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帝王曹操传

汉中失守

字体:16+-

曹操自汉中还邺之后,则永远失去了再次谋蜀的可能,随之而来的却是不断的军事失败,统一全国的愿望彻底化为泡影。

曹操留下夏侯渊、张郃屯守汉中,但并未授予御敌之策。北还之前,令“张郃督军徇三巴,欲徙其民于汉中”的决策也不恰当。因为这是孤军深入,所以,进军宕渠受到张飞阻击,只好急返南郑。

相反,刘备君臣则对汉中的重要性的认识却不断地提高了,因而一套完整的夺取汉中、进一步保有汉中,以谋将来发展的计划应时而生。他们的战略要点是主动出击。众所周知,刘备本来是很怕曹操的,甚至竟有望其旌旗而窜逃的事情发生;但他并不怕曹操的部将。所以,当其得知曹操北还,胆量顿时大起来了。的确,他们从此进入了一个历史的转折点,即真正地可以列兵抗击曹操,作为一支独立力量同曹操争夺天下了。

至此,真正意义上的鼎足之势形成了,鼎足三分的争夺战争也真正的开始了。

曹操北还,正好为刘备提供了谋取发展的机会。对此,我们可以从法正献给刘备的计策中看得清清楚楚。第一,法正认为,汉中必得无疑,因为曹操北还,而夏侯渊、张郃的才略不及刘备将帅的才略, “举众往讨,必可克

之”。第二,法正认为,克复汉中将会获得重大好处,他说: “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所以,法正形象生动地称曹操北还是“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刘备正是按照法正的计策开始了主动攻击曹操的具体行动。建安二十二年(217)末,刘备遣张飞、马超、吴兰等屯下辩(今甘肃成县西);建安二十三年(218)亲率诸将进兵汉中,分遣将军吴兰、雷铜等入武都。

曹操闻知刘备统兵来犯,立即定下了对应之策。应该说,曹操诸多临时制宜的策略有时是颇为成功的。他即派心腹战将曹洪督军前去迎战张飞、马超、吴兰等。他怕曹洪贪财好色贻误大事,又派骑都尉曹休和议郎辛毗去做曹洪的参军,曹休没有辜负曹操所托,他建议曹洪乘张飞等未集之机, “促击”吴兰。结果大破之,斩吴兰将任夔,吴兰逃亡中被氐人杀死,张飞、马超败走汉中。

对于刘备亲自率领的军队,曹操诸将也进行了顽强抵抗。“刘备屯阳平关,夏侯渊、张郃、徐晃等与之相拒。”当时,根据曹操的部署,夏侯渊、徐晃屯阳平与刘备相对,张邰屯广石(当在今广元市境内),为掎角之势。初始,刘备错误地低估了曹操军队的实力,试图将其截为两段而击之。史载,刘备为了断绝夏侯渊、张郃之间的联系,遣陈式等十余营兵力去切断马鸣阁栈道(在今四川昭化县境)。徐晃即率别部急趋,大破陈式等部,蜀兵“自投山谷,多死者”。曹操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授徐晃符节,以示优宠,并即令曰: “此阁道,汉中之险要咽喉也。刘备欲断绝内外,以取汉中。将军一举,克夺贼计,善之善者也。”刘备攻张邰于广石,亦不能克。据说,刘备“以精卒万余,分为十部,夜急攻郃。郃率亲兵搏战,备不能克”。至此,刘备始知,即使操不在此,亦不可轻视,急忙给诸葛亮写信,令发益州兵。

夏侯渊等与刘备相拒阳平两年有余,操军虽有小胜,但战争的主动权却始终在刘备一方。时既至此,曹操逐渐认识到,不仅“望蜀”不可能,就是确保汉中,扼住益州咽喉也极为不易,因此,还邺两年半几件大事完成之后,又决定亲自率兵攻击刘备。建安二十三年(218)七月出兵,九月至长安。与此同时,刘备也在积极谋划新的战略战术,并努力争取在曹操到达之前付诸实施。

所以,曹操未及到达汉中,夏侯渊已经兵败定军山了。

建安二十四年(219)正月,刘备自阳平南渡沔水(汉水), “缘山稍前,营于定军山”。定军山北临汉水,位在今勉县南,东望汉中,是汉中的又一屏障和门户。因此,夏侯渊、张邰亦以主要兵力在此布防。刘备夜命老将黄忠乘高鼓噪攻之, “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同时派军烧夏侯渊军营外围的鹿角, “渊使张郃护东围,自将轻兵护南围。备挑邰战,邰军不利,渊分所将兵半助邰,为备所袭,渊遂战死”。此役,不仅夏侯渊战死,而且曹操任命的益州刺史赵颐也同时被杀。

定军山兵败,张郃引兵还阳平。夏侯渊战死,曹操军中无帅, “军中扰扰,不知所为”,因为“恐为刘备所乘,三军皆失色”,督军杜袭与司马郭淮等毅然共推张颐代为军主。张邰自建安五年(200)由袁绍归降曹操后,屡建功勋,名震遐迩,众望所归。郭淮因对大家说: “张将军,国家名将,刘备所惮;今日事急,非张将军不能安也。”张颐代理军主, “勒兵按陈,诸将皆受郃节度,众心乃定”。郭淮说得不错,刘备不怕夏侯渊,倒的确有点怕张颐。

刘备本拟次日乘胜渡过汉水,见曹操军已经安定,恐半路被张郃所击,终不敢渡。曹操时在长安,得知消息后,对于杜袭、郭淮、张郃的临时制变之举很是满意,立即“遣使假郃节”,赋予张郃以军中最高统帅的权力。

对于夏侯渊之死,曹操表现出极大的悲伤与惋惜,因给夏侯渊谥号为“愍侯”。“愍”就是哀怜的意思。史载,曹操对夏侯渊的勇敢精神很欣赏,所以前有《夏侯渊平陇右令》之褒,但对其缺点也很清楚,所以夏侯渊虽然多次取得战功,曹操常告诫他说:“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夏侯渊没有把曹操的话记在心上,结果命断定军山。

刘备屯兵阳平关,曹操甚感刘备将成为严重的威胁。建安二十三年

(218)九月,曹操到达长安。但到了长安以后,后方接连发生了几件事,使他放心不下,以致迟迟不前,滞兵半年之久。所以,说得严重一点,就曹军失利原因而言,曹操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是他贻误了战机,从而送掉了夏侯渊的性命,汉中遂为不保。使其滞兵不前的第一件事是,出发前,北方代郡乌桓反,他以其子曹彰为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讨乌桓。曹彰虽骁勇,但是初次率兵出征,曹操总是有点担心。第二件事是,十月,宛城守将侯音反,曹操命时屯樊以镇荆州的征南将军曹仁讨伐。建安二十四年(219)正月曹仁屠宛、斩侯音。及至两件担心的事平定,正拟整军待发,这时, “白地将军”夏侯渊已在定军山战死了。

建安二十四年三月,曹操自长安出斜谷(今陕西眉县西南)。斜谷道险,曹操恐被刘备截击,先以先遣部队抢占要害之地,然后大军续进。刘备既已取得定军山的胜利,胆子也大起来了,所以当知曹操驱兵前来,满有把握地对担负狙击任务的将领们说: “曹操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据载, “及曹公至,先主敛众据险,终不与交锋”。有过一些小的战斗,曹军大都失利。

曹操与刘备相持一个多月,军士死了不少,也逃走了不少。曹操观形势、察地理、度兵力,知道汉中很难保住,一种矛盾的心情顿然而生,欲进不能,欲还可惜,但最后终于作出了正确的决策: “引出汉中诸军还长安”。决策既定,遂出夜间口令为“鸡肋”。“时王(曹操)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 ‘何以知之?’修曰: ‘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曹操三月临汉中,五月还长安,前后不及三个月。自此以后,汉中便成了刘备的地盘了。

曹操撤离汉中后,他不惜大步后退,决定把防线建在汉中与关中之间的交通要冲、历代兵家必争的陈仓。这一决策虽然是防御性的,但却是正确的。因而,有效地扼住了刘备、诸葛亮前进之势,终三国之季,诸葛亮始终未能超过陈仓一线。决策已定,曹操便立即派曹真至武都迎曹洪等军还屯陈仓。

曹操弃汉中,引军还长安,刘备、诸葛亮非常有效地利用了这一形势,势力因之大振。刘备自称汉中王,表明了坚决抗曹操而进一步谋取大业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