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习惯思维,有人称为突破定势思维。这类测试或训练也被认为是“创造性思维的准备活动”、“软化头脑的智力柔软操”。乍一看,这类测试似乎有些故弄玄虚,其实它的真正意义在于促使人们探索事物存在、运动、发展、联系的各种可能性,摆脱思维的单一性、僵硬性和习惯性,以免陷入某种思维定势跳不出来,使自己的思维更具有多端性、柔软性和独特性,进而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下面推出的测试题,大都是一些实际问题需要你去解答,看看你摆脱习惯思维水平到底有多高。
测试题:
1.玻璃瓶里装着橘子水,瓶口塞着软木塞。既不准打碎瓶子,弄碎软木塞,又不准拔出软木塞,怎样才能喝到瓶子里的橘子水?
2.爸爸的衬衣纽扣掉进了已经倒入咖啡的杯子里,他连忙从咖啡里拾起纽扣,不但手不湿,连纽扣也是干的,这是怎么回事?
3.玻璃杯里有一枚5分的硬币,旁边有一只筷子,一根细绳和一份奖品——一盒泡泡糖。要求你不准直接碰到玻璃杯和硬币,也不准移动杯子。怎样才能取出杯子里的硬币?得胜者将获得这份奖品——一盒泡泡糖。
4.在小红的房间里,床和电灯开关(不是拉红开关,而是一般的电灯开关)相距有3米远,她打算天暗之前就到**。你猜一猜:她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呢?
5.一只网球,使它走一小段距离后完全停住,然后自动反过来朝相反的方向行进。既不允许将网球反弹回来,又不允许用任何东西打击它,更不允许用任何东西把球系住,怎么办?
6.在小韩的房间天花板上,悬挂着两根长绳。两绳相距5米,旁边桌面上有些小纸条和一把剪刀。聪明的小韩却能站在两绳之间不动,伸开双臂,两手各拉住一根绳子。你知道他用的是什么办法呢?
7.有10只玻璃杯。左边5只内有汽水,其余5只空着(如图)。现在规定只能动2只杯子,而使这排杯子变成满杯和空杯相交错,您行吗?
8.某人向大家宣布:在合适的一天。他将在河面上走10分钟而不沉入水里。后来,他果然这样做了。你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吗?
9.请您用6根火柴棒,搭出4只三角形,怎样搭?
10.食堂张师傅切豆腐,一块豆腐切三刀,切成8块他是怎么切的?
11.汽车司机的哥哥叫李强,可是李强并没有弟弟,这是怎么回事?
12.王阿姨给托儿所20个小朋友分苹果。篮子里刚好有20个苹果,每个小朋友都得到1个苹果,这时篮子里却还留着1个。请问王阿姨是怎么分的?
13.怎样使火柴在水下燃烧?
14.两个父亲和两个儿子分3个馒头,每人都分到1个,这是怎么回事?
15.小强家的自鸣钟,每到几点钟就响几下,每逢半点钟也响一下。一天夜里,小强醒来,刚好听钟响了一下,这以后他没睡着,又听到钟响了三次一下。你知道小强醒来的准确时间吗?
16.古时候,有个老人在临死前把三个儿子叫到身边,决定把自己的23匹马分给他们。他要大儿子得1/2,二儿子得1/3,三儿子得1/8。
老人死后,三个儿子按老人的遗言分马,怎么分都不合适。正在这时,他们的一位亲戚骑着马回家了。他想了个办法三个儿子都满意。于是他又骑着马回家了。请问,他用了什么好办法?
17.小华买来好几张唱片,小明想借来欣赏。
小华说:“我将自己的一半唱片和一张唱片的一半借给你,剩下一张自己欣赏,好吗?”
小明说:“一张唱片的一半?”半张唱片怎么欣赏啊!还是这样吧:将你唱片的一半借给我,一张唱片的一半就不要了。
小华着急地说:“那怎么行!难道你要我掰开一张唱片吗!”
这是怎么回事?你知道小华究竟有几张唱片吗?
答案与评析:
1.只要将软木塞推入瓶内,就能喝到橘子水了。而人们平时总习惯将瓶塞拔出。
2.已倒入的咖啡是固体粉末。人们十分容易习惯地想到咖啡就是一种“**饮料”,而很少会想到“固体粉末”。
3.先吃泡泡糖,当嚼成一团粘胶时,用筷子沾上粘胶,把杯中的硬币粘出来。人们往往这样想:在问题没有解决前,奖品是不可以动的。而在这里,恰巧需要利用奖品来解决问题。
4.小红天还没黑下来时就先上床了。她压根儿就没有开过灯。人们在说到灯时,就习惯地想到黑夜和开灯。
5.这只网球是一个斜坡上滚动。人们往往只想到在平地上打网球。
6.小韩先用一根绳把剪刀缚住,并推动剪刀使它**动起来,然后走过去用一只手抓住一根绳,另一只手接住**过来的剪刀。人们很少会想到剪刀可以用来当重锤。
7.将第二只和第四只杯子里的汽水,分别倒入第七和第九只杯子就行了。人们往往只是习惯地想到杯子移动,而没想到汽水随着杯子的移动而流动(倒出)的可能性。
8.在结了冰的河面上行走。人们平时习惯地将“河”与“流动的水”联系在一起,而忽略了河水结冰的可能性。
9.先在桌面上搭一个三角形,再把剩下的三根火柴从桌面三角形的三个角的顶点竖起,并相交于一点,这就搭成了四个三角形了。人们看了这个题目,容易只从平面上去搭三角形,而没有想到立体空间搭成四个三角形的可能性。
10.张师傅是这样切的:横一刀,竖一刀,拦腰又一刀。人们习惯于想在一个平面上试着切割,而没有从立体空间上去思考切割的可能性。
11.汽车司机是女的,她是李强的妹妹。由于题目上有“哥哥”与“弟弟”的词,而钻入了出题者设下的圈套,忽略了汽车司机是女的可能性。
12.把最后1个苹果连篮子一起交给第20个小朋友。人们习惯将容器中的东西拿出来分给别人,而没想到还有连容器一起给其中一人的可能性。
13.把燃烧的火柴放在水杯下面。人们习惯于将“水下”理解为“没入水中”,而忽略了“隔着某个东西的水的下面”这种意思。
14.这里说的“两个父亲和两个儿子”,实际上就是祖父、父亲和儿子三个人。人们习惯于将题目中的“两个父亲”、“两个儿子”理解为四个人,而忽略一家三代人祖父、父亲和儿子,以亲属称谓时,可以称为“两个父亲和两个儿子”的情况。
15.小强醒来听到的钟声是十二点钟的第十二响(也就是“十二响”的最后一响)。人们习惯于将听到的某个钟点的钟声理解为应该敲钟多少次,而忽略了并不完整地听到某个钟点所有敲钟声的可能性。
16.那位亲戚把自己骑的马也加进去分,这样就有了24匹马。大儿子分到1/2,得12匹马;二儿子分到1/3,得8匹马;三儿子分到1/8,得3匹马,一共还是23匹马,剩下的仍由他骑了回去。人们在分东西时,只是习惯于将要分掉的东西作为总数,而不去想可以最后并不分掉的东西暂时归入总数。
17.小华有3张唱片。他将一半的唱片借给小明就是112(一张半),可是唱片是不能借12张(半张)的,不然就得把唱片掰成两半了,所以小华再要将1张唱片的一半借给小明,就是112+12(1张半加半张)等于二张唱片。人们只是习惯于将“1张唱片的一半”看成为半张唱片,而把几张唱片的“一半”认为是一张张完整的唱片。就是没想到当出借“3张唱片的一半”时将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半张唱片”的不合理情况,而这又恰恰使再加上“1张唱片的一半”。这句听起来并不合理的话,成为实际上凑成两张唱片可以借的合理情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