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中常常有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许多老板都因为“事小”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事实上,有很多小事,是因为普遍存在而显得“小”。这些小事,被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称为“影响发展趋势的小事”。
海尔集团原冰箱二厂厂长在广州出差,手下一员工因厂长不在,在上班时打瞌睡。张瑞敏抓住这件事,不仅处罚了这个员工,还加倍处罚了这位厂长,震撼了海尔集团的所有干部。
张瑞敏认为,这件事反映了当时干部中一种普遍的思想倾向,觉得企业发达了,日子好过了,多少有些骄傲自满的情绪:“企业发展到今天,自己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即使工作中出毛病,也不能像过去创业时那样惩罚了。”抓毛病就要抓带趋向的毛病,这样的风气滋长下去非常危险。于是张瑞敏拿这件小事当成一件大事,用严厉的处罚震慑整个集团的员工。
1997年6月19日,海尔集团内部报纸《海尔人》的记者发现,海尔洗衣机公司三楼女洗手间的卫生纸盒被加了一把锁。当记者问起为什么这么做时,清洁工回答道:“员工素质太低,不加锁,整卷纸就被拿跑了!”于是,记者发表文章《谁来“砸开”这把锁》。文中分析道,这一把锁暴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员工观念、素质亟待提高。上锁,这很简单,但这“锁“能提高员工素质吗?卫生纸可以锁,其他问题呢?因此,追根溯源,还是因为管理者头脑中有一把“锁”:放弃了最艰苦的工作——教育员工,提高员工素质,没有把教育人当作“长期作战”的战略来部署。文章希望管理者能够从头脑中“砸开”禁锢自己思路的这把“锁”!
文章见报后,立刻引起了极大反响。集团上下开展了一场“千锤重敲砸开这把锁”的大讨论。有人说:“洗衣机公司的客观环境得到了改造,主观世界也必须改造。用锁是改变不了员工的主观世界的。锁,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使员工产生逆反心理,锁住了员工素质再提高的契机。”有人说:“卫生纸盒加锁太不像话,太不相信员工。”洗衣机公司的许多员工对卫生纸盒上锁表示了愤慨,他们说员工的素质并不像管理者所想的那样,到了卫生纸盒非上锁不可的地步。
集团大抓此事,让所有员工参与讨论,反思一下自身的素质状况:生活中的“锁”打开了,头脑中的“锁”呢?
正是因为张瑞敏等善抓小事,紧抓“带趋向性的问题”不放,海尔的管理水平才能不断地提高,海尔集团也一天天壮大。
聪明的创业者,你也应该学习张瑞敏“小题大做”的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