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旅程上有些路段常常存在一些风险,胆小如鼠、天上掉下树叶也怕砸脑袋的人是不可能抢先通过这一路段的,因而更不可能采摘到前边树上所结的最肥硕最甘美的果实,落在后面姗姗而至者,只能摘一些青涩的小果子,甚至有更糟糕的,只能喝西北风——世上富人和穷人的差别也许正在于此。
当遇到严峻形势时,人们习惯的做法是小心谨慎,保全自己。而结果呢?不是考虑怎样发挥自己的潜能,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怎样才能减少自己的损失上。这种人的结果大都会以失败而告终。
任何领域的领袖,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顶尖人物,正是由于他们敢于面对风险之事。
李嘉诚是香港著名大商人,他就有着一颗善于利用风险发展自己的头脑。
1966年底,一度处于低迷状态的香港房地产业开始复苏。
但就在此时,内地的“**”浪潮开始波及香港。1967年,北京发生火烧英国代办处事件,香港也掀起“五月风暴”。香港人心惶惶,触发了第一次大移民潮。
移民者以有钱人居多,他们争相贱价抛售物业。自然,新落成的楼宇也备受冷落,整个房地产市场卖多买少,有价无市。地产商、建筑商焦头烂额,一筹莫展。
李嘉诚一直在关注、观察时势,经过深思熟虑,他毅然采取惊人之举:人弃我取,趁低吸纳。
李嘉诚在整个大势中逆流而行。
他相信世间事乱极则治、物极必反。
从宏观上看,他相信中国政府不会以武力收复香港,道理显而易见,若要收复,1949年就可以收复,何必等到现在?当年保留香港,是想保留一条对外贸易的通道,这样对中国政府更有利。现在的国际形势和香港的特殊地位并不会改变。因此,中国政府不可能收复香港。
经过深入的分析,李嘉诚作出“人弃我取,趁低吸纳”的决策,并将此看作是千载难逢的拓展良机。
于是,在别人都在售的时候,李嘉诚却不动声色地大量收购。
李嘉诚将买下的旧房装修后出租;又抓住地产低潮建筑费低廉的良机,在购置的地盘上兴建物业。
李嘉诚的行为需要超卓的智力。不少朋友为他的“冒险”捏一把汗;同业的地产商,在等着看他的笑话。
这场战后最大的地产危机,一直延续到1969年。
1970年,香港百业复兴,地产市道转旺。这时,李嘉诚已经聚积了大量的收租物业。从最初的l万多平方米,发展到3万多平方米,每年的租金收入达390万港元。
李嘉诚在动**中胜出,并为他日后成为房地产巨头奠定了基石。
有人说李嘉诚是赌场豪客,孤注一掷,侥幸取胜。
应该说,在这场夹杂着政治背景和人为因素的房地产灾难中,前景也是个未知数。这样说来,李嘉诚的决策有十足的胜券在握是不现实的,李嘉诚的行动是带着冒险性的,说是赌博也未尝不可。
但是,李嘉诚的冒险是建立在对形势的密切关注和精确分析之上,李嘉诚绝非投机家,而是一个拥有超人睿智的商人。
他正是凭着自己的智力和勇气,才将整个地产业的灾难变成了发展自己的机遇。
香港商人陈玉书在他的自传《商旅生涯不是梦》里指出:致富秘诀,在于“大胆创新,眼光独到”。无论对哪一种商品的市场来说,都有这样的一个规律:我看好,别人看坏,事实证明是好,我能赚钱;反之,我看好,别人看坏,事实证明是坏,我便要破财,甚至破产;如果大家能看好,我也看好,事实证明是对了,也就仅仅能维持生活。
明智的人能谋算出冒险的系数有多大,此外,作好应付风险的准备,则可以胜算。
在多变的世界中,成功者常常属于那些敢于抓住时机,适度冒险的人。有些人很聪明,对不利因素和风险看得太清楚了,不敢冒一点风险,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永远只能“糊口”而已。实际上,如果能从风险的转化和准备上进行谋划,则风险可以变成机遇。
茫茫世界风云变幻,漠漠人生漂浮不定,而未来的风景却隐没在迷雾中,向那里出发,有崎岖的山路,也有阴晦的沼泽,深一脚浅一脚,虽然有危险,但这却是在有限的人生中通往成功与幸福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