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司搞不定的事,你出头帮忙搞定,肯定有较大的难度。而这种难度,正是考验你的能力和智慧的时机。
东魏渤海王高欢,身边养了一大群侍妾,每日应接不暇,一些侍妾不免受到冷落。其中有一个叫郑颜的,年少貌美,性欲正旺,终于耐不住寂寞,与高欢的嫡长子高澄搞上了。一个婢女告发了这件事,并有两个婢女为之作证。儿子给父亲戴“绿帽”,是**行为,更是莫大的家丑。高欢怒不可遏,叫家奴将高澄打了一百大杖,然后禁闭起来,还宣布再不见妻子娄妃(高澄之母)。同时,高欢还想立自己的宠妃尔朱氏的儿子高浟为太子,废掉高澄。高澄见情势紧急,连忙求救于司马子如。
司马子如早就想攀牢高澄这棵大树,见机会来了,哪会放过?不过,他还是没有贸然行事,而是静下心来,考虑帮助高澄的办法。他认为办好这件事的难度很大,难就难在高欢认为这是家丑,绝口不与任何人讨论,因而司马子如必须首先设法使对方能够心平气和地与自己讨论这件难以启齿的问题。
司马子如见到高欢以后,佯装根本不知有这回事,请求见娄妃。高欢便把高澄和娄妃的事说给他听。子如首先淡化这件事,说道:“我儿子也与卑职的侍妾私通,这种事只可掩盖,不可张扬。”
司马子如不从高澄问起,避免了一开始就与高欢感情上对立。介绍自己家也有丑事,利用了心理学上的相容原理。
对话的双方要在某一问题上取得一致的意见,常常要求双方的言谈举止、思想观点、个性品质等相互被对方在心理上所接受,或者是有共同的经历、一致的利害关系、相同的兴趣等等,可以使双方感觉到对话的另一方与自己有某些类同的地方,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消除对方的排斥与不满,解除敌视或戒备,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启动对方与你交谈的愿望。彼此有了同一立场,找到了共同的心理体验,就会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的情感支配、引导着行动。积极的情感,比如喜欢、愉悦、兴奋,很容易激发彼此的理解、相通、相容,产生合作的效果。相反的,消极的情感,只会使人产生厌倦、厌恶,难以和谐与支持。司马子如知道高欢的儿子和高欢的侍妾私通,便说自己的儿子也与自己的侍妾私通,不管这是否是事实,都必然会引起高欢心理上的接近,愿意听取司马子如关于如何处理这一棘手问题的意见,这样双方便有了谈话的良好心理环境。
司马子如接着以娄妃与高欢昔日真挚的夫妻感情打动高欢,说道:“娄妃是大王的结发妻,大王当年贫贱时,她常常以父母家的财产资助大王。大王在怀朔被罚以杖刑,背上被打得没有一块好皮,娄妃昼夜护理服侍。后来为了逃避葛荣,一同逃往并州,穷困潦倒,娄妃亲手点燃马粪做饭,亲手缝制胡靴,昔日的恩义,怎可全能忘记!”
司马子如还进一步表明娄妃抚养子女的功劳:“你们夫妇相处,家庭和谐,长女配嫁孝武帝,次女嫁于孝静帝,儿子为世子,继承家业。”
接着他又点明娄妃在朝廷的地位:“娄妃弟弟娄昭为领军将军,又怎可轻易摇动!”
最后论证牺牲一个侍妾同牺牲世子之间的轻重:“一个女子如同草芥,何况做证婢女的话不必相信呢!”
高欢被司马子如的话所打动,但又不好直接转弯,便叫子如重新审问。
司马子如见到高澄,责备说:“男子汉怎么能因为畏惧威势而诬蔑自己!”这等于暗示高澄反口供。
接着他又教两个作证的婢女反供,胁迫那个告发的婢女自杀。这时,司马子如报告高欢说:“果然是虚言。”
高欢非常高兴,召见娄妃及高澄,夫妻、父子又和好如初。
司马子如因此不仅牢牢地攀紧了“新贵”高澄这棵树,同时也取得了“显贵”高欢的欢心。当然,他的做法极不道德,但他勇于且善于为“上司”解决难题的精神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