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创业者的经营管理能力不能随着公司的成长而成长,那么这些创业者就是冒着被自己企业打败的危机在经营。
一个成长的公司一定要有可靠的计划、经营方针等,甚至于更新更适用的制度和不断更新的人员,才能够永续经营。
世界上没有一个创业者不渴望企业成长。在市场经济下,成长是唯一的生路。没有成长就有如坐以待毙,迟早会走上破产之路。
虽然成长是唯一的生路,但成长也并不一定就全是好事,更不一定给人带来快乐。成长的代价是不眠不休的工作和接二连三的问题。成长越快,问题也就越复杂,最后连不眠不休都难以应付。
公司一旦开始成长发展,有时就会像一匹野马,踢起的尘土也可能会将自由意识至上、赤手空拳打天下的创业者吞噬。至于什么时候会被吞噬呢?那就得看创业者做的是哪一行、创业者竞争对手的实力、创业者在市场上站得稳不稳、创业者资产负债表的生命力有多少、天灾人祸是不是也要来插一手,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创业者能不能跟着公司同步成长。
某公司就是被自己打败的一个创业者。那时他们的营业额每年以30%的成长率向前跑了5年。5年下来,他们已经不知道要去怎么管这个局面了。这个现象从他们的资产负债表上也可以看得出来。各项资产负债项目之间,相互的比率呈不均衡地发展。最后公司虽然还不至于垮掉,终于有人把这个公司买了过去,但是创业者个人却被公司的成长弄得精疲力竭,奄奄一息了。
为什么公司的成长会给创业者带来这么多的问题呢?这个现象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
第一,大多数创业者因为没有受过相关的训练,通常不知道如何来管理日益成长的企业,更不知要如何来应付成长所带来的种种问题。成长越快,这些问题接踵而来得也越快。
假如说一个企业的营业成长是25%,那么跟营业成长相关的问题也会以25%的速度成长。这还不说,这些问题的复杂性也会以25%的速度向难处延伸。在这种情况下,创业者的管理技术若不紧紧跟着企业的成长而精进,很快就会力不从心,被自己的公司打败了。
第二,企业发展地越大,创业者的指挥棒就会越失去直接的控制力。
如果创业者当初创业的一些理想和抱负开始在企业里模糊起来,创业时的那股热劲和梦想也就开始干涸了。
对创业者而言,距离会造成沟通的问题,沟通不良又会造成领导失败。
或是因为组织庞大、地域分散、直接掌握不易,使得企业主管面对问题却找不到用力处。
100万的小企业和2500万的大企业各自运转在不同的星系里。企业规模发展越大,创业者就被中层主管顶得越高,渐渐地,创业者对客户、厂商,甚至员工都失去了直接影响力。
企业成长到某一个阶段以后,创业者原来那股赤手空拳的创业热情就不敷使用了。这时,创业者一定要继续学习,开始更高一层的领导和授权,懂得如何利用大家的力量来完成全部的工作。不幸的是,领导和授权可能并不是创业者的长处。
有人也许会说,既然如此,那就想办法不要让公司成长好了。
不过,最好的办法还是让企业的成长在计划的控制之内。也就是说,让业务成长的速度和员工的训练、内部制度的改进、公司文化的转型等并驾齐驱。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在创业者本身经营管理能力的转型成长上有所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