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祖父曹腾早年进京为宦官,历事东汉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五帝三十余年。父亲曹嵩倚仗养父曹腾,仕途得意,死袭费亭侯。身为宦官后嗣的曹操目睹了东汉桓帝、灵帝二帝时宦官专权、血洗儒林,数以千计的正直士人被囚禁而最终又遭杀戮,使得东汉王朝毫无生机。
曹操虽为宦官之后,但他却叛祖逆宗,反对宦官专权,其在议郎任上时,曾多次抨击宦官行径,还斗胆上疏为反抗宦官的窦武、陈蕃申冤。
光和五年(182)正月,灵帝诏令三公,将州县官员中没有政绩、蠹害百姓而被编成歌谣传唱者,一一予以罢免。太尉许或、司空张济秉承宦官旨意,接受贿赂,阿从世俗,对那些民愤很大的贪赃枉法的宦官家属、亲戚、宾客不予查处,反而弹劾了边远小郡清廉自守、有惠民表现的官吏二十六人。这些被诬陷的官吏,纷纷向朝廷陈诉冤枉。司徒陈耽也上疏汉灵帝切谏说:“公卿所举,率党其私,所谓放鸱枭而囚鸾凤。”但灵帝是非不分,对陈耽的上疏置之不理,结果张济等人依然逍遥法外,而且由于宦官的嫉恨和诬陷,陈耽反被罢官,两年后冤死狱中。
就在陈耽上疏切谏的上半年,灾害频频发生:二月瘟疫流行,四月大旱,五月太后住的永乐宫失火。相信天人感应的汉灵帝于是下诏,向臣下广为征询政事的得失。曹操对张济等人的所作所为早已心怀不满,于是利用灵帝因灾害不断而惶惶不安的机会,不避自身安危,不顾官职卑微,继陈耽之后再次上疏切谏,谴责公卿举奏专门回避贵戚。汉灵帝这次大概因迫于灾祸频繁,有所感悟,于是将曹操的奏章发给三府,责备张济等人失职,被错纠的官员得到平反,许彧还在稍后的十月被免职。曹操由于抓准了时机,在这一个回合取得了胜利。
中平五年(188)冬十月,汉灵帝接受大将军何进的建议,亲自全副武装主持阅兵式。
典礼完毕后,汉灵帝问参加阅兵的讨虏校尉盖勋说: “有这么强的军容,为什么还会有人想叛变呢?"
盖勋乘机回答: “那表明陛下的心腹臣子有问题呀!”
当时以上军校尉的大宦官蹇硕兵力最强,也称得上是皇帝的心腹大臣。因此,汉灵帝很自然地以征询的表情回过头来看蹇硕,蹇硕一时愕然,只得无趣地避开。
汉灵帝又进一步询问盖勋: “如果我想办法增加军队的待遇,并且加强检阅训练,你认为如何?"
盖勋说: “我听说从前的贤明君主从不举行阅兵大典。因为盗贼叛变都是在远离京城的各州郡,如今皇上却集中兵力在身旁,并不足以显现军威,反而有害正常军事作业的运行。”
汉灵帝听了不禁感叹地表示: “你讲得有道理,可惜我认识你太晚了,怎么过去从来没有对我讲这种道理呢?”
事后盖勋对京城五军的副指挥中军校尉袁绍表示: “我看皇上倒是相当聪明的,他不过长期被左右所蒙蔽罢了。”
因此,盖勋建议袁绍结合有志之士,伺机诛杀宦官以清君侧。
的确,年纪逐渐长大以后,汉灵帝似乎也发现围绕在他身旁的宦官问题严
重。加上第二次党锢之祸的流血事件发生后,引发士人及平民极大反感,宦官的实际影响力也已盛极而衰了。中平初年(184)的黄巾党人事变一起,汉灵帝便乘机大量起用“清流派”名士出掌军政大权,以和宦官分庭抗礼,像司隶禁军指挥官的皇甫嵩、朱俊、卢植,新编制京城八军指挥官的袁绍、曹操、夏牟、淳于琼等人,都是当时有名的反宦官人士。
或许因为宦官感觉到了这股压力,为了自保,他们于是向汉灵帝下了手。在这件事的半年后,汉灵帝便突然猝死在嘉德殿中。
灵帝病发时的情况非常危急,因此他立刻召见大将军何进入宫商议后事,特别是继承权的问题。何进原是洛阳城的大屠宰商,家境富裕,其妹入宫为贵人,后生一子刘辩,遂在张让及段珪的建议下立为皇后,何进也因而得以富贵。他曾出任洛阳府尹,黄巾军起义,何进奉召出任大将军,统领军政大权。
汉灵帝晚年时,宠爱王美人,生下了皇子刘协,由汉灵帝的义母(汉桓帝妻)董太后扶养。董太后曾要求汉灵帝改立刘协为太子,但汉灵帝以不宜破坏汉王室立长立嫡原则,迟疑不决,因此病发时,汉灵帝最担心的便是继承问题。
由于汉灵帝已无法管事,董太后就与上军校尉的大宦官蹇硕商量,主张废太子刘辩,改立皇子协。但张让及段珪等与何皇后较亲近,都不表赞同。
蹇硕势单,于是暗中和董太后商量: “若欲立皇子刘协,必须先诛杀何进,以绝后患。”
太后应允,蹇硕乃派禁卫军埋伏于南宫,准备刺杀进宫打算和汉灵帝商议继承大事的何进。
皇帝侍卫长潘隐和何进私交甚好,在得知蹇硕的阴谋后,亲自藏身于南宫门前等待何进,没多久,何进带少数贴身护卫由平城门进入,在未抵宫门前,便见潘隐在宫门边作眼色,并以目视佩剑。何进领会其意,即刻在护卫拥簇下,由小苑门奔出,抵达郊外的私宅,并马上召集袁绍及曹操等反宦官集团共议大事。袁绍主张先下手为强,领军队入宫,尽洗宦官。但曹操表示宫内宦官人数多,且并非人人擅权作患,玉石俱焚,于法无据。何况蹇硕等领有禁军,双方在禁宫内动刀剑火并,更非礼法所容。
双方争论不休间,潘隐又派使者至,秘报灵帝已驾崩,继承问题亟待处理,如董太后及蹇硕等乘机掌权,太子刘辩及何皇后都有生命危险。
曹操立刻挺身表示: “情况危急,今日之计,应先求正君位。请速以何皇后的名义召集三公及文武大臣,先扶持太子登九五之尊。为了防止蹇硕以武力阻挠,宜就近调动京师禁卫军,以护送大臣进入南宫,完成新皇帝就位大典。一方面更应派人说服一向较亲近皇后的张让及段珪等,劝他们保持中立,造成宦官集团的分裂。这样便可以先孤立蹇硕,再以国家法律及制度,解除宦官擅权干政的弊端。”
何进接受建议,即刻以大将军之名,调动京师禁卫军五千人,由中军校尉袁绍、典军校尉曹操、右校尉淳于琼等率领,分别从城南的平城门、水宛门、津门进入,并在南宫的周围布防,严禁其他军队接近皇宫。
由于事出突然,加上大宦官郭胜、赵忠等倒戈,张让、段珪又保持中立,蹇硕的禁卫军势单力薄,只好暂时退入北宫。原外戚董太后之弟骠骑将军董重的军队,虽有不少屯驻在司隶区内,但由于皇甫嵩元帅有令固守各阵地,加上宫内情况未明,大都不敢造次,使大将军府的夺权行动顺利获得第一步成功。
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四月十三日正午,大将军何进率领文武大臣登上嘉德殿,以皇后名义,尊奉十四岁的太子刘辩即皇帝位,并尊皇后何氏为皇太后。
由于皇帝年幼,太后临朝,大赦天下,改元光熹,并封皇弟刘协为渤海王,擢升后将军袁隗为大傅,与大将军何进同参录尚书事(宰相职)。军事方面,由袁绍及其异母弟袁术统领禁军,何进领任北军中侯,苟攸为黄门侍郎,郑泰为尚书。
但危机并未解除,蹇硕仍率领着新编建的京城八军中最强悍、人数也最多的军队,此外,下军校尉鲍鸿也倾向支持蹇硕。袁绍方面则自领有中军校尉之职,并被公认是京城八军的副总领,地位仅次于蹇硕;加上典军校尉曹操、助军左校尉赵融、右校尉淳于琼等强烈的支持,双方实力在伯仲之间。但司隶军区的驻守军队大多是外戚骠骑将军董重的部队,因此,万一在京城发生兵变,宦官派在军力上仍占上风。
在曹操及袁绍的策动下,大宦官郭胜、赵忠等拥兵权的宦官纷纷表示中立,蹇硕在宫廷内的死忠部队只有百余人,正困守在北宫中。袁绍便向何进建议,趁对方力量分歧、未能整合之际,向蹇硕发动突击,先行摧毁这股最可怕的宦官武装力量。
皇帝就位大典当日的庚午时刻(约下午三四点),百官呼拜完事,大将军何进当场承受圣旨,亲率两千多名禁卫军攻打北宫。
蹇硕的部队虽猛勇无比,但人数上到底差别悬殊,双方进入肉搏战没多久,宦官派部队便伤亡殆尽了。蹇硕满头乱发,杀得双眼通红,身中数十刀,力气用尽后退入御花园中,拟由城北的谷门逃脱,以投奔城外的外戚董重部队。但郭胜所率领的少数宦官军,为了讨好何太后及何进,布防在御花园,当场刺杀了只身杀出重围的蹇硕。随后由何太后下令,新编的京城八军改由袁绍负责总指挥之职。
斗争并未因此结束。由袁绍带领,要求何进以更强硬的态度,彻底消灭宦官集团。
张让、段珪等虽靠何太后帮助幸免于难,但也感到真正的危机越来越近了。
他们一方面以财宝贿赂何进之弟何苗及母亲舞阳君,利用他们影响何太后,以和缓何进越来越强的逼迫;另一方面则极力拉拢已擢升皇帝祖母的董大皇太后,并试图借重太皇太后之弟骠骑将军董重在司隶区的驻军部队,和袁绍所率领的禁卫军抗衡。
首先,张让煽动董太皇太后夺权,鼓励她积极参与朝廷决策,并故意制造太皇太后与何太后间的矛盾及冲突;接着暗中鼓励董重擅自调动司隶区的亲附军队,移驻洛阳城附近,以对朝廷施加压力。董重更大胆地私自将精锐部队带入京城,自己坐镇府邸指挥,两大军团在洛阳城展开内战的危机,随时都可能爆发。
何太后为了缓和两派的争执,于是在四月底出面宴请董太皇太后协商,并由张让等作陪。酒酣耳热之际,何太后起身致意,并向太皇太后建议,将朝政交由皇帝及辅佐大臣,妇人不宜干政,以免重蹈汉初吕后覆辙,延祸本身宗族。
不料董太皇太后突然暴怒,当场指责何太后擅权、何进乱政,并警告何氏若不放弃权势,她将命令董重发动军变,摧毁何进政权。
两宫争吵不休,张让等假意劝退,双方不欢而散。何太后连夜召何进入宫,紧急会商。何进也无主张,便返回官邸,立刻召集反宦官集团,共商对策。
由于情势有逆转的迹象,袁绍也不敢再坚持强硬路线,何进不得不委托曹操进行规划解除危机的方法。曹操主张一切要依法行事,避免给对方制造事端的借口,他建议敦请司隶军区前指挥官皇甫嵩出面,以他崇高的声望压制董重的军团,使之不敢妄动。
五月初,由大将军何进奏请皇帝,召集三公召开特别朝议,并由负责礼法的朝臣,当朝奏议董太皇太后系桓帝之皇后,原为蕃妃(桓帝以外藩入宫主政),是以不宜久居宫中,强迫她迁返故国河间,即日送出城外。
董太皇太后被强制送走,袁绍、袁术兄弟立刻调动禁卫部队,突击只带有少数护卫部队坐镇京城官邸的骠骑将军董重,由皇帝下圣旨罢除其军权,并且当场追索印绶。董重见抵抗无用,乃要求赦免其家族后自刎于后堂中。
这次闪电般的政变,使何进政治集团在一日间彻底摧毁了势均力敌的董重集团,曹操奇谋计策的规划,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