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上有这样一次战役可以说是逆向思维的经典应用,时值二战后期,在盟军攻打柏林的战役中,有一天晚上,苏军必须趁黑夜向德军发起进攻。夜晚本来是偷袭的好时机,可是那天夜里天上偏偏月光很好,在月光之下,大部队出击很难做到高度隐蔽而不被对方察觉。苏军元帅朱可夫对此思索了很久,后来他猛然想到一个主意,并立即发出指示:将全军所有的大探照灯都集中起来。在向德国发起进攻时,苏军的140台大探照灯同时射向德军阵地。极强的亮光把隐蔽在防御工事里的德军将士照得睁不开眼,什么也看不见,只有挨打而无法还击。苏军很快便取得了胜利。
逆向思维这种创新思维方法,不是从谁的头脑里凭空想像、捏造出来的。它同其他思维方法一样,也是从亿万人的思维实践中来,也是人类思维实践的经验总结和提炼。归根到底,它也反映着事物的客观规律。
对于逆向思维的客观根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事物之间关系的所谓“顺”与“逆”都是相对的
事物本来就是处在庞大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之中,事物之间互为条件,互相依存。从一个角度去看,甲事物与乙事物可能是一种“顺”的关系;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们之间又可能是一种“逆”的关系。比如一些人按高矮顺序站成一排,从这一头看,是“顺”的关系,是由高到低,是一个比一个矮;从另一头看,则又是“逆”的关系,是由低到高,是一个比一个高。
2.客观世界的许多事物之间,甲能产生乙,乙也能产生甲
例如:电能生磁,磁也能生电。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电能也可以转化为化学能。说话声音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金属片产生相应的颤动,倒过来,金属薄片的颤动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引起说话声音发生相应的变化。
3.在很多情况下,即使在相反的条件下也会产生同样的结果
例如前面谈到的,“没有光”和“光极强”,这是刚好相反的两种情况,但他们都同样会造成“什么也看不见”的结果。又如,睡眠过少,人的头脑会发昏,精神会不好;相反,睡眠过多,人的头脑也会发昏,精神也会不好。
4.当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在有的事物之间,原有的相互关系会发生颠倒
在以电子计算机为标志的科技革命发生以前,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关系是:“生产——技术——科学”。也就是,先由生产实践提出课题,然后进行技术革新,最后再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现在则倒过来成为“科学——技术——生产”。也就是,往往先有了科学上的某种新的发现,或有了某一新的科学原理、定律的创立,然后通过相关或相应的技术革新,最终推动生产向前发展。现在科学已起着领先和主导的作用,走到了生产的前面(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是在实验里诞生的)。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长期以来都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以产定销”。产品与市场的关系是“产品——市场”。也就是说:工厂根据上级下达的计划决定和安排产品的生产,然后再由相关部门送到市场上去分配出售。现一切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产品与市场的关系倒过来成为“市场——产品”,也就是,现在的工厂是根据市场的需求“以销定产”,尤其是在中国顺利加入WTO以后,这一模式将进一步得到深化和加强。
以上几种情况的存在,表明了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是有可能出现某种颠倒的。由此也就能启发我们:创新思维有时候需要逆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