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名言
平凡的脚步也可以走完伟大的行程。
1914年以前,牛津大学培养的精英人才大多数都进入了统治阶层,成为政治精英,这与牛津大学的历史传统以及以古典学科为主的课程内容不无关系。虽然19世纪中期后牛津大学在内外压力下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增加了自然科学课程,设立了自然科学教授职位,但与欧洲大陆其他大学相比,这些改革几乎无足轻重。然而,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牛津大学经受了前所未有的外在压力,从内部进行彻底反省和改革,在自然科学和科研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因此,到1939年时,向文理学科并重大学转型的牛津大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知识精英。这些知识精英不仅为牛津大学带来了巨大的荣誉,而且推动了牛津大学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发展,开始具有世界一流的学科水平,并带来了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
牛津大学的课程设置有着别具特色的专业体系和多样化的课程体系。牛津大学的学生一入学就要选定专业,该校现设50种专业,有些专业是单学科的,如生物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有些则是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如考古学与人类学、生物化学、分子学与细胞学等。由于专业性质、学科范围、修业年限不同,各个专业的课程计划有很大的差异。以颇受欢迎的哲学、政治与经济专业为例,该专业学制3年,第一年哲学、政治、经济3个学科并重,主要学习导论课,使学生掌握每个学科的基本工具、方法,发展自己的兴趣,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在第二年和第三年,学生仍可以3个学科齐头并进,也可以集中学习其中两个学科甚至以一个学科为主,但无论怎样选择,都必须修完核心课程。比如经济学方面的核心课程是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门课程。在核心课程之外,导师会指导学生选修一些课程。但是,核心课程和选修课加起来必须达到8门。若是3个学科并进者则修习3个领域的5门核心课程和3门选修课。
学院为不同学科学生的交流提供场所。据浙江大学一位研究土木工程的访问学者介绍,比如在土木工程这个学科领域越研究越狭窄,研究的路子很难走的时候,学科交叉的发展,又给这一学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殊不知,土木工程结构的文章出现在世界有名的生命科学杂志里,甚至在DNA的文章中出现,因为都是研究“结构”问题,只是自然结构与人为结构的差异而已。据说这一“发现”是一个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坐在一起吃饭聊天时突然产生的灵感。自然科学尚且如此,社会科学就更不用说了。在牛津大学,申报文科类博士非常不易,尤其对欧盟以外国家的学生,因为与导师课题经费有关。比如有一中国女孩,北大本科德语专业毕业,自费到牛津读商业经济硕士专业,然后申请了工程系中类似于物流专业的博士学位研究生。由此可见,不仅是社会科学研究在吸引自然科学的人才,自然科学研究也在吸纳社会科学人才。
频繁多样的讲座和讨论课。每当新学期伊始,各个专业和学院都有一份打印好的讲座课和讨论课的时间安排表,并同时都公布在网上,对全校师生开放。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选择任何一门感兴趣的讲座和讨论课,中午吃饭时间有讲座和讨论课,尤其是下午4点到5点之间。在牛津街头,可以看见一群教师模样的人,一手拿着长柄伞,一手拿着公文包,行色匆匆地朝某一方向走去,大体可以判断,他们是去参加讲座和讨论课的。每当一个讲座完毕,不论是导师还是学生,不论是高年级还是低年级,都可以自由发言、平等讨论。此外,还有专门的讨论课,其海阔天空的议题和议论是很吸引人的。牛津出了许多有影响的政治家,与牛津崇尚雄辩的传统有关,而辩论的气氛可以出现在任何可以自由发言的场合。
牛津小百百科
牛津大学特设就业服务部向学生提供综合全面的就业服务,所有本科生和研究生于在校期间和离校4年内都可利用。就业服务部为牛津在校或刚毕业学生的职业选择提供多方面信息,特别是对现有机会的评价、鉴别,对所需能力和技能的调查研究;加深学生对自己价值观和兴趣的了解,认识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能力,系统规划并实现学生早期的职业计划,提供给他们可能的职业选择等。这是英国最早建立,同时也可能是资源最丰富的大学职业服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