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领袖摇篮系列丛书:牛津大学-真理是良师

第三课 对英国教育的影响

字体:16+-

牛津名言

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

英国是世界最早兴办高等教育的国家之一。就传统高教而言,英国直到目前在人文、自然、历史乃至哲学等方面都处于不可动摇的领先地位,各名牌大学更以其优良的学术风气而享有人才荟萃之名。与别国不同之处是,在英国没有一所国立大学,所有的大学虽然依靠国家拨款,却均为私立,各自均由自己的委员会管理。这些私立高等学校的委员会则是由巨商、政客、学者以及其他社会名流以私人身份参加而组成的。而一般来讲,牛津大学与之比较吻合。

长期以来,英国政府强调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贵族的等级观念。他们坚持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洛克在《教育漫话》(1693年)和纽曼在《大学的理想》(1873年)中提出的教育思想,主张把公学、文法中学及牛津、剑桥大学办成培养贵族子弟的学校。学校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为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使学生具有绅士风度及管理与控制团体的能力,以便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务活动家、政治家或在教会、司法、外交和军界任要职的人。至于他们有无专门知识及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或贸易活动,则是次要的。

英国政府十分重视贵族学校。18世纪最后25年,英国政府的47名大臣中至少有38人曾资助过伊顿公学和威斯特敏斯特公学。贵族学校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优于现代中学。据20世纪50年代统计,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在各类学校教师中的比例:公学或文法中学占80%,现代中学占17%,技术中学只占5%。贵族学校教师的工资平均水平高于普通学校,甚至相差一倍以上。贵族学校实行每班12~20人的小班上课,辅导细致,教学质量高,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可考入牛津、剑桥等名牌大学;现代中学则实行30~50人的大班上课,教学效果差。20世纪50年代,英国全国中学毕业生

中平均每年有1.7万人不会读第四年级的课本。

贵族学校的学费昂贵。据1958年统计,英国政府直接拨款的173所文法中学中,一至五年级学生每年人均学费为70英镑,六年级学生的学费大约110英镑,最高达300~400英镑,相当于一位医生年收入的四分之一,一位教师年收入的二分之一或一位非熟练工人全年的收入。牛津、剑桥大学的学费每年为500~550英镑,伦敦大学为425~475英镑,其他大学为380440英镑。胜于雄辩的事实迫使英国公学的辩护者诺斯承认:“教师、医生、牧师、律师、地方银行管理人员和许多其他从事知识分子职业的人,都已经开始感到他们没有能力送自己的子弟进这些学校。”资产阶级上层和社会上层人物都坚持把自己的子弟送进贵族学校,不愿意让他们的子弟与劳动人民子弟混在一个学校里。

从历史上看,英国政府的宗教政策对教育事业的影响极大。16世纪英国国王亨利八世进行宗教改革,通过议会立法确定英格兰圣公会为英国国教,英王为教会最高首脑而不受制于教皇。英国首相大多是圣公会信徒。据英国学者汤姆森统计,从沃尔波尔至撒切尔夫人的49名首相中,其宗教信仰为圣公会者37人,长老派和新教徒10人,“唯一神”教派2人。这就决定了英国国教在教育系统中的统治地位。尽管英国1870年教育法规定实行普通学校与宗教分离、公私学校与教会学校并存的原则,但是英国国教对公学、文法中学和大学的控制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叶。除了神学院和教会学校外,宗教对普通学校的影响仍然很大,宗教课仍是普通学校的必读课。在20世纪60年代,英国宾格莱技术中学的教学大纲规定,必修的宗教课占教学总学时的5%。

长期以来,英国的政界和上流社会一致认为牧师是文法学校和大学校长的最佳人选。1841年政府任命的第一批视导员就有约翰·阿伦牧师,伦敦大学英王学院牧师休·特鲁门希厄为终身视导员,作为牛津、剑桥大学校长助理的学监职务长期由单身牧师担任。甚至有许多学校坚持大学学位只授予圣公会教徒的教条,用《圣经》教育青少年,用宗教教条来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服务。

牛津大学的中国研究会会长、圣安东尼学院院长马瑞克古丁认为:对大学来说,悠长的历史弥足珍贵。正面的效应是大家都知道牛津大学成立多年来培育出了许多杰出人才。不单是英国人,还有来自其他国家的人曾经在牛津受教育,这些都提高了大学的形象,使它成为非常著名的地方。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人们都认识牛津大学,他们可能不会是很深入地了解它的运作、它的结构等,但他们知道这是一所优秀的学府,就像哈佛大学一样,那是一所十分优秀的大学。而负面的影响则是牛津大学过去800多年的传统习俗,有时候看来是有点古老,甚至可以称它为“保守”。

曾任英国财政研究所所长的凯教授称,历史悠久的牛津已显得无力同现代世界抗衡。他呼吁牛津进行改革,因为牛津大学在英国大学排行榜

上时常调离第一名的位置。在国际竞争方面,作为一名前牛津大学的指导教师,他也担心牛津大学和美国著名大学的差距将“越拉越大”。

就是说,作为一所古老的高校,与此相适应,牛津大学也有保守、独尊、墨守成规的问题。1963年,英国《金融时报》社长、伦敦经济学院院长罗宾斯提出了一份对英国高教制度影响巨大的《罗宾斯报告》。

《罗宾斯报告》是对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英国高等教育发展所做的预测和规划。报告系统阐述了关于高等教育的目标和原则、1962年英国高等教育现状、英国高等教育和其他国家相比较的情况、对今后高等教育发展的预测与设想、经费问题、管理机制和各部门的职责等一系列英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重大的问题。此后近50年间,英国高等教育从办学方针、制度设计、发展策略,到经费投入机制、管理运行机制以及大学的设置、规模、监控、评价等各个方面均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可以认为,《罗宾斯报告》是英国高等教育从传统模式走向现代模式、从精英型走向大众型的转轨宣言书。

从高等教育制度趋于民主化,由贵族教育向平民教育转型来看,《罗宾斯报告》开宗明义地提出:高等教育的目标是改变培养传教士、法官、律师和医生的传统,为人们提供在社会生活竞争中需要的技术和才能服务;国家办学的方针首先是使那些有能力、有条件、有愿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获得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牛津大学历来推行精英式教育,也培养了一代代帝王将相和著名学者。可以说,作为世界著名学府之一,牛津大学有着非常突出的精英和贵族形象。

甚至进入新世纪前后,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还拒绝了一位名叫劳拉·斯彭斯的高中生的入学申请。斯彭斯在一所公立学校就读,很有天分,各方面表现都很突出。这样的一名优等生竟然未被牛津大学录取,招致布莱尔政府内阁成员的猛烈抨击。他们对牛津大学在录取体制上实行“以出身论英雄”的阶级论口诛笔伐,教育大臣戈登·布朗甚至警告说,如果牛津仍奉行唯学生成分论的陈年老调,英国势必会在经济上落后于世界。

不过,牛津大学也发生了由贵族教育向平民教育方面循序渐进的变化。牛津大学校长科林·卢卡斯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演讲中说:大学从来就没有与社会及其所处的环境分离过。大学总是服务于社会,或寻求服务于社会的机会。社会塑造了大学,大学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今天,英国的高等教育开始走向平民阶层,教育制度也告别传统深厚的贵族模式,其中,不同性别、阶层、种族的学生以及成人学生、非全日制学生、残疾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就是最好的证明。

从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张、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来看,刚刚连任英国首相时,布莱尔就表示,将继续把发展教育作为这一任期内的工作重点之一,并提出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10年内让英国50%的18~30岁的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不过要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首先资金保障就是一个问题。跟美国许多高等院校不同的是,政府拨款是英国高校的主要资金来源,特别是一些老牌名校,由于看重“名誉”,面对私人捐款往往表现得相当“清高”。在英国,高等教育体制的特点是,在国家控制与高校自主之间有一个强有力的中间层级——由大学拨款委员会、学位授予委员会、考试委员会等机构组成。这个层级具有双重性质和功能,一方面它体现着国家的高等教育职能,另一方面它又是大学自治权力的维护者,它协调着国家干预与大学自治之间的关系,协调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关系。

在英国大学的内部建制中,既保持有历史遗留的痕迹,又参照有现代高科学教育发展的典型范例,呈现出多元化的建制格局。据对英国45所综合性大学的分析来看,近90%的大学均设有学院,即便没有设学院的大学,也有类似学院的组织。如基尔大学就是将学校所辖的26个系按学科类型分为人文科学部、社会科学部及自然科学部。

在已有学院建制的大学中,按照学院的性质与功能可粗略地分为四种类型,即以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为代表的“牛桥”模式,以爱丁堡大学为代表的爱丁堡模式,以伦敦大学为代表的伦敦模式,以及以东安吉利亚大学为代表的东安吉利亚模式。

在“牛桥”模式中,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是世界上具有最高声望的两所综合性大学,两校对英国教育、整个英国社会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他们为英国学术界及上层社会造就了大批人才。两校在教学方法上实行传统的导师制,同时辅以各类讲座、图书馆阅读、实验室作业等方式。每个导师指导6~12名学生,每周指导一次。大学生在本科三年的学习中只参加两次考试:首次在第一学年结束

时,第二次在第三学年结束时。考试极为严格,只有两次考试均及格者方可获得学士学位。“牛桥”学院制模式,不论其教师、行政人员或学生,原则上都有双重身份,一个属于“大家”的大学,一个属于“自己”的学院,学院就是师生的家。当然,作为传统的贵族学府,牛津、剑桥历经变革,学院的高门围墙也开始向社会敞开。

从高等教育系统日趋开放,形成鲜明的国际化特征来看,英国作为世界上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加上拥有英语这一世界通用语言的独特优势,所以一直是世界上4个主要接受外国留学生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国家。“罗宾斯原则”不仅促使英国高等教育系统向本国青年敞开大门,而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来自欧洲大陆、非洲和亚洲的青年学生。英国政府为提高竞争实力而重视延揽海外人才的政策,英国大学靠浓厚历史传统建立起来的标准以及良好的质量声誉,对海外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为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基础。

牛津大学与世界各地的大学保持着高水平的交流,其中包括来自世界各地100多个国家的3000多名海外学生。这里大部分研究者,都与其海外同行保持有非正式的联系。牛津拥有专门研究欧洲、日本、中国等的研究中心。牛津大学一方面吸引各国、各地的学者和学生,另一方面又与所在地区的发展互相融合,成为与当地居民、企业混合的城镇。牛津大学众多校友和朋友的慷慨相助,也赋予大学以信心,使其对未来作出科学的规划。

同时,为招收更多的留学生,牛津大学设立了国际事务办公室,协助校方招收外国留学生。学校为扩大宣传效果,或委托英国文化委员会到海外开展留学生教育咨询服务,或直接派人到国外特别是亚洲国家举办教育展览,这些举措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牛津大学校长科林·卢卡斯曾表示,牛津一流大学的理念体现在三个领域:一是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学术研究设施、基础建设和教学基础设施非常发达;二是雄厚的师资力量;三是好的人文环境,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和教授将才华和能力注入牛津大学。牛津大学开始改封闭习惯而逐步向社会开放。近年来,牛津大学发展办公室推出了《牛津大学发展计划》,这是一项面向国际社会吸收捐款的计划,吸收来的资金将用于教学、科研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这也是牛津大学开放姿态的一种表现。是的,牛津大学毕竟是近现代世界学术发源的圣城,对那些雄心万丈的学子来说,牛津大学的魅力永远都是其他大学难以媲美的。

牛津小百科

牛津大学早在1214年之前,就举行过非正式的讲座,是一种经院哲学家们的教学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主要是依赖当地的修道院学校。奥古斯丁教、本笃会、多米尼加教、方济各会、西妥教团、加尔默罗会,中世纪的所有重要教会在牛津大学都有修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