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上,一个人如果光拉车不看路,只会自顾自地干活,而不注意观察周围的形式,用不了多久就会翻车。所有能成事的下属都精于揣度上司的意图。
唐朝时,唐高宗以王皇后无子而武昭仪(则天)有子,欲行废立。问计于群臣,褚遂良力谏:"王皇后为世家之女,是先帝为陛下所娶,先帝临崩,执陛下手谓臣:‘朕佳儿佳妇,今以会卿。’此陛下所闻,言犹在耳,皇后未闻有过,岂可轻废!陛下必欲易皇后,伏请妙择天下令族,何必武氏?武氏经事先帝,众所俱知,天下耳目,安可蔽也。”韩瑗、来济亦上表力陈,高宗不听。不久又问司空李豨,李是个乖巧之人,他心想此时越位擅言,恐有杀身之祸,废立成功与否,与性命攸关:同意废,如废不成功,岂不得罪王皇后;不同意废,如武氏当成皇后,自己岂不自投罗网?权衡再三,李豨来个思不出位之策,说:“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高宗便决定废皇后王氏和淑妃肖己,诏立武则天为皇后。武氏册立后,便用许敬宗打击不同意拥立自己的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于志宁等皆遭贬谪诛杀,李豨因应付得体,没受牵连,反而被任命为审理长孙无忌等人的职事,不仅逃过了一场灾祸,还继续得到重用。
揣度领导谋略,多有投机取巧、八面玲珑、事事看上司眼色行事、不问是非曲直之嫌;但不这样做,又多会为自己招致犯上之祸,历史上有许多例子为我们提供了前车之鉴。
汉初陈平就非常善于揣测上意,并因此受到重用。
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派樊哙以相国名义带兵去平定谋反的燕王卢绾。发兵之后,有人揭发樊哙在刘邦生病时,与吕后勾结,等刘邦一死,就要把戚夫人一家杀绝。刘邦很生气,就派陈平骑马去传达命令,让周勃代樊哙指挥军队,并立即在军中把樊哙斩首。
陈平、周勃奉命出发。在路上,陈平私对周勃说:“樊哙是主上的故交,且是至戚。平楚之功,他也最大,不知主上听了何人谗言,忽有此举,一旦主人气消,或许后悔。兼有吕后从旁搬弄,难免归罪你我二人。以我之见,你我不如拿住樊哙,绑赴朝廷,或杀或免,听凭皇上自己处置。”周勃道“我是一介武夫,君是智谋之士,连张良也服你。你说怎么办就怎么办吧。”
陈周二人来至樊哙军中,命人筑起一台,宣樊哙接旨。樊哙并无多虑,独自赶来接诏。不料,台后突然转出大将周勃,喝令将樊哙拿下,钉入囚车,樊哙正要喧闹,陈平忙走至樊哙身边耳语几句,樊哙方始无言,任陈平押返京师。
行至中途,汉帝刘邦便已病故。陈平暗自庆幸先前未斩樊哙,否则不好向吕后交代。原来,当时的西汉中央政权内部权争激烈,以皇后吕雉为代表的外戚吕氏,力图取代开国老臣,控制军政大权。汉高祖刘邦年老多病,将不久于世。在此情况下,有心人首先要考虑如何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存在下来,然后才能谈到其他方面。陈平之所以不杀吕后的妹夫樊哙,便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陈平押解囚车,一路直奔长安。还在途中,就遇使者传诏,命他与灌婴一同屯戍荥阳。陈平想到樊哙的事尚未来得及辩白,再远离朝廷,自然凶多吉少。于是,他心生一计,让囚车照常行进,自己则先策马星夜飞驰长安。
那时汉帝棺木尚未安葬,陈平一至宫中,伏在灵前且哭且拜,几乎晕了过去。果然不出陈平所料,吕后一见陈平来到,急从帏中走出,怒询樊哙下落。陈平暗自得意,表面上却边拭泪边答道:“臣知樊侯本有大功,不敢加刑,仅将樊侯押解来都,听侯主上亲裁。不料臣已来迟一步,主上驾崩,臣不能临终一见主上,真可悲也。”吕后一听陈平未斩樊哙,心中一喜,即将怒容收起,又见陈平涕泪交流,忠君情义溢于言表,顿生哀怜之心,便说道:“君沿途辛苦,回家休息吧!"陈平复道“现值宫中大丧,臣愿留充宿卫。”吕太后道:“君须担任大政,守卫之事,令众武士足矣。”陈平听了,又顿首固请道:“新立储君,国事未定,臣受先帝厚恩,理应不离储君左右,事无巨细,臣须目睹储君饮食兴居等事,方始放心。”
吕后听他口口声声念嗣君,既感他未斩樊哙之恩,又喜他忠于儿子之意,于是不绝于口地温谕嘉奖道:“忠诚如君,举世罕有,现在嗣主年少,处处需人指导,先帝临终,曾言君才可用,敢烦君为郎中令,傅相嗣主,使我释忧。”陈平一再叩道谢恩,于是没有回家,而去随伴惠帝去了。
陈平因位处统治集团的中心,当然消息灵通,便着意防范政敌构陷。因此,吕耍虽屡进谗言,都未能加害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