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就这几招

伴生联想

字体:16+-

所谓伴生联想思维法是指,根据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彼此相近之处进行联想。

一位名叫阿·布鲁特的退休老人,他和其他退休老人一样,每天都是以看电视来消磨时间。有一天,电视里播放有关月球探险的节目。在电视屏幕上,主持人煞有介事地将月球的地图摊开,并口若悬河地加以讲解。这位荷兰老人心想:“看这种月球平面图,效果不好。月球和地球都是圆的,既然有地球仪,同样也可以有月球仪。地球仪有人买,月球仪肯定也会有人买。”于是,老人开始倾注全部精力研制月球仪。

当第一批月球仪做好以后,老人就在电视和报纸上刊登广告。果然不出他所料,世界各地的订单源源不断地飞来。从此,他每年靠制造月球仪就可以赚一千四百多万英镑。老人运用的就是伴生联想思维法,从地球仪联想到月球仪,创造出了大量的财富。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我们的思维是从与正在寻找的事物相类似的事物、相反的事物,或者与它相接近的事物开始进行的,……由此产生联想。”世界的事物并不是孤立的,它们总是在空间或时间上存在着丝丝缕缕的联系着。思考者常常把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

“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由空间上的接近而产生的联想。类似对空间接近的事物产生的联想还有很多,比如见到公路就会联想到汽车,说到杭州就会联想到西湖等等。

“叶落知秋意”,这是由时间上接近而引起联想。这种对时间上接近的事物的联想也随处可见,如谈到“白话文”运动就会想到胡适,说起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就会想到陈胜、吴广起义等等。

但是,空间上的伴生联想和时间上的接近联想不是截然分开的,两者常常互相交织在一起。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就是将空间上的接近联想与时间上的伴生联想相结合。

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说过:“我们说的机智,不是深得评论家们青睐的小聪明,而是那种使概念相接近,并且从中引出正确的新结论来的能力。”这种使概念相接近的能力,指的正是根据事物的空间上或时间上彼此相近而进行联想的能力。接近联想使人们在相关的事物之间搭起一座思维的桥梁,而这种将它们在空间或时间上联系起来的思维方法,能将思考者带入一个新的境界。

有一位学生,走路时不小心踩了别人的脚,他刚想向被踩的人道歉,一抬头,看见对方的脸上长着一个很大的瘤,脸形非常奇特。从此以后这个奇特的脸形在他脑子里怎么也抹不掉,连那个人穿的衣服样式,钢笔别的位置都能记得一清二楚。这件事使他联想到了如何记忆抽象的概念、符号和公式的问题。于是他尝试着用一种“奇特形象串联法”来加强对抽象的概念、符号和公式的记忆。比如下面这样一些互不相关的名词:

茶杯、罐头、墨水瓶、奖状

金鱼、桌子、房屋、铅笔

烟囱、飞机、大衣、口袋

烟灰缸、炮弹、猫、皮鞋

书包、椅子、机器人、大河

要想把它们按照先后顺序一一记牢实在不容易,而把它们编成一个稀奇古怪的“故事”来记,就简单多了:

一个人坐在茶杯里,怀里抱着一个罐头,一看原来是墨水瓶。不小心把它打翻了,弄脏了奖状。他想把奖状上的墨水甩掉,却甩出一条金鱼来。金鱼钻到桌子下,这张桌子变成了一座房屋,房顶上是一个铅笔形状的烟囱,里面冒出的烟冉冉上升,变成了一架飞机。飞机坠毁了,掉在一个人的大衣口袋里,那人一摸,却是个烟灰缸。他把烟灰缸扔出去,竟是一发炮弹,打中了一只猫。猫跳到皮鞋里,被那个人当做书包挂在椅子上。椅子上坐着机器人,它一看自己被弄脏了,便跳到大河里去洗个干净。

他试着在几分钟内把这个“故事”背了下来,以后在很长时间内这段故事一直深刻地印在他的脑子里。这种“奇特形象串联法”说明,按照伴生联想的方法背诵和记忆,可以产生良好的效果。

运用伴生联想思维法主要有两种形式:

第一,对空间上位置相近的事物进行联想。有一家新办的仪表厂,最初对全国究竟有哪些用户和有多少用户需要他们的产品,心中完全无数;对各地的用户,该先与谁联系,后与谁挂钩,心里也没底。在解决这个难题时,他们联想到了查阅市内的电话簿。有了用户的地址和电话号码,没费多大劲儿,他们便同市里的大批用户取得了联系。从市内的电话簿,他们又联想到了全国各地的电话簿,该厂向全国各个大城市的邮局邮购了二百多本各地电话号码簿。就这样他们先后同全国各地二千四百多家的用户取得了联系,并给各用户寄去了产品说明书和订货合同,不久他们就收到了几十万元的订货单。他们的这些成果都是善于进行空间伴生联想而获得的。

第二,对时间上的彼此相近的事物进联想。在进行时间伴生联想时,不要被表面上的先后顺序所迷惑。比如,摩擦在前,生热在后,摩擦物体,物体就会生热。摩擦与生热是“先因后果”的关系。假如由此而联想到闪电和雷鸣,看到闪电在前,听到雷鸣在后,便错误地认为它们之间也是因果关系。其实,闪电和雷鸣是同时发生的,谁也不是谁的原因。人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鸣,只是由于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