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名言
生命对某些人来说是美丽的,这些人的一生都为某个目标而奋斗。
基督学院享有不称为College的特权,在牛津大学它通常被称为“TheHouse"。这是牛津大学最大的学院之一,1546年由红衣主教沃西创建。基督教堂学院与英国政治渊源很深,曾在内战时作为查理一世的临时首都,在近代200年内产生了16位英国首相和11位印度总督。
基督教堂学院是牛津最大的学院,也是最富裕的学院之一,是唯一一所拥有一座大教堂和自己的画廊的学院。人们视基督教堂学院为英国贵族的教育摇篮,是治国才能和丑角艺术的高等学府,从伊丽莎白时代的骑士和诗人菲利普·悉尼,到撒切尔执政时**四射的部长艾伦·克拉克。在成为首相之前,威廉·格拉斯通在这里学习过希腊语和数学,安东尼·伊登在这里学习过东方学。索尔兹伯里侯爵、德尔比伯爵、巴特兰、坎宁、皮尔……这所学院成为牛津大学最先收取门票的学院,这早就不足为奇了,那是向旅游者们收取的名人税。一则有关哲学家艾尔弗雷德·J·艾尔的逸事证明了这里的院士是什么级别的人物。1987年,在纽约的一次晚会上,艾尔发觉拳王迈克·泰森在骚扰模特纳奥米·坎贝尔,艾尔劝泰森别烦她。“他妈的,你知道我是谁吗?”泰森问道,“我是重量级世界冠军!”艾尔则回答说:“我是牛津大学前任逻辑学教授。”
学院漂亮的教堂建于1546年,是英格兰最小的教堂。建筑最大的特点在于内部的双拱顶,让大堂显得更加高大壮丽。14世纪安装的大型窗格,使建筑产生了哥特式的轻盈和空间感。名家设计的鲜艳华丽的彩色镶拼玻璃令教堂内的光线显得光彩迷离,特别是圣坛旁名为圣凯萨琳之窗(St. Catherine's Window)的彩色玻璃窗,把《爱丽丝漫游仙境》中爱丽丝的姐姐爱蒂丝描绘成圣人,吸引了大批书迷前来观赏。
在圣母礼拜堂中有圣弗拉伊兹怀特德墓,这座教堂的前身就是这位撒克逊公主在公元8世纪修建的一座修道院。旁边还有另外几座名人墓地,其中最著名的是哲学家伯克利主教,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站在牛津的中心,Carfix,目光很容易就被南边一座高耸的钟塔所吸引,那就是基督教堂学院的汤姆塔,它由英国17世纪著名的建筑师克里斯多弗·雷恩(christopher Wren)爵士设计,看到它那高耸穹顶的人不自觉地会联想起英国国教总堂——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没错,圣保罗大教堂也出自雷恩爵士之手。汤姆塔会在每天晚上9点零0分准时敲钟101下,那是为了纪念最初学院的101位学生,因为学院设立之初有101位学生。过去,学院的所有大门全部在最后一声钟响后关闭,回来晚的学生据说还要被处以罚款。这一规定到1963年才被废止。为什么会选择9点零5分而不是9点整?那是因为这里比格林尼治天文台靠西,有5分钟的时差。
汤姆中庭拥有美丽的喷泉,是牛津最大的四方形中庭之一。大厅内四壁均为历代名人肖像,如亨利八世、宾夕法尼亚州的创始人威廉·佩恩,以及在此做过数学讲师的刘易斯·卡洛尔。
基督教堂学院另一处吸引人的地方是它的教堂。虽然这也是绝大多数学院都有的建筑,但是这座教堂的地位不同,它是牛津市的主教教堂(Cathedral),同时也是全英国最小的主教教堂,学院的院长同时也是牛津的主教。基督教堂学院似乎总与传奇故事、玄幻魔法有缘。很早就风靡整个西方,后来被搬上好莱坞荧幕的《指环王》(The Lord ofthe Ring)就诞生在这里。
19世纪的一本儿童读物《爱丽丝漫游仙境》。这本书的作者刘易斯·卡洛尔就是该学院的学生,并在其母校研究教学长达47年之久。他童心未泯,喜欢与儿童交朋友,且擅长讲故事,与院长的女儿小爱丽丝成了忘年之交,用他天才的语言能力编织了这样充满想象力又充满数学逻辑的童话故事,向全世界的儿童奉献了《爱丽丝漫游仙境》和《透过透明的玻璃瓶》这两件最美好的礼物。中庭中的一棵大树,据说就是兔子先生带着爱丽丝跳进去的奇境入口。基督教堂学院饭堂,从门口数过来的第五扇,就是著名的“爱丽丝之窗”。彩色玻璃依次勾勒出作者卡洛尔、小女孩爱丽丝、坏脾气红心皇后和渡渡鸟,透过阳光隔着长长的餐桌与就餐的学生两两相望。
基督教堂学院的这些传奇故事大概使不少人相信这里是有魔力的,要不为何在英国内战时,连皇帝查理一世也要逃到这里躲避?虽然他最终还是没能幸免于难,但是这并不影响基督教堂学院成为全世界玄幻故事迷们心目中的圣地。
这听上去似乎像个悖论,这所让全世界投身于严谨科学的学者和青年学子们向往的知名学府,却同时也是痴迷于没有答案的传说故事的人们朝拜的地方。但牛津大学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矛盾和悖论的地方,它的“混沌”和“清晰”一样出名,几乎每一个牛津学子都可以和你高谈阔论一番牛津各个时期的校友们如何如何影响或改变了英国、欧洲乃至世界的历史进程,却没有人能说清楚自己学校的历史,以至于关于牛津大学究竟成立于哪一年一直以来仍争论不休,连最早的学院是哪一所都没有定论,
只好把默顿(Merton)、贝利奥尔(Balliol)和大学(university)这3所均成立于13世纪早期的学院并称为“牛津三老”。
基督教堂学院等级森严的食堂
喜爱《哈利·波特》这部电影的观众一定会对影片中霍格沃茨魔法学校那宏伟庄重、穹顶布满星星的大餐厅印象深刻。这个餐厅是影片的一个主要场景,小主人公们每天都在这里用餐,哈利·波特和好友的很多计划都是在餐厅用餐时形成的。而每年一次的新生入学欢迎晚宴、确定新生去哪个学院读书的“分院”仪式、圣诞节晚餐、国际魔法学校的学生舞会也都是在这个大餐厅中举行的。这个餐厅的原型就是世界著名学府英国牛津大学的基督教堂学院食堂,也叫“大礼堂”。
牛津大学基督教堂学院始建于1546年,是牛津大学最大也是最古老的学院之一,基督教堂学院食堂是这个学院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仍然作为学生食堂。
令人羡慕的是,牛津大学的学子们可以每天在这个被波特迷视为圣地的地方用餐,教授们也仍保留着与学生共同进餐的传统,这个餐厅的原型就是世界著名学府英国牛津大学的基督教堂学院食堂,也叫"大礼堂"。
和《哈利·波特》电影中一样,食堂的座位也是按照级别划分的。比如餐厅的座位有“高桌”和普通座位之分,只有教授、资深研究员或访问研究员等才能登上“高桌”,学生只能坐普通座位。
基督教堂学院食堂之所以有这样的传统,是因为学院的创始人是个主教,学院也曾一度叫主教学院,因此在很多地方保持了宗教上的等级划分。当然,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早日登上“高桌”。基督教堂学院走出了很多名人,英国哲学家洛克、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爱丽丝漫游仙境》的作者卡洛尔以及英国多位首相和众多议员都曾经在这个食堂用餐。当年的他们是否也和现在的学生一样,在谈笑风生中计划着自己如何可以早日成为那些著名校友中的一员?
说到这个大饭堂,还流传着一则非常有意思的故事。传说16世纪某个圣诞日,有一名基督教堂学院的学生背着书包在山路上行走,意外地与一头凶猛的野猪相遇,野猪一次次张开獠牙大嘴扑向学生,学生情急之下灵机一动,迅速从书包里取出一本刚才还读得头昏脑涨的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塞进野猪的嘴巴里。亚里士多德果然是嚼不碎、咽不下去的东西,野猪没吞噎几下便憋死了。学生叫同学们上山把那个野猪头割下并烤熟了,当夜就端到教师的圣诞餐桌上。教师们知道学生们嘲弄他们高深的学问活生生把一头野猪给憋死了的不言之意,却哈哈一笑,然后尽享那香喷喷的美味。从此,这道美味便成了圣诞晚餐的招牌菜。
因为这则故事,基督教堂学院有了一处“野猪窝”。离开大饭堂,经汤姆方院往右方向,可以见到对面有一个拱门,这是走向学院学生公寓BlueBoarst的通道。Blue Boarst的英文原意是“蓝色的野猪”。学生公寓的招牌上还画有一头很夸张地站立起来张牙舞爪的蓝色野猪。世界一流学院的学生公寓居然沦为“野猪窝”,如果不了解亚里士多德把野猪憋死的故事,还真的百思不得其解呢。
牛津小百科
研究与商务部(Research and Commercial Services)是牛津大学管理机构中的重要部门,因为它负责资助研究项目、与工业界联络以及其他相关活动,负责与一切校外研究基金相关的事务,监察从研究课题的申请阶段到控制研究阶段的相关条件的协商,及至代表校方对研究协议或奖励的授权等。研究与商务部的责任还包括对讨论会、知识产权和保密问题提供咨询,以及发行与科研有关的出版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