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世界行:流动的金币——欧盟财富世界之旅

第一节 “e世代”的登场

字体:16+-

前文中我曾阐述过,随着欧盟的诞生,生活在欧洲的人们的地域归属意识正在急速地发生着变化。这一点可以清楚地表现出在“e世代”的抬头上吧。这是一个从市场营销界诞生出来的词语,却象征性地表现出了欧洲人自我认知的变化。

在市场交易活动中,目标顾客是如何掌握自己的主体性的,这一点显得越发重要起来。

这边所说的主体性是指,当我们被问及"你是什么人"的时候,在你的脑子里最先出现的是"我是日本人"呢、"我是某某公司的人"呢、还是“我是东京人"呢的这样一种意识。

在欧洲,“我是法国人”、"我是德国人"这种民族与国家融为一体的意识曾经占据了主导地位。有人不满这一点,因此,即便在同一个国家里,对多数派抱有异民族意识的人们在各个地区不断挑起独立纠纷。

但是,现在在欧盟各国,具有"欧洲民族"意识的人正在不断增加。有些人不再回答"We German"或者"We French",而开始回答"We European"。

意识的改变尤其在十几岁后半段到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身上表现得非常明显,因此在市场营销领域,这一年龄段被认知为一个世代。在音乐的世界里,也有他们被称为"MTV世代"的说法。MTV是播放流行音乐的电视台。20世纪70—80年代期间,最为活跃的流行音乐组合是瑞典的"ABBA",它掀起了一股新的流行音乐的热潮,同时它也催生了"MTV世代"。这个组合来自北欧,成员的英语非常好,他们用近似美式的方法演绎欧洲音乐、灌制欧洲唱片。从瑞典出道的ABBA在美国和日本地区虽然也有相当的人气,但在欧洲其人气更是具有爆炸性的。

同一时期,在德国慕尼黑,意大利制作人吉奥吉·莫罗德创作出来的独特的迪斯科音乐被称为"慕尼黑之声",依然受到了压倒性的支持。这种迪斯科音乐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段与“EUROBEAT”相衔接。这些音乐形式每个都用英语来演唱,但是创作者却来自欧洲各国。

源自欧洲的英语流行音乐,可以说是一个由欧洲年轻人发起的对美国文化的反命题。听着这种音乐成长起来的人们很自然地就有了"We Euro-pean"的意识。

首先,他们会相对美国文化圈有一种欧洲文化圈居民的意识。接下来他们便会感觉,在这个文化圈里一一说明自己是哪个国家的人是件非常麻烦的事。

这样一来,企业就必须改变市场营销的手法。

在这之前,市场营销都是面向德国、面向法国这种区分国别的方式进行的。

但是,针对这些以英语为通用语言的年青一代——e世代出现了"european marketing"这种想法,运用身为一名欧洲人这样一种意识来吸引买主,其商品的认知度就提高了。当然,如果在MTV里植入广告的话,宣传效果会非常好。

“MTV世代”的另外一个特征是使用英语没有障碍。因为只要用英语就好了,所以广告的效率非常高。在欧洲,除了MTV之外,还出现了几家在整个欧洲无国境播放的电视台,被称为“european Televi-sion"。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进军欧洲地区后,推出像“CNN Spain”、"CNN Ital-ian"以及"CNN Turkish"等按国别和不同语言制作的节目,但是E世代的年轻人看的却是CNN英语版的节目。

看了英国的BBC、CNN的美国版本以及源自伦敦的音乐节目MTV等,才能赶上话题更新的节奏。

在印刷媒体中要数《金融时报》(FT)了。因为纸张的颜色是橙红色,所以也被叫作粉红报纸,不过公司的经营者和管理人员都读这个报纸。现在无论去哪个国家都能看到它。即使在乘飞机的时候,如果被空姐问到"您要什么报纸",回答《金融时报》的人是最多的。

现在,读本地报纸的人已经是少数派了。即使去德国等国家,说到报纸的话,大家也都在读《金融时报》。而《金融时报》也对欧洲的情况,按国别非常细致地刊登了各种各样的报道。

除此以外的广告来源是in-flight·magazine,就是所谓的飞机机舱内的杂志,据说这种方式广告效果非常不错。因为e世代经常会乘坐飞机跨越国境到别的地方去。

当然了,网络广告也是很重要的。

据说,在欧盟接近4亿的人口中,像这样的e世代新兴人类有4000万人之多。这个群体每年都在快速扩大,早晚会超过1亿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