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像一座沉睡的活火山,需要外力来激发。
◆灵感的诱发
所谓诱发灵感是指,思考者根据自身生理、爱好、习惯等方面的特点,采取某种方式或选择某种场合,有意识地促使所思考的某种答案或启示在头脑中出现。
诱发灵感的方式因人而异,例如,有些人习惯于清晨醒来后故意在**呆一会,回忆一下一段时间以来日夜思考而尚未得到解决的问题,以求获得某些灵感。还有的人是在沐浴时,在听音乐时,在散步时,在夜深人静时,甚至在上厕所、理发时诱发灵感的产生。不管采取哪一种方式,都是大脑积极开动的结果。
总之,特殊环境中迸发的“放松型”灵感,需要放松身心以乐观心境进行诱发。
思维科学的研究与创新实践表明,灵感的多发环境,往往是在一些比较轻松愉快的和谐心境和氛围中。相反,人们在极度紧张、劳累、恐惧、焦躁不安等心境中,是很难赢得灵感光顾的。
在人类发明创造史中,许多科学家、艺术家、工程师的灵感火花,往往是在经过长期紧张思考之后的暂时松弛状态,或在临睡之前,或在赏乐散步之中,甚至是在生病休养中产生和获得的,这些宝贵的灵感往往是在幽静适宜、内外干扰较少,心境平和、情绪相对稳定、心中杂念较少的情况下迸发的。这是因为,紧张的思考使思维高度集中在一点上,对单点深入很有效,但对全面贯通则能量不足。而暂时的松弛则有利于消化、利用和沟通已得到知识、信息等素材,有利于冷静回味以往的得失和被忽略掉的信息和线索等,有利于消除大脑的疲劳,使大脑恢复活力,并使大脑高度兴奋起来重新投入创新探索之中。
思维科学研究表明,如果长期沿着一条固定的思维线路或单调的思考路径进行探索,就会使惯性思维视野之外的知识、信息难以被激活,使蕴含巨大创新活力的潜意识思维的能量得不到释放。长期在某个狭小的知识、信息范围内绞尽脑汁,大脑会特别容易疲乏,思维运转就会失灵,就不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所以,在精力高度集中的紧张思考之后,应善于调剂身心,暂时把工作放在一边,使大脑得到放松,营造适宜的和谐心境,以利于诱发灵感的产生。德国生理学家黑尔姆霍兹说,他的一些巧妙设想,不是出现在精神疲惫或伏案工作之时,而是出现在一夜酣睡之后的早上或是在缓步攀登小山之时。而杨振宁教授则说,他的灵感常常是在早上刷牙时产生的,有的甚至是在梦中发生的。
灵感的障碍是思想的惰性、思维的惯性和钝守性。过久地、单调呆板而又毫无进展地思考同一问题,往往容易陷入自我封闭的思维怪圈,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而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就会才思枯竭。思维上的峰回路转,有利于步入柳暗花明的创新天地。扭转的办法,是暂时把问题放置一旁,或者换一个课题,或者阅读一些新书报,或者进行轻松愉快的娱乐,或者和朋友交换意见。然后再把问题的全过程和有关线索仔细回想几遍,用新的思路把它们串联起来,以利于新思想出现。善于从精神疲惫、思维迟钝中解脱出来,积极地放松身心使大脑愉悦并得到充分调剂,就能为灵感的孕育营造适宜的环境和氛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光明心境往往是灵感的诱发器,放松身心才能以乐观的心境对“放松型”灵感进行诱发。
◆灵感的触发
所谓触发灵感是指,在对某个问题已进行了较长时间思考的执著探索,这时在接触某些相关或不相关的事物时,这些事物有可能成为“媒介物”或“导火线”,引发思考问题的某种答案或启示在头脑中突然闪现。
篮球运动创始人内史密斯曾长期思考如何发明一种全新的室内运动项目。开始,他老觉得思路打不开。
有一次,一群人向一个看门人要几个装东西的盒子,看门人拿出几只装鱼的竹篮让他们作为代用品。内史密斯看见这些竹篮,一下子触发了灵感:是不是可以把竹篮做成将球投入其中的“球篮”呢?后来,他终于设计出了“打篮球”这一新的运动项目。
日本有个叫鬼冢八朗的人不止一次地听到篮球运动员说:“现在的运动鞋容易打滑,止步不稳,影响投篮的准确性。”他决心开发出一种克服这一缺点的新产品。他还曾和篮球队员们一起打篮球,亲身体验运动鞋的这一缺点。他连续在许多日子里,整天想如何才能克服运动鞋容易打滑的现象。
有一次,他在吃鱿鱼时突然发现,鱿鱼的触足上长着一个吸盘。他顿时想到,如果把运动鞋也做成吸盘的形状,不就可以防止打滑了吗?于是他把运动鞋由原来的平底改成了凹底。试验结果表明,穿凹底鞋比穿平底鞋在止步时的确要稳得多。鬼冢发明的这种凹底篮球鞋问世后,逐渐排挤了其他厂家生产的平底篮球鞋,成了独树一帜的新产品。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这些灵感的获得者,头脑中都有一个正在思考的问题,同时他们又大都处于身心较为松弛的时刻。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些小蚂蚁、樗蚕蛾、小竹篮才成了触发灵感的“媒介物”、“导火绳”。
根据很多人的经验,同人交谈,经常都能起到触发灵感的作用。因为每个人的年龄、身份、文化程度、知识结构、理解能力等各不相同;思考问题的方式、特点和思路也会互有差异。在相互交谈中,不同的思路,不同的思考方式和特点互相融会、交叉、碰撞或冲突,就能打破和改变各人原有的思路,使思想产生某种“飞跃”和“质变”,迸发出灵感的火花来。德国著名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的海森堡说:“科学基于实验,但是只有通过科学工作者的交谈、商讨,才能使实验结果获得正确的解释。……科学扎根于讨论。”
◆灵感的逼发
所谓逼发灵感的创新思考方法是指,在紧急情况下,不可惊惶失措,要镇静思考,以谋求对策。情急能生智,解决面临问题的某种答案或启示,此时有可能就会在头脑中突然闪现。
人的体力,要经常在有较大负荷量的活动中才能得到锻炼而日益增强。运动员不在高标准、高要求之下训练,是难以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样的道理,人的脑力在“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情况下,也不可能得到正常发展。头脑不仅越用越灵,而且在快节奏的紧张状态中,或者在某种急迫危难的情况下,往往还会由于被高强度地使用而活力倍增,并使潜能得以发挥,从而创造出在一般情况下不可能出现的奇迹。
被誉为创造学之父的美国人奥斯本曾说过:“舒适的生活常使我们变得缺乏创造力,而苦难的磨炼却能使之丰富。”“在感情紧张状态下,构想的涌出多数比平时快。……当一个人面临危机之际,想像力就会发挥最高的效用。”他还说过:“谁被逼到角落里,谁就会有出奇的想象。”他并举例说:“一个人气喘吁吁地跑进你的办公室大喊:‘这幢楼两分钟后就要倒塌了!’如果你信以为真,大概就会找到一个或者几个办法。”
并不是任何人在紧张、急迫、危难的情况下都能逼出灵感、逼出奇迹来。据有的科学家统计,当实发性灾害发生时,只有约12%至20%的人能够保持头脑清醒、果断地采取行动;75%左右的人会茫然失措或表现精神性麻木;10%至25%的人则会出现惊恐、焦急和严重的行为慌乱,从而使灾害造成更大的损失。
逼发灵感的产生取决于一定的条件。首先要做到临危不乱,保持镇静,同时要冷静地思考。因为灵感毕竟是通过显思维和潜思维共同“想”出来的,而并非“急”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