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框框是如何形成的
有人会以“设计者”的身份来分析,集中描述其钢架皮面,它的外形颜色,它的设计如何;有的以“实用者”的原则来思考集中分析此张椅子的价值,有什么用途;有的可能会以一个“享受者”的角度来研究此张椅子的舒服程度。同一张椅子,在不同人的眼中都有不同的描述。
为何会各有不同的答案呢?因为每一个人都用自己的脑内世界,用自己的规范来看同一张椅子,结果当然是会有分别的。
脑外世界出现的是同一张椅子。但潜意识是不会让所有信息顺利输入脑中。各种信息在输入脑海之前,必须要经过多重“过滤”,包括:
1.感观过滤
这些感观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及嗅觉等,每人都会擅长用其中一种,视觉输入的人重视图像,色彩和外形;听觉输入的人会较强调声音、声誉或其他听回来的资料等等;触觉型输入的人会重视它的实用性、舒服程度、价钱等……
2.内在过滤
当信息顺利通过“感观过滤之后”,再要通过“内在过滤”。包括个人的“信念”、“规则”及“价值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背景、学历、生活习惯等,有的认为椅子“应该”是要以舒服为首,有的觉得“应该”要美观实用……
每一个人会根据其独特的过滤,而出现种种不同的现象来处理所接收的信息,这些现象包括“消除”、“歪曲”及“概念”。
1.消除
潜意识特意将一些接收到的资料消除,只注意其中的某一部分,例如只重视“结构”的人,会忽略了坐在椅子上的感觉。又例如一个男性遇到一位美丽的女士,他的注意力可能只集中在其样貌或身材而忽略了她其他的优点及缺点,而这些消除了的资料,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后才浮现出来,所以当情侣吵架时常常指责对方变了,其实只是那些当初被消除了的特质再浮现出来而已。
2.歪曲
是将一些资料扭曲成符合个人的“信念”、“规则”及“价值观”,而不理会事实是否如此,例如有人由于自小便得不到别人的关心,因而建立了一个没有人关心的信念,亦形成了一堆特别的规则及价值观,所以将来长大后,如果遇到一个关心他的人时,他会认为这人是心怀不轨,别有动机的。
3.概括
以偏概全,将复杂的资料简化,例如有人会认为,只要有四双脚的就是一张椅子。
“消除”、“歪曲”及“概括”是潜意识保护我们的其中一种方法,每人每天都会遇到数以万计的信息,如果让每个信息不加修饰的进入脑中,每一项资料都需要被处理,你的脑便会受不了。经过这些过滤及各种“消除”、“歪曲”及“概括”后,我们脑内世界所出现的资料就被扭曲和变质,这就是所谓的“个人地图”,也就是个人的规范和思维的框框。
一张不变的椅子也会出现那么多不同观点,更何况是变幻莫测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大事?
◆走出“应该的”围城
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国家都需要定一些规矩,一些成文的法则和不成文的常规,成员必须服从遵守,否则便会乱作一团,无法运作。
为了使你的生命可以自由运转,使你可以融入大社会中,当每个婴儿瓜瓜坠地的时候,父母、老师、围绕着这小生命的人都会以各式各样的方法,为他订立一些规矩,否则也会乱作一团,无法运作。当这个小生命长大后,也会自觉地为自己定下一些规矩,这些规矩会植根在潜意识里,成为价值观,成为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行为的重要参照,成为生活的规范。
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规矩,都有很多“应该”和“不应该”。现在,请深呼吸,放松,回想一下整个成长过程,回想你的前半生,让你的生命历程像电影般在你脑中播放,重温一次自己的生命历程,所有主角都是熟悉的,所出现过的场景情节都是你熟悉的,因为这就是关于你成长的故事。
然后真实地为自己写一张你自己的“应该清单”。
我的资源清单
作为一个的角色,我应该:
作为一个的角色,我应该:
作为一个的角色,我应该:
作为一个的角色,我应该:
然后,再深入地想一想:
这些“应该”是谁为你定的?
这些“应该”仍然适合吗?
这些“应该”是帮助你走向成功,还是拉你的后腿?
如果不按这些“应该”去做会有什么效果?
如果不这样做,你有什么选择?
每一个“应该”都可能是道墙,你、你身边的人、社会……都不断帮你建造一道道这样那样的墙,“应该”越多,规矩就会越多,城墙便会越复杂坚固。城墙可以帮助你抵御外敌,使你感到安全,但同时也会令你和外界隔绝,使你无法知道外间的事物,无法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无法听到鸟儿的歌声,无法看到蓝天白云和阳光。
◆挣脱传统的束缚
传统的观念、理论和方法,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有力地束缚着人们的头脑。当他们面对一种新的现象,要解决一个新的问题时,总是先用传统的眼光进行观察,用传统的理论加以解释,用传统的方法加以解决。
因为,传统的理论和方法是经过一定的证明和检验的,人们对此已经比较熟悉,用它们来认识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轻车熟路,比较方便。
但是,如果新问题与传统的观念格格不入的时候,如果新的问题是一个新的领域的时候,固守着旧的传统不放,就不能进一步认识新问题,就会在科学的历史进展中无所作为。
当经典物理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基本概念和方法之时,紫外灾难和以太漂移实验对以太存在的否定使物理面临着革命的前夜。物理学家汤姆生称之物理学上空的两朵乌云。物理学家们普遍认为,物理学大厦已经建立,物理学家的任务,至多只是增加几扇门、几扇窗,而物理学大厦则不会改变了,也无需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科学家发现了与经典物理完全不符合的反常现象,走到了新发现的边缘。但是,在传统思维方式的禁锢之下,没有能做出新的发现,或者说没能够对新的发现做出革命性的解释。
物理学家洛仑兹已经走到了发现相对论的边缘,他按照伽利略的变换原则,发现把麦克斯韦方程由一个参照系变换到另一个参照系时,如果按照某种坐标变换,就能给予麦克斯韦方程以不变性,这种变换,就是洛仑兹变换。这种变换公式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公式有同样的形式。洛仑兹变换公式已经非常明确地表明,时间、距离是随运动而变化的。然而,他却没有发现相对论,经典力学理论在他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他根本不可能去设想时间、距离、质量是相对的,会随着物体的运动而变化。即使在相对论诞生以后,他还是不能理解,为什么那么神圣的经典力学理论会变得不那么神圣起来。他痛苦地说:“在这样的时代,真理已经没有标准了,也不知道科学是什么了,我很后悔,我没有在这些矛盾出现的五年前死去。”
发动物理学革命、开创量子论的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对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他最早提出了量子理论,开创了近代物理学革命的先河。但是,普朗克的思想也深受着经典力学理论的束缚。他在解决黑体的问题时,提出了能量不连续性的概念。这个概念,本来是革命的,突破了经典物理学的框框。但是,普朗克为自己提出的量子概念背离了条条经典力学而感到惶惶不安,他千方百计想要把量子理论纳入经典力学中去,努力用电磁波理论去加以解释和说明。在爱因斯坦提出光的波粒二像性和光量子假设以后,他还是认为这种提法太极端。他为把量子假设纳入经典力学的轨道,做了十五年无用的努力,直到种种努力都归于失败以后,才猛然醒悟,但是,已经浪费了的十五年宝贵的光阴。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化学在自己的革命过程中也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
18世纪时,化学还在燃素理论的统治之下。这种理论认为,燃烧过程是燃素的释放过程。物体内的燃素越多,燃烧的能力就越强。这个理论能够说明大多数的化学现象,因此,化学家们对它深信不疑。但是,它有一个明显的破绽,那就是金属燃烧时,它失去了燃素,却增加了重量,似乎燃素有负的重量。
1766年,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在进行锌片与稀酸的化学反应时,发现锌片上冒着气泡。燃素论者认为,这种气泡就是燃素,燃素终于找到了。其实,这是反应中置换出来的氢气。
1774年,英国化学家普列斯特列对氧化汞加热后得到了一种新的气体,这种气体会使即将熄灭的蜡烛发出明亮的光,重新剧烈地燃烧起来。对于这种新的气体和新的现象,普列斯特列的解释是:这是一种不含燃素的气体,只会猛烈地从别的物质中吸收燃素,造成燃素的迅速释放,从而引起了剧烈的燃烧。
事实上,普列斯特列已经制造了氧气,他的实验正在揭示着燃烧的本质。只要他放弃燃素学说,他就可能发动化学领域的一场空前绝后的革命。但是,他被燃素遮住了眼睛,他制取了氧气,却依然没有发现氧气。
科学的燃烧学说是由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提出的。他没有成为传统的燃素说的奴隶,很有点科学的创新精神。
他说:“我不知道什么燃素,我从来没有见过它,我的天平从来没有告诉过我燃素的存在。我拿了纯净的易燃物,例如磷或纯金属,例如锡,放在密封的容器里燃烧。在这容器内部,除了‘活空气’以外是什么也没有的。燃烧的结果,易燃物和活空气不见了,却有了一种新物质……我秤秤这些新物质,查出它们的分量和易燃物同活空气加在一起的分量刚好一般重。每一个有头脑的人都只能得出一个结论,物体就是燃烧时和活空气化合而成的一种新物质。至于燃素和这些有什么关系,不提它倒很清楚,提起它来,事情反而茫然无绪了。”他还说过:“我感到必须把前人所做的一切实验看做只是建议性质的。”他预感到对燃烧问题的研究将要引起物理学和化学上的一场革命。拉瓦锡勇敢地背离了燃素说,创立了氧化燃烧学说。
与传统思想的束缚同样强大的束缚同样还来自对权威的迷信和盲目崇拜。
权威总是在某一领域做出过杰出的贡献,有着崇高的威望。但是权威只是某个领域的权威,在他们研究的领域之外,他们往往不是权威,有时连一般人还不如。而有些科学家常常忘记了这个简单的道理,他们对权威盲目迷信,把权威的某个理论绝对化,而不敢越雷池一步。
亚里士多德是个大权威,中世纪的时候,许多人以他的话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佛罗伦萨的一位解剖学家通过解剖,清楚地表明神经从大脑出发通向全身,这有力地证明大脑是思维的器官。但是一些人却说:“实验固然清楚明了,要不是亚里士多德说过,心脏是思维的器官,我们也会相信这是事实的,但亚里士多德早就说得很清楚,因此,实验是多余的。”
伽利略用望远镜观察木星,发现了木星的两颗卫星,它们围着木星不停的转动。这本来可以作为日心说的一个有力的辅助证据,但是因为亚里士多德没有说过木星有卫星,因此人们连看一下望远镜都不敢。他们固执地认为,望远镜也可能有差错,眼睛也可能有差错,但是,亚里士多德绝对不会有差错。对权威的这种盲目迷信不仅堵塞了认识真理的道路,而且往往成为扼杀真理的帮凶。
对传统思想和权威的迷信会使人更加盲目,扼制了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传统和创新之间要保持必要的张力。一方面,要尊重传统认识中的合理成分,要牢固地掌握和合理运用传统的知识,这是创新的基础。另一方面,对传统的认识要保持一定的批判的眼光,因为传统中总掺杂着一些不完整的认识。千百年来,人们看到日出日落,以为是太阳围着地球转,而这虽然和人们的日常经验相一致,却不是一种科学的认识。
亚里士多德是著名哲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他并不对老师一味地迷信,他说:“我爱我的老师,但更爱真理。”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扬说过:“牛顿啊,虽然我对你万分景仰,但是您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为什么为了一个伟人而保留他的错误呢?”正是有了这种思想,他才在光的微粒说十分流行的时候,重新提出了光的波动说。
爱因斯坦对牛顿也抱着这种看法。虽然相对论把牛顿力学作为自己在低速条件下的一个特例,但是没有牛顿所做的奠基性的工作和创立的科学概念,相对论的创立无异于是天方夜谭。他在《物理学的进化》一书中谈到理论的创立时说:“我们可以说,建立一种新理论,不是毁掉一个旧仓库,在那里建立一个摩天大楼。它倒像是在爬山一样,愈是往上爬,愈能得到新的更宽广的视野,并且愈能显示出我们的出发点与其周围大地域之间的出乎意料的联系。但是,我们的出发点还是在哪里,还是可以看得见,不过显得更小了,只成为我们克服种种阻碍后爬上山巅所看到的广大视野中的一个极小的部分而已。”他对经典物理学理论,对伟大的牛顿,就是抱着这样一种科学的态度。正是这种不迷信、不盲认、独立思考的品质,使他开创了物理学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