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创新与失误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鸿沟,它们之间只有一纸之隔。越过真理的小半步路,就可能成为谬误。创新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思维的陷阱,使创新者人仰马翻,功败垂成。
创新过程中落入思维的陷阱,创新者走进思维的失误,这都是正常的现象。
创新是另辟蹊径,是从没有路的丛林中开辟出新的路,是远离旧大陆发现新大陆的航行,是人类认识活动的一次勇敢的探险。创新者没有经验,人类在这条路上还来不及积累有关的知识,因此,对创新者思维的失误,是应该谅解的。
在人生、事业的征途中,在人的各种各样的思维中,有谁敢宣称,他的思维从来没有过失误,除了万能的上帝,没有一个人能做到,而上帝恰恰又并不存在。没有人能说自己从没有犯过思维的错误,除非他压根就不会思考。
创新者在创新过程中的失败,是创新中的失败,这是悲壮的失败,是成功前的失败。
思维的失误是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又要努力减少失误。失误就会导致错误,它必将带来损失,必将把创新者引向迷路,会使人们与真理女神失之交臂。
多少创新者眼看就要与真理女神迎面相逢的时候,由于这样或那样的一个微小的失误,而造成永久的遗憾。
在创新的路上,我们应该尽量减少失误。就像在攀登的路上尽量少走一些弯路、险路、绝路一样。从失误者身上吸取教训,是减少自己失误的重要方法。
创新者探索过程中思维的失误,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不可估量的损失;对别人来说,则可能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对于后来者来说,它们是前车之鉴。
探索者失误的地方,仿佛是创新道路上的雷区,是布满陷阱的地方。前人的失误等于为后人留下了一个醒目的路标:此处要小心!后继者就可以小心在意,提高警惕,避免重蹈覆辙。它们也有启迪思想的价值,它们告诉我们,什么方法是不可行的,什么方法才可能是可行的。
创新的人们,要努力从别人的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别人的失足的地方往往蕴含着宝贵的经验,吸收它,使它成为你的财富,就能避免失误,早一点通向成功之路。
◆小居里痛失中子
中子是原子核的重要成分。中子的发现不仅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在核物理的应用中有着重要的价值。无论是原子反应堆还是原子弹的发明,都离不开中子的发现。
中子在放射性和核物理的研究中,好几次露出了自己的身影。它来去飘忽,形踪不定,偶尔露出了一角衣裙,但是,居然好几次都被它轻轻地脱身。就连居里夫人的女儿伊雷娜·居里和女婿约里奥·居里与她迎面相遇,也没有识破它。
小居里夫妇都是物理学家,他们继承了居里夫妇的事业,继续从事放射性和原子核物理的研究。他们开始从事的研究,是用钋元素发射的强烈射线来轰击石蜡,想看看得到了什么,结果他们发现,石蜡里打出了质子。
1928年,物理学家玻特和他的学生贝克在研究放射性元素的蜕变时,用α粒子轰击铍靶,结果发现了一种新的射线。经研究,他们发现这是一种穿透性很强、能量很强的射线。这是什么,他们没有细细追究,认为这是一种伽马射线。
直到1932年1月18日,小居里夫妇得出观察结果:他们用钋的一种射线当粒子炮弹,用它来轰击石蜡,居然把原子核里面的质子轰击了出来。
用来轰击的“炮弹”是中性粒子。当时,人们认识的中性射线只有伽马射线,它是一种光子流。小居里夫妇毫不怀疑,认为作射线源的钋元素发出的“炮弹”就是伽马射线。
但他们还是发现有点不对劲。伽马射线是光子流,质量微乎其微,而质子的质量对光子来说,就好比大象与蚂蚁。用伽马射线去轰击出质子来,就相当于用一个高速的乒乓球推动一只铅球那么困难,那么不可思议。
怎样用理论解释这一现象呢?方法只有两种:一种办法是验证炮弹是否真是光子流的;另一种办法是提供附加条件,说明在特殊条件下小质量的光子流能打出大质量的质子来。
小居里夫妇没有怀疑“炮弹”是不是真的伽马射线,就做了理论的假设,即这种伽马射线的能量特别大,能够打出质子来。
英国卡文迪什实验室得到这个消息后,卢斯福不认同小居里夫妇的假设,他认为,伽马射线无论如何是绝对打不出质子来的。他的学生查德威克想起了卢瑟福在一次讲座中提出的一个假设:一个电子打进原子核里,与带正电的质子相结合,会成为一个中性粒子。他马上想到,这种轰击出质子的未知粒子可能就是卢瑟福预言的中性质子。经过一系列的实验,他测定了这种中性射线的性质,发现它果然是一种质量相当于质子,而呈电性的粒子,于是给它取了个名字——中子。
不久,查德威克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关于中子的论文,小居里夫妇看了论文,两人如梦初醒,悔恨自己居然一点也没有抓住那么明显的破绽。约里奥·居里一个劲地用手拍着自己的脑袋,连连说:“我多么傻,我多么傻。”实际上,他们已经发现了中子,他们发现了由它轰击出来的质子。
查德威克由于发现了中子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小居里夫妇没能分享这个荣耀。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只看到实验中轰击出了质子,并不认识中子,更没有意识到自己发现了中子。另一方面,卢瑟福相信,他们是如此聪明,核物理领域又是遍地黄金,相信他们会在这个前沿领域的其他课题上做出新的发现,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有的是。
果然,不久他们俩发现了人工放射线。由于这项成就,他们在其后也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至此,居里家族一家人中,小居里的父亲、母亲、丈夫、自己,共有四个人五次获得了诺贝尔奖。其中居里夫人曾两次获奖。如果小居里夫妇抓住中子的破绽,不浪费那次发现的机会,它们完全有可能做出一项诺贝尔奖级的发现。
小居里夫妇与中子擦身而过。中子已经到了他们眼睛底下,但是,两个人一个也没有想到发现了新粒子。一个极其重大的发现,被白白地错过了。科学家的一生中,没有太多做出重大发现的机会啊!这真是一件让人感到扼腕叹息的事情。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好像是一时的疏忽和大意。其实不然,他们俩是实验物理学家,理论上思考不多,没有思考过存在中性的、质量与质子相同的新粒子的可能,缺乏一个有准备的头脑。因此,当中子偶然显身时,小居里夫妇也就不可能识别它,相逢不相识。
人们观察到什么,并不完全决定它是什么,而决定于人们想到了什么,希望看到什么。思想先行,理论超前,才容易有所发现。小居里夫妇的思维没有领先,这才是他们与中子失之交臂的主要原因。
查德威克则不同,他听过老师关于中子可能存在的预言,有一个有准备的头脑。有准备的头脑一旦发现了新现象,就会迅速地抓住,而没有准备的头脑却常常让新的发现在自己的眼前匆匆地溜走。
◆太过自信的牛顿
牛顿,科学史上的巨人,被认为是一切天才中的天才。有的科学史家甚至认为,一切人类历史上的天才加在一起,也没有牛顿伟大。但是,牛顿固然伟大,但他也同样不可避免地会走进思维的误区。他的一个思维错误,便是对科学结论的随意的泛化。
1666年,23岁的牛顿让一束光通过三棱镜,发现光束被分解成七种单色光,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
色散现象的发现,同时揭示了望远镜中常常遇到的色差的原因。天文学家在用望远镜观察天体的时候,发现在像的边缘,常常会变得模糊起来,这种现象叫做色差。天文学家想消除它,但是不知道造成的原因,更找不到消除的办法。而牛顿的实验表明了,这是由于不同的光线有不同的折射率,光线通过透镜时产生了色散,才造成了像的模糊。
牛顿找到了色差造成的原因,就开始寻找消除的办法。他想,既然光的色差是由于白光中的各种单色光的不同折射造成的,那么,就可以用具有不同折射率的透镜的组合来消除色差。这个想法是很正确的。
为了用实验证明自己的设想,他让光通过一个盛水的玻璃棱镜,观察折射率的变化。但是,他发现,折射率却没有变化。牛顿不放心,又多次重复进行了这个实验,结果都是如此。牛顿由此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水是透明的,玻璃是透明的,所有的透明物质都以相同的折射率折射不同颜色的光线,因此,望远镜的色差是无法用不同折射率的透镜的组合来加以消除的。
后来,有个名叫罗斯卡的科学家重复了牛顿的实验。他让光也通过一个复合的玻璃棱镜,发现各种单色光的折射角发生了变化。他反复进行了实验,确信自己没有错,就写信给牛顿,告诉他自己的实验结果。牛顿很自信,他坚信自己反复做的实验不会有错,而是罗斯卡搞错了,他自始至终从来就没有怀疑自己的思维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大甲虫在大球上爬,它不知道自己走过的路是弯弯曲曲的。科学家也常常犯类似的错误。牛顿这一次也犯了一个类似的错误。虽然,他对光的色散现象的发现是对光学的一大贡献,他对望远镜色差现象的解释也完全符合科学原理,他提出的消除色差的办法,也是一个卓越的设想,他也做了实验,实验反复进行了多次。实验并没有做错,他的结论为什么错了呢?
达尔文说过,大自然是一有机会就要说谎的。也许是由于巧合,牛顿做的实验中,大自然又一次说了谎。他所使用的玻璃的折射率正好与水的折射率相同,因此,没有发现透镜的组合对光的色散有什么作用。他的实验做过多次,有可重复性。本来,他的实验表明,用这种玻璃棱镜和水做成的复合棱镜,对单色光的折射率没有变化,用这两种物质做成透镜,不可能消除色差。但是,牛顿这个结论大大地泛化和扩大了,他就此认为所有的透明物质都以相同的方式折射光线,他从有限的实验结果得出了一个非常广泛的结论,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而当别人指出错误时,过分的自信又使他错过了认识思维失误的可能,再一次失去了认识真理的机会。
我们的认识确实需要不断地超越。我们需要以一知十,以小见大,以有限去认识无限。如果得一知一,得二知二,人的认识就很难把握真理,至少不能揭示深层的真理,认识就只能局限在局部的、表面的认识上。我们要超越狭小的、局部的、表层的认识,扩大认识的成果,要以有限的实验、观察为起点,去推测深层的、宏观的、整体的规律。这是科学认识必须进行的思维过程。但是,这个认识扩大的过程又很容易引起谬误,就像解方程时常常会引进假根一样。因此,在认识的扩大和深化的过程中,要注意思维过程的合理性,要认真地验证引申和深化的结论。并且,在思维的过程中,不能只从一个角度、一个方向、一种可能去思考,而要从多个方向、多个角度、多种可能去思考。要尽量自己诘难自己,自己向自己提出问题,更要虚心听取反对意见,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思维的失误。要知道,轻易地把已经得到的正确认识扩大一小步,也可能导致荒谬绝伦的错误,真可谓“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约拿情结的束缚
人的心理是一个十分丰富、复杂的复合体,科学家的心理也十分复杂。他们具有探索的强烈欲望,这种欲望,促使他们面对着一个又一个的失败,持之以恒地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但是,在他们心理的底层,也存在着极其软弱的一面。有时候,科学家们经过长年累月的探索,已经到了伟大发现的边缘,但是却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丧失勇往直前的勇气,害怕即将到来的成功,鬼使神差地退缩起来,错过了做出伟大发现的机会。
人们既渴望成功,又害怕成功。有时候,当成功就在面前时,他们却犹豫了,害怕了,退却了,结果,成功和胜利终于从他们的身边滑身而过。
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既有向往成功的一面,又有害怕成功的一面,这是一种有害的心理情结,心理学家称之为“约拿情结”。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我们害怕自己的能力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在我们最得意的时候,在最得意的条件下,在我们最雄心勃勃的瞬间,我们通常总是害怕那个时刻的到来……我们常常会为这种可能性而感到害怕、软弱和震惊。”
约拿是圣经中的人物,平时一直渴望得到上帝的宠幸。有一次,机会果然来了,上帝派他去传达旨意,这本是一桩光荣神圣的使命。平时的宿愿垂手可以如愿以偿,但是,面对突然到来的渴望已久的荣誉,约拿却莫名其妙地胆怯起来,逃避了这一神圣的使命。
这种矛盾心理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内心冲突。人们为什么既渴望成功,又害怕成功呢?
因为人们害怕争取成功的路上往往要遇到的失败,害怕取得成功所要付出的极其艰巨的劳动,害怕在成功到来的瞬间所带来的巨大心理冲击,也害怕成功所带来的种种社会压力。人就是这样,既有争取成功的强烈欲望,又有逃避成功的约拿情结。当成功的欲望战胜约拿情结的时候,科学家就会不怕困难和失败,百折不回地从事自己的研究;而当约拿情结战胜成功的欲望时,就会逃避成功。
德国化学家维勒就曾被约拿情结战胜过。
1825年,年仅23岁的维勒用氰氢酸和氨水进行化学反应,获得了草酸和尿素。
当时科学界普遍认为,尿素、草酸只能在动植物体内合成,无法在实验室用人工方法合成,从无机物不能制造出有机物来,无机物与有机物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因此,维勒的发现一公布,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不少科学家嘲笑他,就连他的老师贝里齐乌斯也挖苦他说:“如果实验室里能生产尿素,实验室里也可以生产一个小孩。”
年轻的维勒并不害怕嘲笑,也不担心失败。为了证实自己的发现正确无误,他花了4年时间进行研究。实验雄辩地证明,不仅能从氰氢酸中制造尿素,而且能从其他物质,用其他办法制造出尿素来。
1828年,他发表了《论尿素的人工合成》的论文。这篇论文动摇了生命力论的基础,填平了无机物与有机物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从此,科学家们纷纷从无机物中制造出有机物来,有机化学开始突飞猛进,惊人的发现接踵而来。正如德国科学家柯赫针对科学发展的兴盛期所说的那样,当时,在通往这门学科的道路上到处是果子,走进这个园地,就会有很多很多的收获。这是有机化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但是,一手开创了通往新大陆道路的维勒,却突然停止了前进的脚步。他本来可以轻车熟路地走进去,随手就能采集到许多更多的奇珍异果来,可惜,维勒却一直徘徊不前。
1835年他在写给贝里齐乌斯的信上说:“有机化学当前足够使人发狂。它给我的印象好像是一片充满了神奇事物的原始热带森林,它是一片面目狰狞、无边无际的、使人无法逃出来的丛莽,使人非常害怕走进去。”
他确实没有能走进去,在有机化学领域,他再也没有做出更新的发现。他开创了一条通往宝库的道路,自己却害怕走进这个宝库,在自己开创的路上止步不前。
而另一个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却面对这块陌生的土地,勇敢地闯了进去。他一点也不为新领域的神秘所吓倒,抱着强烈的在新领域中探险的勇气,为了适应新兴学科研究的需要,他努力使自己不断地“脱毛”。
他说:“化学正在取得异常巨大的成就,以异常迅速的步伐发展,希望赶上它的化学家们正处在不断‘脱毛’的状态。不适于飞翔的旧羽毛从翅膀上脱落下来,取代之以新生的羽毛,这样,飞起来就更有力,更轻快。”
李比希自己就自觉地进行“脱毛”。正是这种强烈的欲望和自我完善,使他在有机化学领域的大森林中拾到了一个又一个果实,成为德国的化学之父。
◆认识的局限
我们每个人都是凡人,我们的认识有着很大的局限。我们不可能做到无所不知,我们不可能不受着环境的、知识的、情绪的、阶级的各种各样的局限。
即使是伟大的天才们的认识也存在这样或那样局限。天才也是人,他们也不可能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认识到自己认识的局限性,也是一种聪明;而认不清自己认识的局限,就是误入一种歧途了。
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听诗人们说诗,他们都说得头头是道,使他深感不如;他听木工们谈起工艺上的事,木工们也讲得眉飞色舞,他听起来很有道理;又听政治家们谈论国家大事,也都说得有方有圆。苏格拉底感到自己不如诗人,不如木工,不如政治家。但是,他发现,诗人们把一切都诗化了,用写诗的办法去认识世界;木工用工匠的眼光看待事物,也有许多可笑的地方;政治家则一切都用政治的眼光来观察,也有许多不切实际的地方。他认识到,这些人的认识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他们分不清自己的认识的局限,使他们走向了误区,这正是自己比他们聪明的地方。苏格拉底的思维是很有道理的。
历史上有许多例子告诉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就不要太自以为是。
电磁波的发现是电学研究的一项巨大成就,它是近代一次意义深远的信息革命的开端。今天人类广泛使用的广播、无线电通讯、电视,无不都是电磁波的应用。
1888年,德国科学家赫兹发现了电磁波。这一年他成功地进行了电磁波接收实验。电磁波能在空中高速传播,有人想到,它也许可以用来进行通讯,赫兹断然否定了这种可能。他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写道:“如果要利用电磁波进行无线电通讯,除非有一面和欧洲大陆差不多的巨型反射镜才行。”然而,没过多久,意大利的马可尼成功地实现了无线电通讯,并且成功地实现了洲际通讯,把电磁波从美洲发射到了欧洲。发现电磁波的赫兹却不仅想不到这一点,而且还怀疑别人的这种想法。
近代两位把人类的认识引导到原子世界和高速物体的巨人卢瑟福和爱因斯坦是最有可能预见原子能利用的人。
卢瑟福发现了原子的放射性蜕变规律,并且提出了原子的行星模型,按理他应该推测到利用原子能的可能性。但是当有人向他问起这个问题时,他却说:“那些指望原子核裂变而获得能量的人,简直是在胡说八道。”
爱因斯坦发现了质能关系式E=MC2,这个公式表明,质量的微小亏损,将引起原子放射出巨大的能量。但是当有人问到原子能利用的可能性时,他却满口否定了这种可能。
1945年,华盛顿卡耐基研究院院长万尼瓦尔就原子弹问题向杜鲁门总统提出报告说:“原子弹决不会爆炸,我是作为爆破专家这么说的”。
1486年,西班牙国王菲迪尔德和王后伊莎贝拉下令组织一些科学家研究哥伦布西航印度洋的计划,科学家们经过4年的研究,提出了报告,结论是这种航行是根本不可能办到的事情,因为大洋广大无边,不可能进行航行。即使到了欧洲对面的安蒂波德斯大陆,也不可能回来。
在飞机研究的早期,有不少科学家对此表示反对,他们对飞机的预见犯了错误。最早用三角方法测量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法国科学家勒让德曾反对飞机的研制,他认为比空气重的装置不可能飞入空中。大发明家西门子也反对飞机的研究,认为这是一件徒劳无益的事。德国物理家赫尔姆霍兹用物理学有某些理论做了推测,认为机械上天纯粹是一种空想。美国天文学家纽康甚至还做了详细的计算,证明飞机根本无法离开地面。
培根是近代科学之父,他与生理学家哈维是好朋友。哈维向他讲起自己关于血液循环的想法,培根认为这完全是无稽之谈。倒是美国出版家菲茨有眼力,1628年,他支付了出版《心血循环运动论》的一切费用,出版了这本有历史意义的书。在这件事上,一个科学之父的预见性不如一位出版商。
这类预见的失误,科学史上屡见不鲜。科学家自己为科学设置阻力,自己看不起自己的领域中发明、发现的巨大价值。他们这样做,不自觉的抑制科学发展。
◆失误的价值
有的学者调查了许多人的创新思维,多数人的回答是:虽然大量的创新思维在头脑中诞生了,看上去都很新鲜,很大胆,富有创造性,但是,仔细地推敲以后,就会发现真正有价值的创新思想是不多的。有些创新思想很片面,本身就有缺陷;有的虽然理论上很好,但是,在实际中行不通,它们太理想化。因此,创新思想诞生后,总是面临着淘汰和筛选。
许多有创新成就的人,也可能有许多创新的失误。牛顿这样的伟大天才也有失误,几乎没有一个人在创新的路上是一贯正确的。思维上的错误是创新者的亲密的朋友,它们总是如形随影,形影不离。
我们该怎样去认识创新过程中的思维失误呢?
创新活动中的失误,有其必然性。
首先,创新是对未知事物的一种认识和探索活动,是一种认识的探险。未知世界里充满着认识的陷阱,创新是一种试错性的活动。创新活动总要这样试试,那样试试,这条路走走,那条路走走。试探过程中很容易走错路。正如普郎克在诺贝尔奖颁奖大会上的答辞中指出的那样,人们如果要有所追求,就不能不犯错误。德国物理学家赫尔姆霍兹说过:“我欣然把自己比作山间的漫游者,他不熟悉山路,缓慢而吃力地攀登着,不时要止步回身,因为前面已是绝境。突然,或是由于幸运,或是由于念头一闪,他发现一条通向前方的捷径。等到他最后登上山巅时,他羞愧地发现,如果他当初具有找到正确道路的智慧,原来就有一条阳光大道直通山顶。”而创新总是不能一次就找到直达山顶的阳光大道。
其次,创新活动具有历史局限性。任何创新活动,都是以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活动的成果作为研究的出发点的,而任何时代的科学成果,都不可避免地有着时代的局限。科学不能超越时代的需要,更不能超越时代的条件。牛顿的认识局限于低速宏观的物体,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也是那个时代人类认识的时代局限性的必然结果。
创新探索中的失误又有着重大的科学价值和认识价值,它也是人类思维的一份宝贵的成果。爱因斯坦对科学史上只写成功者的结论,不写探索者的失误有很大的不满,因为成功者的幸运往往是建立在失误者的失败的教训上的。
创新思维中的失误有开辟道路的价值。英国科学家巴贝吉研制计算机提出了自动运算的观点,他没有能够制造出这样的机器,他的设计也因为脱离了当时的技术所能达到的水平而最终失败。但是,他勾勒出了智力解放的美好的蓝图,开创了一条解放大脑的新道路,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爱因斯坦晚年致力于统一场论,没有取得成果,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失败。他是一位失败者,同时他也是一位开创者、先驱者。他不仅体现了一种科学探索中不计功利的精神,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道德价值,而且为后人指出了一个物理学研究的新的领域。
创新思维的失误也有启迪思路的价值。科学家失误之处,提醒后来者,哪里有思维的陷阱,哪一条道路是行不通的。数学家波里埃在证明平面几何第五公理时,花费了一辈子心血而没有成功。他说,他在这里埋没了人生的一切光亮、一切快乐。他警示后来者,证明这条公理的道路是走不通的,应该开辟另外的道路。正是这种启示,产生了非欧几何学。
创新探索中的失误也有积累资料的价值。普列斯特列对氧化汞实验的解释是错误的,但是,它的实验为建立科学的燃烧学提出了有用的资料。拉瓦锡正是在这类燃烧实验的基础上建立的不含燃素的气体的制取方法。
创造、探求是一种思维的探险,即使陷入了某个思维误区,也是一种探索的错误。而如果因为害怕犯思维的错误,而根本不去探索,不去思考,那就是另一种更大、更严重而且是不可饶恕的错误了。
◆创新需要冒险
人们常常说:
“我不太满意现状了……”
“我要改掉我的坏习惯……”
“我想进步、我要卓越,我要改变!”
改变、改变、如何变?也许你会反问自己:
“我真的想改变吗?”
“我的资源在哪里?”
“我真的有选择吗?如果有,促使改变的资源在哪里?”
“我应该怎样行动才能成功?”
“有人会帮我吗?”
如果你每天的生活都只是重复着昨天,每一天都经过同一条街,见到同一类店铺、遇到同一群人,做同一样的事,于是你就要想改变,走不同的地方,否则每一天你都只是在重复着昨天的工作。有人天天大叫要改变,但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有人大声疾呼自己失败,但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只会继续失败下去;一切都要由自己的意愿改变,事情才能有转机。
你想改变现状,就要有改变的勇气,就要从做一些不同的事情开始,踏出你的第一步,即使是一小步,也会带来不同;别小看这一小步,它总是跨越大步的基础。
要穿越自己建立的围墙,要通过那个名为“恐惧”的看守员先生的监视苦缠,绝非易事,你需要的并非是什么技巧,你最需要的是肯改变的勇气。
勇气是要用行动来实践的。不要预想太多,改变吧!
1493年9月25日,破晓时分,探险家哥伦布率领一队庞大的远航舰队,包括17艘船舰,1500名官兵和水手,还带着各种植物的种子和家畜,向着遥远的东方出发,目的地是马可波罗笔下的伊甸园——中国。
出发后不久,导航系统因地磁场的干扰而失灵,他们迷失了方向,在从未经历过的大洋中航行,在海天一线的迷茫当中,一直找不到陆地,船员开始提心吊胆,惊慌起来,他们都失去了信心,差不多半数船员病倒了,有的更染上了的怪病。
忽然间,随着海风传来一阵阵美妙的少女歌声,从远而近,优美得像母亲的祝福,像爱侣的呼唤,抚慰着航行者孤独沮丧的心灵,船员都振奋起来,随着歌声的导航而重新找寻方向。他们都相信,这是希腊神话中“妖女的歌声”。
在希腊神话中有一段关于海妖的故事,在海洋深处住了一群人身鸟足的美丽女神,她们会用歌声引诱人们出海到未知的地方。她们会化身成为不同的形态,以物质或精神上的报酬,来诱着人们去冒险,去探索,去找寻心中的理想。有人会成功,但有更多的人因而触礁灭亡。不过,人类却前仆后继地追随她们的歌声,这些追寻往往会化成动力引领人类前进,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动力也是来自对未知世界的向往。
人类的冒险精神是永存的,因为“海妖”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她仍在歌唱,未知世界仍在发出召唤!这也许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会放弃安逸的现状,甘心跳进茫茫大海里冒险。
今天,人类已经征服了高山深海,但未知世界是永存的,我们要面对一个更深不可测的虚拟世界,当我们在熟悉的知识领域中每前进一步时,其实已被引领到新的迷宫入口。
要有创新,就必须要有冒险的勇气。
◆勇者恒胜
探索创新的路,不是熟悉的回家的路,不是平坦的涅瓦大街。它是在波尖浪尖里的航行,它是在悬崖绝壁上的攀登。
创新之路,经常不知道它的终点在何方,不知道能不能到达想像中的彼岸。
创新之路,是一条充满艰难的路,等待、失败、绝望,是创新之路上的伴侣。因此,创新不仅需要超常的智力,更需要非凡的勇气。正如苏东坡在《贾谊论》中所说的:“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群之才,更须有坚忍不拔之志。”
失败是创新的伴侣。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第一个吃西红柿的人,第一只站立起来的猴子,都是富有创新精神的创新者,很可能会遇到过失败。神农氏尝百草,发现了许多药草,他吃过的毒草也肯定不会少。因此,要创新,就不要害怕失败。
创新,同时也会受到不同意见的反对、压制,甚至受到迫害。鲁迅说过,第一只站立起来的猴子一定会受到群猴的厮咬,群猴会大声对它叫嚣着:“不许你站!”人们在传统的路上走惯了,被旧的观念禁锢住了,见到与传统不一样,就会认为是大逆不道,被离经叛道的大棒,一棍子打死。猴子们习惯了四肢爬行,如果有谁想尝试一下,开始双足直立,别的猴子一定会嘲弄和嗤笑他,把它当做异端。
美国第一个研究节育的桑格夫人被认为是下流,并且被判了刑坐了牢;中国第一个公开征婚的人被认为是怪物;中国第一个研究性学的人被认为是流氓;世界上第一个做解剖的人被处死;世界上第一个指出血液循环的塞尔维特被活活地烧了两个钟头;第一个说出宇宙无限的布鲁诺,也被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创新的人,他们是世界上最孤独的,最无助的。
要创新,就要有直面失败的勇气和决心,有笑对失败的境界。
著名学者罗斯曼对710位获得发明专利的人做调查,要他们回答“成功的要素是什么?”结果,有70%的人回答是“坚持不懈”。
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在《劝学篇》中说过:“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要想创新,永远不要因为失败而灰心丧气,无论遇到了多么大的挫折,无论遇到了多少次失败,也一定不要轻易被失败打倒。
要创新,也要有疏世独立的精神,不媚上,不从众,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不怕孤立,不怕人们的反对。要有强烈的追求真理的欲望,有坚持真理的勇气。有了这样的精神,他们才能艰难地走完创新之路,才不至于半途而废。
泰勒认为,创新与三个因素有密切关系。除了智力因素之外,还与个性、欲望有很大关系。
智力因素包括记忆力,思维的流畅性、发散性、收敛性等智力品质;个性因素包括独立性、自信、容忍多样性和对一个问题的多种观点;欲望因素包括对事业的献身、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对事物法则的渴望。
美国科学史专家朱克曼对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进行过多角度的研究,写了一本名叫《科学的精英》的书。她的调查表明,这些在科学上做出过重大成就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特点,即他们不怕失败,锲而不舍,不迷信权威,自信,有毅力,兴趣广泛,人际关系良好,等等。这些情感品质,被认为是创造性品格,是创新活动取得一定的成就所必需的。没有这些创新品质,就不可能在创新的路上披荆斩棘,就不可能取得成功。正如美国学者安妮·罗在她的著作中指出的:“在所有这些人的历史当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献身于自己事业的那种持久而强烈的精神。”
创新需要创新的品格,它与智力因素构成了创新者创新的基础。
因此,想要有所创新的人们,除了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之外,还要不断地培养自己的创新品格,要努力培养自己的自信、坚毅、独创、不迷信权威、不从众等品格。如果有了这样一些精神,又有一定的智力,那么,在创新的道路上体验成功的喜悦只是一个时间的早晚问题。
风靡全球的《时间简史》,其作者霍金是一个几十年来不能站立起来而坐在轮椅上的人。他21岁那年,患上了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医生说他顶多也只能活两年半。不久,他的病渐渐加重,肌肉一天天萎缩,无法走路,也无法站立,只能坐在轮椅上。他的手指也慢慢地不能活动,只剩下两个手指勉强可动。
他还是个不会说话的科学家,他的发音器官因为肌肉萎缩而发言不清,说话就更加困难,只能靠助手根据他的微弱而模糊的发音和口型进行翻译和记录,或者用轮椅上的手提电脑与人交流。
1984年,他患了肺炎,治疗时切开了气管,从此他再也发不出声音,只能用他的两个手指按动装在轮椅上的电脑和声音合成器,让机器代他说话。
尽管如此,霍金还是在宇宙学研究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种成就,既离不开他的天才,更离不开他的不畏艰难的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