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被立为太子后,甚知韬光养晦之要,少问政事,精力主要放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事著述,并为友人编选文集;一是加强同重要臣僚的联系,以期得到支持。
对于曹丕来说,建安二十五年(延康元年,魏黄初元年,220年)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年。正月,嗣魏王位,为丞相,领冀州牧。丧事毕,立即按照自己的意愿处理政事。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削弱自己亲兄弟的地位、势力,使他们尽快离开政治中心地,明令曹彰、曹植等与诸侯都马上回到自己的封国去。
几件事情做过以后,内外稳定了,逼禅代汉便提到日程上了。为了夺禅,他同臣僚们频做“双簧”表演,大做舆论上的准备。汉献帝明白,与其等死,不如主动让位,庶可保住性命。延康元年十月丁卯(220年12月7日)汉献帝使御史大夫张音最后一次持节奉玺绶禅位,诏书从尧舜禅让,天命不常,唯归有德说起,然后述曹操之功,最后落脚到“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天禄永终;君其祗顺大礼,飨此万国,以肃成天命”。三天后,庚午(12月10日)曹丕便筑坛繁阳(繁阳亭在今河南临颍境), “登坛即阵,百官陪位。事讫,降坛,视燎成礼而反。改延康(汉纪年)为黄初(魏纪年),大赦”。
曹丕黄初元年十月登帝位,黄初七年(226)五月驾崩,做了不到六年的皇帝,四十岁就死了。
六年中,曹丕在军事方面的作为,远不及乃父功业之恢宏。尽管他自己很自负,但算不上什么军事家,更难说是军事思想家。总的来看,曹丕对于三国鼎立的形势一直缺乏清醒的认识,因而在军事和处理同吴、蜀的关系上都出现了错误。该出兵时不出兵,错过战机;不该出兵时出兵,构恶关系。孙权利用了曹丕的错误和弱点,对魏外卑而内亢,从来不抱幻想;用得着时,借魏胁蜀,用不着时,考虑到自身的长远利益,则联蜀抗魏,纵横捭阖倒是颇为自如。
曹丕在政治上,颇有一些对后世有所影响的作为。
曹丕甚知外戚与宦官交互专权与斗争是东汉走向衰亡的重要原因。因而初为魏王,即宣布“置散骑常侍、侍郎各四人,其宦人为官者不得过诸署令”。并将此规定作为一项不变之策, “藏之石室”。这是明确地告诉人们,散骑常侍不再任用宦者而皆用士人。因为宦者既然不过六百石,当然就没有资格担任官秩二千石的散骑常侍了。这无疑是其在政制方面的一项重大改革。
曹丕在限制宦官权力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妇人与政、外戚专权的危害。黄初三年(222)九月,下了一道同样严厉的诏书:“夫妇人与政,乱之本也。自今以后,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以此诏传后世,若有背违,天下共诛之。”
看来从曹丕开始,藩王不得朝觐成为一条规矩。曹丕的诸多做法都是为削弱藩王的力量,固然有防诸弟谋为不轨之虞,亦当有鉴于两汉历史的考虑。
曹丕在职官和用人方面的重要思想概为两点,一是有鉴于历史和其父丞相擅权的经验与教训,于是废丞相而复三公之制,从而加强皇帝的权力;二是用陈群之议,行“九品官人之法”,从而在客观上开门阀制度之先。曹丕罢丞相、复三公的同时,在实际上又开始了中国职官制度的新的一页:这就是政归中书的新体制。《通典·职官一》载: “魏改丞相为司徒,而文帝复置中书监令,并掌机密,自是中书多为枢机之任,亦宰相也。”曹丕同其父一样,都很重视举人、用人,曹操有三次求贤令,曹丕行“九品官人之法”,都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九品官人之法作为一项选举制度,是尚书陈群首先提议的。 “魏文帝为魏王时,三方鼎立,土流播迁,四人(民)错杂,详核无所。延康元年,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见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不过,如果溯其源流,则应推及曹操。“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成为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
九品中正是适应历史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选举制度。天下丧乱,士人流散,原来的举人和征辟制度已无法施行,影响了国家对于人才的选拔,于是便有了以人才优劣“权立九品”的办法。初始做法似乎也无可非议。先是州郡县各取本地“德充才盛” “贤有识鉴”的人做大小中正;然后由大小中正将辖区所管人物根据其能力大小,而不以世族高卑,区别高下,定为九等,并且随时根据每个人的言行优劣,或升或降其等。政府则根据其品第授以官职。但后来弊端非常严重,只重门阀,不辨贤愚,从而成为一种“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的无形而又实际的封建世袭制度。但这都是推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不是九品中正的原有之义。就曹丕、陈群的本意是期求建立一种适应历史时代的、具有进步意义的举人制度,所以对他们应作肯定的评价。
曹丕称帝后,接受了其父尚儒的一面,立即把尊孔崇儒的思想付诸行动。数其著者,一为封孔子之后。据载,西汉元帝时曾封孔子后为褒成君,平帝和东汉光武帝曾封孔子后为褒成侯,汉末其国已绝。曹丕于黄初二年(221)正月复封孔子后,号宗圣侯,赐邑百户;同时令鲁郡重修孔子旧庙,置百户吏卒以守卫之,并在孔庙周围广为室屋以居学者。二为编集经传。曹丕本纪载,曹丕“使诸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从,凡千余篇,号曰《皇览》”。当时,不少名儒如王象、桓范、刘劭、韦诞、牛弘等都参加了这项工作。《皇览》既成,产
生了重大影响,第一,开始了为皇帝编书的先河。后世所谓《御览》《集成》《大典》一类的书,追其源,均当在此;第二,开始了类书的先河。正如宋人王应麟辑《玉海》在《艺文·承诏撰述篇》所说: “类书之事,始于《皇览》”;第三,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间内,发挥了工具书的作用。
曹丕称帝不久,便采纳了华歆的意见,凡举孝廉必须通过“经试”。黄初五年四月,“立太学,制五经课试之法,置《春秋毂梁》博士。”课试之法,《王肃传》注引《魏略》说:“从初平之元,至建安之末,天下分崩,人怀苟且,纲纪既衰,儒道尤甚。至黄初元年之后,新主乃复始扫除太学之灰炭,补旧石碑之缺坏,备博士之员录,依汉甲乙以考课。”补旧石碑之缺坏,当指修补熹平石经的缺损;备博士之员,当指按照以往成法置博士。曹丕的崇儒行动取得了不少效果,所以高柔上魏明帝的疏中说:“高祖(丕)即位,遂阐其(操)业,兴复辟雍,州立课试。于是天下之士复闻庠序之教,亲俎豆之礼焉。”
曹丕发布过一些体恤民苦的诏令,不管其影响大小,都值得肯定。然而,他的有涉大局的诸多经济措施却是利弊共存。他继承王位以后不久,即于黄初元年(220)二月发布了《除禁轻税令》: “关津所以通商旅,池苑所以御灾荒,设禁重税,非所以便民;其除池纂之禁,轻关津之税,皆复什一。”
就此而言是应该肯定的,但他罢钱币,以谷帛为市,却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至明帝世,钱废谷用既久,人间巧伪渐多,竞湿谷以要利,作薄绢以为市,虽处以严刑而不能禁也。”中国货币经济在曹丕的错误决策下走了一段弯路,受到了一次挫折。
曹丕的重要历史贡献不在政治、经济和军事,而在文学。他是邺下文人集团的实际组织者。邺下文人集团的形成首先是曹操善为罗致的结果。首功应该是曹操的。但曹丕兄弟的核心作用和实际组织作用,亦当肯定。特别是曹丕,由于他的地位重要,所以其作用也就更为突出。
曹丕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从事文学评论、在理论上有重要建树的人之一。他开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先河;他的文学理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开辟了新的一页;他的《典论·论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学理论专著;他的文学创作,对于后代,特别是对于唐代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曹丕为文颇多可称可美者,然而世人常常抑曹丕而扬曹植,以为曹丕的才智和文学创作都离曹植甚远。事实证明,在政治上,曹植善为小聪明,基本不具备政治家的才智与胆识,远不及曹丕处事果断、长于应变、隐诈善谋;在文学上,曹植思捷而才俊,创作丰于曹丕,然而如果因此而等而下之,却属不然。况且,曹丕的文学理论远较曹植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