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帝王曹操传

借冰河堡破马超

字体:16+-

虽然在慌乱中,曹操的军队仍顺利占有战略优势,曹仁军分别由西北及东南方夹击关中军团的大本营。马超的军团未能利用突击及时逮到曹操,更在张郃少数人马的死战下,无法接近渡口,因此来不及攻击渡河中的曹军,反而使自己陷入不利的战况中。潼关的优势已失,马超只好将主力部队,重新在黄河及渭水交汇处布防,严防曹军渡过渭水,攻击关中军团的后方。

但想渡过渭水也不是那么简单,曹操派出勇猛尽职的乐进作了几次尝试,却都功败垂成。主要原因是渭水南岸几乎全是沙地,先头部队渡河后,无法有效建立防御工事,不但未能掩护随后的主力部队,反而常在毫无屏障下任凭敌军痛宰,连从不埋怨的乐进,也不得不向曹操表示,采取“硬碰硬”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还是参谋娄圭提出妙计,他向曹操建议说: “目前天气已步入寒冬,沙堆浇上水,大约一个晚上会结成坚固的冰墙。所以最好在夜间渡河,暗中堆成沙堆再浇上水,等到天一亮,一座座坚固的桥头堡便形成了。”

曹操下令以张郃代替乐进,在白天指挥军队佯作渡河攻击,由于张郃经常假戏真做,让关中军非常紧张,为应付张邰军团这种不怕死的连番攻击而疲于奔命。就在某个寒冷的晚上,曹操下令早已熟悉对岸地形的乐进趁夜色率先头部队秘密渡河,由于早已经数度演练,乐进军行动非常迅速及安静,渡河时每人均带一水袋,以供筑冰沙墙之用。结果马超的部队几乎完全没有感觉,在清晨来临前,乐进的偷渡部队已建好坚固的桥头堡阵地了。

马超立刻展开攻击,但已无法接近坚固的冰沙城堡。乐进军很快造好一座浮桥,让曹操的主力部队顺利完成渡河的军事行动。

乐进军团在神不知鬼不觉下渡过渭水,并依照娄圭的计划建立了冰沙堡,对关中诸军团的作战士气给予重大的打击。其实,这个时候双方胜负早已分晓,对关中军而言,不过是看看能撑多久而已。

马超决定全力一拼,他亲率直属军进行夜袭,但曹操早有准备,马超军反遭埋伏,大败而回。关中诸军的地险已失,不易防守,也集体屯军于渭水之南,准备和曹军作生死决战。但曹操却下令在桥头堡城墙内坚守,消耗关东诸军粮秣,马超最后只好派使者前往求和,曹操不肯答应。关中诸军团领袖以粮食不继,逼马超速作决策,以免全军崩溃。马超不得已,只好以割地以及送出儿子做人质作为求和条件。

曹操原本不答应,但贾诩力劝曹操应允,曹操不解,问其策略。

贾诩说: “离之而已。”

曹操顿悟,细声道: “我解矣,勿复言。”

马超父亲马腾的老战友,也是关中军副领袖的韩遂,一向以辈分高出马超而不太受调度,马超也无可奈何。韩遂的父亲和曹操同年举孝廉,而自己又和曹操年龄接近,在洛阳时代便曾相识,因此在和谈成立时,便主动邀请曹操前往一叙。

曹操仍热情豪放,和韩遂见面时尽情地叙旧,两人不谈现阶段的尴尬事,尽谈些洛阳时代的趣闻,谈到精彩处更是勾肩搭背,开怀大笑,一点儿也不像是刚谈和的敌对双方。

曹操关中军各部将,久闻曹操英名,很想见一见庐山真面目,乃借此机会争相目睹。

曹操和韩遂并行军前,并对众人笑道: “你们都想认识我曹某人吧!其实我也是普通人而已,并没有长四个眼睛,两个嘴巴,只不过是较善于智谋罢了!"

言罢又和韩遂拍手大笑。

韩遂回军中,马超问和曹操谈什么?韩遂表示叙家常及旧事罢了,马超表示不信,韩遂也很不高兴,彼此矛盾加深。没过几天,曹操写信给韩遂,却又故意涂涂改改,好像和韩遂间有难言之事,马超对韩遂因此更不相信。

曹操见时机成熟,立刻翻脸,下战书给马超等,约期会战。

马超和韩遂各怀鬼胎,使关中军在布阵上漏洞百出。会战当天,曹操看出关中军战斗力在相互牵制下已大幅减弱,乃故意先派出较弱的轻骑兵向对方冲击。关中军虽无心作战,但眼见曹军并不强,心中更是松懈。约一时辰后,曹军精锐的重骑兵及虎豹骑,在曹操亲自率领下出现战场。刹那间,关中军团开始崩溃,成宜及李堪两名大将当场被杀,马超及韩遂向西逃亡凉州,杨秋则率残军退回北方的安定。

虽然作战时间不长,但面对骁勇擅长野战的关中军,曹军的死伤也数以万计。因此在大会战结束后,曹操召集军队将领和参谋人员,作深入的检讨。

本来这次会议的检讨主题相当严肃,因此开始时现场气氛凝重,综观这次战争,犯错最多的便是曹操本人,应该用怎样的角度来“斗争”曹操,大家实在不知道应如何开始。

总参谋贾诩便示意由参谋部提出两个检讨的问题。

其一, “起初敌人坚守潼关,渭河北岸几乎呈空虚状态,明公却不由河东攻击冯翊郡,反而在道关对峙了很长时间,然后又绕道蒲阪津,直接进入河西区,而不走近路,这是什么缘故呢?"

一提到军队调动的战术问题,曹操兴趣便来了,他一向稍带忧郁、沉思的神色立刻一扫而空,开始口沫横飞地说了起来:

“敌人坚守潼关,离河东相当近,我军一攻打河东,他们会立刻调兵去守住各个渡口,那么我们根本无法到达河西地区,去威胁他们的后方。所以我才故意把军队全集中在道关的北方及东南方,让敌人全力防守清水以南地区,使西河地区呈现空虚状态。

西河守备弱,徐将军的绕道攻击策略才能得逞,当我们轻易控制西河地区时,这场战争的胜负已决定一大半。我要求徐将军用木栅及车辆在西河区隔出一条通道,使敌人无法反攻,这便是《孙子兵法》中“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战略。

由潼关北渡黄河时,我故意自己断后,显示我军防守及配属的漏洞,再设法显示我军的劣势,以使敌军养成娇气,只是运作时稍大意些,差点假戏真作,诸将以后在利用此策略时,应引以为戒。

渡过渭河是最辛苦的行动,幸赖娄圭的妙计,我们顺利达成了。我在筑好营寨后,不战不和,主要在让敌人摸不清我们的作战目标,进而低估我对关中地区的企图心。马超不在意我在他们门前建筑堡垒,反而割地送人质来争取和谈,显然已中了我们的谋略,所以我就将计就计答应,是为了让他们去掉心里的防备。

等到马超和韩遂矛盾已成,我们便蓄势而发,所以这次会战定锐不可当,所谓“迅雷不及掩耳”,战术的变法万千,并没有一定的原则可循,端视主帅的临机应变了。

第二道问题是: “关中诸将一共有十大军,加起来力量颇大,依一般道理,应个别加以击破。但明公在这次战争中,反而敌人每多到一个军团,便表现得很高兴,这又是为什么呢?"

曹操回答说:

关中路途遥远,十大军各据一方,要是据险坚守,想平定他们恐怕不是一两年内做得到的。现在全集中在潼关,人数虽多,却不相统属,谁也不会服从领导。马超虽骁勇无比,但年纪太轻,辈分最低,名义上虽由他指挥,其实谁也不会真正服从他的命令,所以真正全力和我们作战的只有他的直属军而已。

如此一来,不用费太多手脚便可以将他们完全击败,节省不少时间及兵力,这便是我所以每到一个军团,敌军增加了,我却反而更高兴的主要原因。

好一个军事检讨会,在贾诩的策动下,却成了曹操的军事学讲座,一场可能的不愉快纷争,也在曹操神色飞扬的“臭盖”下,消失无踪。对照前面的战争记录,我们发现曹操的议论,有不少只是事后的自圆其说罢了。贾诩的巧妙安排,倒不见得是在讨好主管(从赤壁之战,贾诩坚持反对到底的作风,可看出他绝非阿谀之徒),而是在替曹操这个乱世经营者,建立义无反顾的自信心。

冬十月,曹操大军进入长安城,自董卓之乱以来,长安终于再度回到中央政府的管辖范围内,北方统一的局面,已完成90%以上。但曹操却一点儿也不松懈,他亲率夏侯渊及徐晃军冒雪北征,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杨秋终于不支,宣布投降,曹操以意外的宽容态度,恢复杨秋的爵位,并将安定继续由杨秋统治。

十二月,曹操返回长安,留下夏侯渊军留守,继续雍州及凉州的扫**工作,自己率领徐晃返回邺城。

建安十七年(212)秋七月,马超再率众返回司隶区的蓝田,并和冯翊郡的梁兴联合叛变。夏侯渊率军击败马超,并包围冯翊郡,斩杀梁兴。马超投奔汉中张鲁,凉州及雍州几乎全纳入夏侯渊的军事管制下。

建安十九年(214)春,马超在张鲁协助下,再度攻打凉州,凉州守将姜叙告急,诸将建议向邺城的曹操求救。

夏侯渊反对,他表示: “曹公在邺城,相去此地四千多里,要等待大军到来,姜叙早被击溃了,这必须以最快速度救助,以稳定凉州诸将之信心。”

于是派张郃率步骑混合军团五千先行,自己编组关中军,视需要随后支援。马超见张郃军到,凉州诸守将士气转旺,不敢硬拼,随即撤兵离去。

韩遂驻屯凉州边界的显亲,夏侯渊欲攻击之,韩遂退入羌族的兴国氏。夏侯渊率轻骑兵追之,到长离,攻烧羌屯。韩遂联合羌族反包围夏侯渊。诸将见韩遂兵多,乃建议夏侯渊筑营防卫。

夏侯渊反对说:“如今我们千里用兵,深入敌境,全凭一鼓作气之势,如建营寨防守,攻击的锐气一失,必败无疑。韩遂军虽众,来自不同羌族,指挥不一,很容易击溃的。"

夏侯渊于是亲自击鼓,全力攻打韩遂军,果然羌族皆无心应战,纷纷败退。韩遂不得已再向西北逃窜,不再威胁凉州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