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人脉

结交一些圈外人

字体:16+-

“求同存异,共同发展”不仅仅是处理好国与国之间政治关系的良方,也是处理好个人人际关系的妙药。在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的现代社会,恪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陈旧观念的人会使自己陷入某种程度的孤立。

新光企业集团创办人吴火狮自幼能吃苦耐劳,白手起家,历经50年的勤勉自励,终至创业有成。综观他的一生,他的成功哲学除了“不断突破”之外,就是“广结善缘”四个字。

俗话云: “小才不知有缘,不懂用缘;中才知道有缘,但不善用缘;只有大才,知缘而且善用缘。”吴火狮就是一位知缘而且善于用缘的大才。

他常说: “人脚会带来肥水。”这句话最足以说明他的“惜缘”。他在商场纵横数十年,平常待人谦虚周到,极少树敌。他虽已是亿万富翁,但毫无娇贵之气,与三教九流都能打交道,并且相处融洽,所以他结交广泛,人缘非常好。由于人缘好,遇有机会,别人自然会鼎力相助,这是他成功之道。

时下最流行的一种自我介绍或自我吹嘘法是“圈子”法。前一段时间参加了一次校友聚会。在大家彼此自我介绍时,听得最多的两个字就是:“圈儿”。有的人说自己是在广告圈儿里混,有的说是在设计圈儿,有的在营销圈儿……如此种种,只要在某个职业后面加上两个字“圈儿”,就像自己已有了归属的栖息地,似乎有了些许成就感。而且如果你细心就会发现,有幸在“同圈”里的人之间,也要较圈外的校友之间亲热了许多,更有甚者根本不与圈外的人相接触,像是接触了之后,自己就不再是高雅的“圈内人士”了似的!

“圈圈主义最坑人!”这是一个在广告界和策划界拼杀多年的某公司策划经理的感叹。他解释说:“圈子”就像孙子悟空头顶上的紧箍咒,不但把人的思维给束缚住了,也把一个人的想像空间给人为地缩小了。很多人在做事的时候会因此而瞻前顾后。他会感到这样做有难处,那样做又不符合圈里的规矩,怎么办?而且, “圈子”还有一个最大的弊病,就是同一圈里的人经常互相吹捧,以至于有时都不知道自己是吃了几碗干饭的!

其实,在我看来, “圈子”里的人还有一个最大的弊病。就是限制了自己的视野,有了一点成绩便自以为是、故步自封。

在社会化大生产日渐成熟的今天, “圈圈主义”的弱点越来越显现出来。据说,波音747飞机的机身有几十万个零部件,而它们又是分别来自于世界各地上千个厂家,他们有的是制造汽车的,有的是制造橡胶的。甚至有的是制造啤酒瓶盖的。如果按照“圈圈儿”划分,他们肯定很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但是一架波音747飞机的生产却使它们不得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迄今为止,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话在中国至少流传了几千年之久。它为千千万万的人提供了交朋择友的理论依据。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今天这个观念显然已经有些过时。现代社会讲求的是实效与利益,而要达到这两个目的,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在很大程度上就要借助一些“圈圈儿”之外的力量了。

李嘉诚先生是香港十大富豪之首,美国《财富》杂志给他评估的身价是130亿美元,在2005年颁布的福布斯世界富豪排名榜中,名列第25位。李嘉诚先生的成功,除了靠勤劳和眼光锐利之外,与他以诚待人、以信待人,在稳健中求发展分不开。他14岁就到一家塑胶表带厂工作,并很快成为该厂的营业员。20岁时,工厂提升他为经理。但两年后,他用7000元的积蓄开设了自己的塑胶工厂,取名为长江塑胶厂。后来,他在为他的公司命名时,也叫长江。李嘉诚先生曾对“长江”这一名字的寓意做过这样的说明,他说: “如果你不要支流,你就不能汇流成河。”他希望这名字使他时常记着,经商需要许多朋友和同伴才会成功。因此,他在生意场上,非常注意与同行们和平共处,也会让一些利益给竞争对手。1985年,他决定以配售方式在伦敦出售“港灯”10%的股份,当时“港灯”快要公布年终报表,而且这一年“港灯”的业绩出色。于是,李嘉诚派驻欧洲的代表马世民建议他延后出售,这样可以卖一个更好的价钱。李嘉诚先生没有同意。他对马世民说: “我们现在出售会给买家带来一些好处,将来再有配售时就会较为顺利。”

人们通常认为,商场如战场,竞争就是拼杀,互相吞并。然而李嘉诚先生经常牢记“长江”的含义,秉和平共处、百川汇流的豁达,谋求求同存异、共同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