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其人一阵清醒、一阵糊涂,又一次铸下历史性的大错。建安二十年(215)七月,曹操陷阳平,入南郑,军势大振。下一步怎么办?既然已经夺关,锁钥在握,是乘势入蜀,抑或见好即收,留军据守而大军引还?
两位丞相主簿司马懿和刘晔都主张乘胜入蜀。
机不可失,乘胜入蜀。曹操没有听司马懿和刘晔的意见、他感慨地说:“人苦无足,既得陇,复望蜀邪!”在这里,曹操借用了东汉光武帝刘秀的一句话,表达自己的心情。意思是说应该知足了,不要得了陇,还想得蜀。七天后,有蜀降者说操克汉中后“蜀中一日数十惊,守将虽斩之而不能安也”。这时,曹操又有点动心了,问刘晔说: “今尚可击不?”刘晔说: “今已小定,未可击也。”
曹操该不该乘胜入蜀,向来评论不一。其实,曹操不入蜀的决策是正确的。归纳其理由主要有三点:第一,曹操很清醒地看到前进中的困难,蜀道之难更过散关,以疲惫之师越险攻蜀,怎得“席卷”;如果曹军深入,蜀军据险守要,会使曹军陷入进退两难之地;第二,后顾之忧太重,江东孙权、荆州关羽均在窥伺自己的后路,如果大兵入蜀,必将授孙权、关羽以可乘机,腹背受敌,后果不堪设想。当时孙、刘分荆州以取暂和,孙权军攻合肥,证明了这种
顾虑不是多余的;第三,陇右初平,羌人未附,汉中初定,根基不稳,遽然推进,后需难继。
其实还应加一条,即“内有忧逼”,曹操不愿长期在外。事实是最好的证明,曹操建安二十一年(216)二月还邺;三月亲耕籍田,行天子之仪;五月晋爵为魏王;先后赐死中尉崔琰,把尚书仆射毛瑜捉入狱中;不久,建安二十二年(217)四月“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成为实际上的“天子”。毫无疑问,这才是曹操急于引军而还的最为重要的原因。因为当此之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当权权力,绝除对自己的不利因素,逐步把汉献帝的名义权力也剥夺净尽比什么都重要。
果如司马懿所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自此之后,刘备、诸葛亮自始至终都把汉中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要地,紧紧地扼住了益州的出入门户;曹操则从此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从外线主动进攻转为内线被动御敌,以致不仅再无谋蜀的机会,而且保留既得地盘也陷入困难,从而也为子孙谋取统一大业之举留下了难以逾越的沟坎穷于防御,而无进攻之力。正如司马懿所说,惜哉, “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可失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