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中都看到某种忧患。
美国海军学院为中国培养了众多的留学生。在中国留学史上,最早的有历史影响的留学生是容闳(1828—1912)。
1849年容闳读完初中,在美国传教士布朗的帮助下留学美国耶鲁大学。大学毕业后,他返回祖国,致力于发展中国的留学教育。容闳建议清政府成立教育部,说服清政府“派遣幼童赴美国学习”。
容闳计划向清政府申请多达100万两白银的经费,派送3批共120名幼童出国留学。
但是,那时候国库空虚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钱,而且,许多上层人物也对容闳派幼童留学的计划十分不理解。
他们认为:既然要师夷以长,那就专门去学机器制造、军队指挥、船舶建造等等专业就可以了,用不着非要从娃娃学起。
另外,那时的中国读书人还是想走科举做官的道路,对出国留学并不感兴趣。
再加上,孩子年龄还小,父母对他们到遥远的美国读书,总是放心不下。
容闳历尽艰险总算招满了第一批30名天资聪颖的、年龄在10—15岁的幼童。容闳根据自己的经历,认为这个年龄最为合适。
因为十数年的中国文明熏陶,已足以令他们在内心里将“中华”二字深深扎根。而他们年轻的心,也更容易接受外来的文明。容闳将中国的未来寄托在这些孩子们身上。
1862年,容闳向美国派出了第一批少年留学生。1872年10岁的詹天佑赴美去学习,已经是第11批少年留学生了。而且,詹天佑所在的那一期,也不再是仅仅30人,更不是只向美国派出,而是庞大的200人的队伍,分别被派往美国和欧洲。
容闳以自身在美国多年的生活及社交经验,带着大笔的银子赴美,出色地完成了向美国派遣留学生的签约任务。
林肯总统十分高兴地接受了中国对其内战的支持,答应在经济上,在贸易上,在军队指挥人员的培养上给予大力支持。
数十名中国青年得以进入美国的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学习,中国最需要的现代化军队指挥人才在数年后源源不断地回到祖国,为中国的建立和发展建功立业,成为新型国防军的骨干力量。
美国海军学院小白科
建院之初,这里还只是个占地10英亩的炮台。而现在的海军军官学校占地达330英亩(一部分是填海后新辟的土地),拥有自己的小型教学舰队、游艇俱乐部、一应俱全的教学及体育设施(有些设备胜过莫斯科奥林匹克场馆),甚至还有一座供教学之需的核反应堆。如果人们来到这里,赶上天降瑞雪,学院所有广场和街道都覆盖在皑皑白雪之下。但奇怪的是,不会看见有人出来打雪仗,也不会发现有手持铁锹铲雪的学员。人们不必惊奇,要知道,每位海军军官的培养费高达28.5万美元,海军当局认为让“代价昂贵”准军官们做这种“粗活”显然不合理。诸如“扫雪”这类的卫生清扫工作一般由学院雇专门的清洁公司来打理。当然,不管刮风下雪,户外体育锻炼是必修课。这才是学员们应尽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