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不是矮子

俄国革命中,布尔什维克曾猛攻冬宫

字体:16+-

1917年俄国共产主义革命风起云涌,位于圣彼得堡的冬宫被认为是俄国贵族奢侈生活的象征。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开始掌权。但是在政权交替的过程中,布尔什维克的军队在冬宫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

布尔什维克党把十月革命中攻占冬宫一事描述成一次英勇的奋战,但是史蒂夫·菲利普斯(Steve Phillips)在《列宁与俄国革命》(Lenin and the Russian Revolution)一书中说道,“这是对史实的严重夸大”,因为冬宫“并不是被攻克下的”。真实的情况是,冬宫大门敞开,几乎没有人受伤。汤姆·马斯特斯(Tom Masters)在《圣彼得堡》(St Petersburg)一书中写道,这件事只造成了很小的间接损害,“3枚弹药击中了冬宫,广场一侧布满了弹孔,三楼的一个窗户被击碎了”。

菲利普斯解释说,之所以只需要这么少的武装力量,是因为“临时政府掌握的权力极小”。彼时的临时政府“几乎不值得被推翻”。而且,历史学教授彼得·凯内兹(Peter Kenez)在《苏联史始末》(A History of the Soviet Union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一书中表示,尽管围攻者人数较少、无甚组织,但这“并没有关系”,因为临时政府直到最后一刻“也没有得到什么武装力量的支持”。

英国军官阿尔佛雷德·W.诺克斯(Alfred W. Knox)在其回忆录《与俄军同行:1914—1917年》(With the Russian Army, 1914-17)一书中也证实,“因为没有粮草,临时政府的人已经饿了两天,都各自逃走了,实际守卫冬宫的人并不多”,他还说,“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人来发号施令和执行纪律。因为饥饿,人们已经没有心思战斗了”。诺克斯表示,“冬宫里只剩下哥萨克人,他们表示自己反对流血杀戮!……晚上10点的时候,绝大多数少尉都撤退了,只留下少数守军、工程学校的少尉和妇女军守卫冬宫”。

美国记者约翰·里德(John Reed)在其1935年出版的《震撼世界的十天》(Ten Days That Shook the World)一书中回忆道,次日凌晨2点,革命者的队伍“就像一条黑黝黝的河水,顺着街道一直向前奔流着,没有唱歌,也没有呼喊口号,当我们穿过红色拱门的时候……冬宫正门两旁的便门都敞开着,里面倾泻出灯光”。里德和他的同志们夹在人群里,“涌进了右首的入口,这入口通向一个巨大而空****的拱形房间” 。里德说抢劫刚刚开始,就听到有人大声喊道:“同志们!不要拿任何东西!这是人民的财产!”

他继续写道,人们没有对士官生(yunkers)施以任何暴行,尽管“那些士官生已经吓得魂不附体了”。革命者们大声责问道:“现在,你们还要再拿起武器来与人民为敌吗?”士官生回答道“不敢了”,在这之后,“就让他们自由离开了”。

貌似是演艺界演绎出了攻占冬宫的故事。彼得·凯内兹认为后世从谢尔盖·爱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导演的《十月:震撼世界的十天》(October)这一电影中熟知了这个故事。但是,“与这位伟大导演执导的作品不一致的是,冬宫并非是被攻克下来的”。迪特里希·肖伊尔曼(Dietrich Scheunemann)撰写的《戏剧与电影中的蒙太奇》(Montage in Theatre and Film)一文收录于扬·范·德·恩格(Jan van der Eng)的《CCCP》一书之中。肖伊尔曼在这篇文章中指出,这部影片的主要场景拍摄成本高昂,赋予了影片“原汁原味的纪录片”的观感。

人们常说革命不流血是痴人说梦,但是这一不流血的历史事件却恰恰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