,及至江陵,闻刘琮已降曹操,刘备也正惶恐南逃。鲁肃北向迎刘备于当阳长阪,劝刘备与孙权联抗击曹操。那时刘备刚刚打了败仗,正苦无安身之地,很高兴地接受了鲁肃意见,随鲁肃东走夏口。然后,过江退守樊口(今湖北鄂城西北)。

这时,刘备实际上也在酝酿孙、刘联合抗曹的问题。在此之前,刘备屯新野,三顾诸葛亮于茅庐之中,诸葛亮对刘备深刻地剖析了天下大势,指出:“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这种孙刘必然联合的趋势,却没有引起曹操的高度重视。他以自己势大,所以再没有想到运用故伎离间孙刘,以利各个击破。他把刘备视作屡败之将,觉得只要沿江而下即可彻底击败;孙权小儿更非对手,只要大兵压境,再恫吓一下就会俯首听命,就会像公孙康送袁尚头那样把刘备的头送来。这样分析曹操当时的心境是有根据的。据载,刘备东投孙权,曹操的属将大多认为孙权必杀刘备。这实际上是经验之谈,他们把孙权视作公孙康。曹操实际上也受此种思想的影响。然而,孙权没有采取杀刘备以求自保的策略,而是“多与备兵,以御太祖(操)”。

曹操基于一种不切实际的判断,略做军事部署,以后军都督、征南将军曹仁和军粮督运使夏侯渊驻守江陵,以厉锋将军曹洪驻守襄阳,另以一部水陆军由襄阳沿汉水南向夏口,然后遂即率所部及新附荆州之众顺江东而下。

曹操率兵自江陵顺江东下,刘备、诸葛亮甚惧。诸葛亮奉刘备之命随鲁肃见孙权于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劝说孙权早下决心联合抗曹。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时为刘备军师,也是力主孙、刘联合的人物。诸葛亮对孙权说: “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这是一种激将的方法。孙权听后勃然大怒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然后,诸葛亮为其分析大势。诸葛亮的分析着意以下几点:第一,刘备

尚有一定势力;第二,曹兵乃是疲惫之师;第三,曹军“不习水战”;第四,荆州之民尚未心服曹操;第五,孙刘只要“协规同力”,一定能够破曹操;第六,破曹操之后鼎足之势成,你孙权就可稳有江东了。孙权听了诸葛亮的话很高兴,答应进一步同群下计谋。

正在此时,曹操的恐吓信送到了孙权面前。

孙权接到曹操的书信,展开一看吓了一跳。便把书信传给众文武观看。曹操的书信上说:

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众文武无不大惊失色。沉默了好久,长史张昭说: “曹操乃是虎狼啊!然而托名汉相,挟天子征讨四方,动辄拿朝廷为托辞。今天拒他,恐怕不利。不如顺着他,上可效忠汉室,下可保我江东无事。这是万全的计策。”左司马顾雍道: “看过去的大势就知道了,能够拒曹操的,全靠长江之险呀!现在曹操已经得到了荆州,尽收刘表的水军,艨艟战舰数千;兼有步兵几十万。水陆可以并下。这样长江之险已经与我共有了。然而众寡又无法相比。权宜之计是不如北面迎接他。”其余将校也大致是这种说法。只有鲁肃左顾右盼,不吭一声。孙权紧锁眉梢,无语而如厕。鲁肃立即跟了进去。孙权觉得鲁肃有话要说,到了廊下,就停步等着他。问道: “卿想说些什么?”鲁肃说: “大家的议论都要耽误将军,千万不好听啊!当今张长史可以迎曹,肃也可以迎曹,大家都可降汉室,只有将军不能!”孙权问:“为什么?”鲁肃说: “肃若迎曹。曹操品肃名位,犹不失为诸曹从事。出有安车,随有步卒;论功行赏,尚可迁为州牧郡守。也算是辉煌于世。将军迎曹,车不过几乘,随不过数骑。还能再要些什么呢?愿早定大计,莫被大家所误!”孙权道: “我也深知大家的议论并非良策。然而曹操率兵八十万,逼我俯首称降。我要是不答应,打不过他怎么办?”鲁肃说:“刘备枭雄,一向与曹操为敌,绝无降曹的道理。虽说是新败,将校还在。倘若能与将军协力,共结盟友,两家齐心,就有转机。刘表新丧,肃请托辞去吊表丧,说服刘备同心一意,共破曹操。如能说成,天下也不难图哦!”孙权大喜,赞同道: “大家说的都使我很失望。现在卿所进的大计正合我的心意。这是天把卿赐予我啊!"便命鲁肃带了礼物快去夏口吊丧。

刘备屯兵夏口,得知曹操在江陵治理水军,不日南下,大惊。就与诸葛亮、刘琦商议。刘备说: “夏口兵微地穷,咋能抵挡曹操的百万大军。不如弃了夏口,另寻安身的地方。”正说之间,有人报称江东孙权差遣鲁肃前来吊丧,船已傍岸。刘备就问刘琦: “往日孙伯符去世,襄阳曾经使人去吊过丧吗?”刘琦说: “江东与我家有杀父之仇,从不往来,哪能通庆吊之礼。”刘备道: “为啥江东却来吊丧?”诸葛亮说:“这样看来鲁肃此番并非为了吊丧,而是来摸我的底细。”少时,鲁肃登岸。刘琦公子迎接入城,陪往灵台。赠礼祭吊完了,鲁肃便问刘备的行止。刘琦就引着鲁肃来到刘备府前。刘备与诸葛亮出迎,邀入堂上献茶。鲁肃说: “久闻玄德公的大名,未曾谋面。今日幸会,愿领教诲。曹操正屯兵在江陵,不久就要顺水而下。不知道刘豫州做些什么打算?”刘备道: “江夏小郡,难敌曹操虎狼之师。我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想去投他,暂且安身。”鲁肃说: “苍梧地处边远,吴巨又非英杰。使君远去,岂不误托于人了吗?孙讨虏将军聪明仁惠,拥有六郡,兵精粮足,足以成事。肃替使君打算,不如结好东吴,立盟联军,共拒曹操。”刘备心里很是高兴,但嘴上只是说: “备与孙将军素来无旧。穷困的时候去投他,恐怕不能容纳。”鲁肃道: “孙将军礼贤敬士,闻名州郡。江东英豪争相归附。若派一位心腹人去说,肃保使君必成。”刘备说: “我身边正没有人可以派遣,咋个是好?”鲁肃道: “孔明先生可以为使者。他的兄长子瑜先生是我的好友,现在江东,不正合适。”刘备说: “孔明先生是我的军师,半会儿也离不开。咋能去得呀?”诸葛亮道: “事情已经非常紧急啦!不容多议。便请奉命去求救于孙将军。”刘备马上就答应了,这时他却反倒催促快行。鲁肃陪着诸葛亮驾起小舟,径往柴桑而来。船靠了岸,鲁肃先请诸葛亮歇在客馆,独自往见孙权。报称:已经请来了诸葛子瑜的弟弟诸葛孔明先生,共议破曹的大计。孙权说: “今天已经晚了。明天大聚文武,便请孔明先生共谋破曹的计策。”

次日,鲁肃来到客馆,请了诸葛亮同来议事。走在路上,鲁肃对诸葛亮说: “孙将军深虑曹兵势大,恐怕力不能敌,故而犹疑不定。先生见时当助我解除顾虑,不要说曹操的兵多。”诸葛亮点头应允。进入议事堂,孙权亲自下阶迎接。把左右文武一一引见,逐个道了官职姓名。于是分宾主而坐。孙权说: “昨闻鲁子敬盛赞先生的大才,便渴望求教。”诸葛亮谦道:“亮乃是山野村夫,才疏学浅,有辱下问。”孙权说: “足下辅佐刘豫州与曹操交战,必能深知曹兵的虚实。”诸葛亮心想:我若实说恐怕打不动他;不如用言辞激他,看他有些什么说法。便说: “刘豫州兵微将寡,怎能与曹操对峙;曹军未到先走,竟不能知道他的虚实。”孙权问: “曹兵共有多少?”诸葛亮说:“约有一百余万!”孙权道: “莫非有诈?”这时候鲁肃在旁边,只向诸葛亮皱眉。诸葛亮装没看见。答道: “无诈!曹操收兖州黄巾三十万;灭袁绍又得三十万;北上攻柳城,降辽东军十万;下荆州,又平添马军、步军、水军三十万。这样已经有百万。尚未算入擒吕布,破袁术,降壶关所得之众。若都计入,恐怕有一百五十万呢!”孙权非常不安。就问: “这么多曹兵,我等怎能胜他?”诸葛亮说: “当今汉室衰微,海内大乱,群雄争霸;曹操先破袁绍,再降荆州,海内震惊。刘豫州不幸兵败,逃到这里。将军坐据江东,尽可以量力而行。若能率吴、越的大众与中原抗衡,便当立即与他断绝来往,起兵攻打曹操;若不然,不如卸甲束兵,北面而事他。如今将军犹豫不定,事急而不断,只怕是祸不远喽!”孙权听了变色道: “如君所说,刘豫州为什么不去事他?”诸葛亮说: “壮士田横尚且守义不肯受辱。刘豫州乃是王室之胄,众人仰慕,怎么能拜于人下哦!”孙权勃然大怒,愤然而起,便入后堂。鲁肃责备诸葛亮说:“我一路上叮嘱君,怎么到时候全不顾了。君说的话也太伤我主的心啦!"诸葛亮道: “我还没有说完,孙将军就不愿意听了。怎么好怪我?”鲁肃说:“原来君有破曹操的计策,只是未说。我当再去请主公来见先生。”说罢也入后堂。在座的文武听见诸葛亮出言不逊,都发火了。张昭先拿话讽刺说: “昭乃是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常拿管仲、乐毅自比。听说刘豫州三顾茅庐方才把先生请出来,视为如鱼得水,可以驰骋天下。为什么在得先生以前,还有新野可守;得了先生之后,焚新野,走樊城,败当阳,逃夏口,丢盔卸甲,望风披靡,以至于无容身之地。难道管仲、乐毅也是这样的吗?"大家轰然大笑。诸葛亮缓慢地答道: “新野小县,人烟稀少。刘豫州不过是暂时安身,以图后计。岂是要老守在那里呀?想以甲兵不壮,城郭失固,军未精练,粮无继日,便要与百万曹兵交战。这是不识时务,不知进退,无谋的一介武夫罢了!况且胜负本是兵家常事。从前汉高祖屡败于项羽。垓下一战,四面楚歌。岂非韩信的奇谋么?韩信久事高祖,并未总胜。这是因为国家的大计,社稷的安危,需要有远谋。非比浮夸之徒,大话欺人;坐谈立议,无人可及;临机应变,却无一能。徒为天下人耻笑哦!"一席话说得大家鸦雀无声。

座间有人大声问道: “孔明先生自有破敌的妙计。今天又何必来我江东,说我抗曹。徒费口舌!”诸葛亮认出该人乃是顾雍。便说: “刘豫州本是汉室之胄,天下俊杰,决心恢复汉室,矢志不移。今以数千仁义之师,退守在夏口,等待天时,本来想去投奔苍梧太守吴巨,因为鲁子敬先生诚意邀请,故而刘豫州派遣亮到江东来,两家结好,共同破曹。这也是唇亡则齿寒,一兴而俱荣之举。怎么能说是多费口舌呢?”又一个人起身问道: “听说曹操赠予先生鸡舌香五斤。不知是道何意?是慕先生的才干,还是为先生留条后路呢?”诸葛亮辨认出那人乃是太史慈的儿子太史享,字元复。太史慈因病不治,死于建安十一年。孙权为了褒奖他,提拔他的儿子为尚书。诸葛亮便说: “我也正不知道这是何意?听说令尊大人生前曾经收到过曹操送的一匣当归。也是为令尊大人留后路吗?"太史享语塞,大家也不说话了。忽然又一个人笑着问道:“我听说刘豫州冒称汉室之胄,难以稽考。就不怕上犯欺君之罪,徒惹天下人耻笑吗?”诸葛亮怒道: “刘豫州是堂堂正正的帝胄。何谓冒称?当朝天子按皇室宗谱查验,赐爵宜城亭侯。怎么说是难以稽考?天子的话君还不信,真可谓无君无父之徒,有何资格在这里发问呀?”该人不慌不忙笑道:“孔明先生息怒!天子按谱赐爵不假。然而刘豫州自述是陆城亭侯刘贞的后代。刘贞坐酎金失侯,因此沦落在涿县,只能以织席贩屦谋生。却又为何刘贞以下,刘豫州曾祖以上,历代封侯,且又都不在涿县。究竟如何沦落到涿县,何时沦落在涿县,不知先生能否说得清楚?”诸葛亮闻言吃惊不小。这时候方认出该人姓步名骘,字子山。家贫,种瓜谋生;曾经送瓜给县令。就用云山雾罩法答道:“织席贩屦就算羞耻吗?从前高祖出身亭长,而终有天下,至今四百余年。不正说明:出身贫贱,不足为耻。子山君从前贩瓜,今天是孙将军座上的东曹掾,高坐堂中。还需要献瓜于县令吗?"步骘受讥还要再问。正在这时候,鲁肃从后堂出,对大家说: “主公要在后堂会见诸葛先生,大家可散。”

于是,鲁肃领着诸葛亮跨过中门,进入后堂,便见孙权坐在堂中相请。诸葛亮入座后,孙权先说: “刚才冒犯了尊严,幸未怪罪!”诸葛亮欠身答道:“亮言语不周,多有得罪。还请恕罪。”孙权说: “当今诸雄俱灭,只有孤与刘豫州尚在。愿先生教我破敌的计策。”诸葛亮道: “曹操的兵马并不可怕。孙将军若与刘豫州唇齿相依,必能计破曹操百万之众。”孙权说: “我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非刘豫州无人能助我敌曹操。然而刘豫州新败,又如何能抗击曹操百万之众?”诸葛亮道: “刘豫州虽然败于长坂,而如今败军复聚者尚有万人。刘琦统领的江夏水军也不下万人。曹操远来疲敝。听说追刘豫州,轻骑一日一夜奔驰了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故而兵法上绝对忌讳,云: ‘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新附,迫于形势,心里并不服。将军若能命一员猛将统兵数万,与刘豫州同心协力,必能破曹操。曹军破,将北还。这样,则荆、吴之兵强盛,鼎足之势就构成了!成败之机在此一举,愿将军莫失良机。”孙权大喜。说道: “先生的话使我茅塞顿开。大计我已经决定了!明天就召集众将商议起兵,共灭曹操。先生请先到馆驿安歇,候我佳音。”

这时,长史张昭得知孙权决意出兵,大惊。连夜赶来谏道: “主公误中孔明的奸计啦!想那刘豫州兵败当阳,即将遭擒,只剩下残兵败将;退无可退,守无可守。却来撺掇得主公替他抵挡曹操;他倒可以从中渔利。试想当年曹操兵微将寡的时候,袁绍还不是对手。现在已经拥有百万之众,我又怎么能够敌得过他呢?倘若兵败,将使江东六郡百姓死无葬身之地。子敬年轻,稀里糊涂。昭乃旧臣,看见江东有难不可不尽言。望主公三思而行。”一席话使孙权复又犹疑难定。张昭去后,鲁肃又来。得知张长史又谏孙权不要出兵,着急道: “子布的话不能听呀!彼等只顾妻儿老小,全不以江东的安危为念。”孙权沉吟不语。鲁肃说: “主公怎么不记得从前孙讨逆将军说过的话?”孙权问: “什么话?”鲁肃说: “讨逆将军临终遗言:外事不决问公瑾。今天的大事为什么不问问公瑾?”孙权听了猛醒。立即遣人去鄱阳,召周瑜星夜赶来。

周瑜抵岸,鲁肃到埠接他,便把大家的议论详详细细地叙述给周瑜。周瑜说:“子敬休虑。我自有决断。公可请孔明先生前来一叙。”

次日,鲁肃陪同诸葛亮一起拜见周瑜。周瑜出门迎入。叙礼毕,分宾主而坐。周瑜说:“江东受敌,众文武意见不一,不知道诸葛先生有何高见?”诸葛亮道: “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今得荆州,必然南下。尔今曹操冒称八十万众欲取江东,高揣度,曹军不过二三十万,且已久疲。所得荆州兵,心里未服。今以久疲之师,御狐疑之众,数量虽多,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一战可胜。”周瑜说: “胜负乃是兵家常事。为将者只料其胜,不虑其败,非良将啊!若如此,刘豫州或可一走了之。我江东六郡的百姓,又将哪里安身?这样江东谋士降曹的主张也有可取之处嘛!”鲁肃听了吃惊。反驳道: “公瑾怎么能这样说。江东基业,已历三世。岂可轻易送给他人?讨逆将军遗言:外事托付于公瑾,全仗将军保全国家。怎么可以轻信懦夫之论呀!”周瑜说: “我并非不想战。只怕兵马不足,难以取胜。若必须战,刘豫州可否助我二万人马?”诸葛亮道: “两家联合破曹,自当尽力。刘豫州所率的兵马一定全部帮助将军破曹。”周瑜说: “既然这样,便请先生返回夏口,把大军悉数提来柴桑,候我调用。”诸葛亮听了这话方才明白周瑜的意思——怕周瑜从中渔利。想要先制住刘备,再与曹操交战。我却既不能回绝,又不便应承。既然如此,我只有激他出兵,方可保全主公无虑。就说: “要想退曹,也可不动刀兵。只需送上两个人去江陵。曹操一得此二人,必然大喜过望,百万之众即将退回。”周瑜问: “用哪二人,能退百万之众?”诸葛亮道: “亮在新野时,听说曹操在玄武池中获得一只铜雀,高可丈五,极其壮丽。想要修建一台,名叫‘铜雀台’。上立铜雀,下纳妻妾女乐,以娱晚年。曹操有心求得乔太尉的两个女儿:大乔,小乔。收于铜雀台中。将军为什么不使人去寻访此二女,重金买下,送过江去。曹操得此二女,必然班师回朝。”周瑜听了青筋直暴。仍按住性子问: “先生此说可有凭证?”诸葛亮说: “岂不闻曹操的儿子曹植,下笔成章。曾经奉命题了一篇赋,名曰《铜雀台赋》。赋中便提道: ‘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足以为证。”

周瑜闻言,再也按耐不住了。大吼: “老贼欺我太甚!我与老贼誓不两立!”诸葛亮故意迷惑不解道: “从前单于屡犯疆界,汉天子许他公主远嫁和亲。将军为什么舍不得民间的两个女子,来解脱江东之困呢?”这时鲁肃对诸葛亮说: “先生有所不知:大乔是孙权的夫人,小乔乃是周公瑾的爱妻呀!曹阿瞒要夺人所爱,周公瑾怎么能够不生气!”诸葛亮佯作惶恐之状。谢罪道:“亮实在不知道。失口乱言,有犯尊颜。”周瑜说: “不知者,不怪罪!我与孙伯符有总角之好。现在老贼侮辱我二人,就是欺负我江东,岂可容他。来日入见主公,一定力主出兵。”诸葛亮与鲁肃辞出,相别各去。

次日孙权升帐议事,文臣武将俱到,分列堂下左右。孙权说: “曹操统兵八十万,屯于江中,要与我会猎于吴。现在周公瑾已归,当再商议,求得良策。”这时,周瑜振振有词道: “曹操虽然托名汉相,其实是汉贼。将军神武雄才,又仰仗父兄英烈;割据江东,地方千里,兵精粮足。何需依赖他人的鼻息度日。现在曹操违背天时,远来江上,其必败无疑。第一,北土未安;马超、韩遂还在关西,随时可以掩袭其后。第二,北军不习水战;曹操离鞍马,下舟楫,舍长就短。第三,时值寒冬季节;马无藁草不肥,军无坐骑难行。第四,北军南下,水土不服,必生疾病。有这样四大不利,曹操不知道,反而驱兵南进。将军擒曹,就在今天。我只要精兵五万,定能为将军破了他。”孙权大喜,扶案而起。说道: “老贼想废汉自立久已!只忌二袁、吕布、刘表和我。当今数雄尽灭,只有我还在。我与老贼势不两立!”说罢拔出佩剑,就向面前条案上着力砍去一角。对大家说: “谁敢再说降的,就与此案同!”众人都哑口无言。孙权便解下剑鞘交给周瑜。嘱咐道: “但有不听周将军号令者,就用此剑行刑!"于是拜周瑜为右都督,程普为左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择日起兵。

周瑜回到下处,便请诸葛亮前来议事。诸葛亮到,周瑜说: “今天孙将军决心已下,授我右都督的官职,命我择日出兵。愿先生教我破曹的计策。”诸葛亮道: “还不可以出兵啊!”周瑜惊问: “兵贵神速。先生为什么阻我出兵?”诸葛亮说:“不是啊!孙将军虽然主张出兵,我料他心思未稳。倘若有变,都督岂不是进退两难了嘛!”周瑜道:“孙将军授我生杀之剑,还能再变?”诸葛亮说:“孙将军所以犹豫不决,只怕他兵力不足。若是不解开他心里的疙瘩,日后难免有变。变了将军就难办了。”周瑜顿悟。送走了诸葛亮,便又去求见孙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