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生活失去了缓慢的优雅,当生命的**向坚硬的钱币缴械,当街市间流淌的人影掩饰不住疲劳时,我们是多么向往古人的宁静和优雅。今年秋天,我随中国作家协会开封采风团来到古都开封,感受到了久违了的宁静和优雅。
最早知道开封,还是从一幅名画《清明上河图》开始的。读过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对古开封就有了详细的了解。当然那是历史了,今天开封的魅力在哪里呢?当我们走进大相国寺,走进开封汴绣馆,走进清明上河园,我们感受到了开封的神奇。若论建筑特色,清明上河园既无龙亭的皇家威仪,也无铁塔的傲指苍穹,甚至也没有相国寺的雍容华贵,然而就是在这既缺王者至尊,又缺佛道飘逸,甚至还缺少私宅的灵秀中,清明上河园却以它自身独特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了我。
清明上河园再现了古代开封的繁华,许了现代中国人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的承诺。在园中我们看到许多传统节目,如包公出巡,古乐器演奏、舞蹈、曲艺节目等。其中,格外受欢迎的是船上露天古装武打剧,说的是民众杀死北宋腐败官员,救出被捕同伴儿的故事。我们一边品茶一边观看表演,感觉犹如置身在画面中。看过这些,我买了两幅清明上河园的绢画。可见,一幅名画所蕴涵的深远的艺术魅力,恐怕这是画师张择端本人也没想到的。它的魅力之一是描绘的普通人的幸福世相,而不是帝王将相的生活。我走在清明上河园欣赏清明上河图画作时,感觉有一个画外的我和另一个画中的我,画中的我便是理想中的我。回首历史云烟,扑面而来的是一股祥瑞之气,灵秀之气,民生之气。它们裹挟着我,簇拥着我,直到把我融化进去,去享受它的博大、深远、温暖和祥和气息。
在刺绣馆里,我见到一位正在刺绣的小姑娘。她用灵巧的手正在绣一幅清明上河图,她就像画中的人物活脱脱走出来了。她说,她愿意干这样的工作,好像每天都在跟古人对话,虽然没有声音,却知道画中人在说什么,喊什么,那是太平盛世的祥和之声。不论是这幅画的原创者张择端,还是眼前刺绣的小姑娘,他们都共同创造了一个艺术的世界。我想,任何艺术都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掌握的,不下非常功夫,是不可能在艺术上达到非常境界的。这时的感觉确实很美妙。当我走进清明上河园,站在六米高的张择端塑像前,他手捧的就是为后人留下千古之谜的神品——《清明上河图》。据说,张择端绘制的另一幅“神品”为《金明池争标图》,画的是北宋时开封的另一景观金明池开池盛况。现在,那儿正在原址上修建金明池公园。据说,最早萌发“把名画变成现实,并能给开封带来一派繁荣”这一念头的是开封的一位外地游子、八一电影制片厂的著名导演翟俊杰。我赞叹翟导的好点子,可称金点子,我也赞赏开封的领导有这个气魄,把这个“金点子”变成现实,这是流芳百世的功德。
我曾去过大观园,还到过杭州“宋城”,但到清明上河园,总感觉此处独特的地方多于其他地方。园内服务员穿着宋代服装,上至园内巡视的皇帝嫔妃、迎宾仪式上的达官贵人,下至园内经营各种行业的富商小贩、平民百姓,一律着宋代服饰,古朴典雅,五彩缤纷。他们穿插点缀于现代游人之间,煞显好看。远远地,我望着撑船的船公,柜台的老板娘,河边结伴儿而行的村姑,人群内横冲直撞的阔少,甚至桥头的乞丐,他们各自做自己的事,很专注,很务实,不是在表演节目,而已经成为这座园林的有机组成部分。让我们来细细品味。我就想,做好身边的事、眼前的事,比考虑遥远的事更重要。其实,这座园林正是有了这些才活脱脱有了生机。美好的景观,绝不是想象出来的,而是靠干好手边的事一点点儿创造出来的,只有懂得了这一点,我们才不会被自己对未来的担心所困惑。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长卷,宽不足一尺,长一丈六。如果完全按图布局,那么园林将是“一”字长龙,这样,既不符合中国园林布局,又会给游客带来不便。我们惊叹清明上河园设计者既忠实于原图又高于原图,把园林设计成了“如意结”(又称中国结)形,以虹桥为中心景区,向四面八方延伸。东为主体广场:圆形水池、巨型宋船、东码头;再往东,迎门照壁及张择端塑像;往北,依次为中央舞台、演兵场、跑马场、斗狗场、游艺活动区;往南,则有醉杏楼、文绣院、仿古驿站、毡房、大水车、住宿休息区;往西,则更为繁华,工艺一条街、小吃一条街。这次来开封品尝了各种美味小吃,可谓绝吃。目前,四区共建了八景,按东、南、西、北依次为“翰林神品”“汴河乘风”“虹桥飞渡”“汴绣天工”“平桥观鱼”“上善编钟”“喧嚣河市”等等,生机盎然,灵光四溢。这时我想,这种按照现代游客思维建立的园林,是大胆而有创意的。我们走进园林不是为了考古,而是来感受艺术之美,体会属于自己的美,如果硬拿古人的美来古板地照搬,就会走入迷途,离美越来越远。
当年第一次看《清明上河图》,让我感受最深的还是河市。下虹桥南侧西行再折向北,沿汴河蜿蜒二百米,店铺鳞次栉比的便是河市一条街了。事实上,清明上河园的河市街应该从东大门南侧算起,穿过东码头区,南下过虹桥,再西行北折,呈“S”形,前后蜿蜒一千多米。只是前段有两处中断(码头与虹桥),后段不但集中,而且一边沿河,一边临市,河市的特征更为明显罢了。河市街店铺多为便利店,现在卖的多是旅游纪念品、仿宋工艺品、游戏用品、日用品等,毕竟是为当今游人所开。北宋东京的河市,买卖交易的商品可比这繁荣多了。鱼市、肉市,金银铺、彩市铺、漆器铺、珠子铺、车马行、茶店、纸马店,再加上为大宗粮、盐、矾、茶等交易所建的众多官商交易行,把汴河上下渲染得沸沸扬扬,热热闹闹。
一千多年以前,受车的载重量与速度之限,水路交通便成了当时交通大动脉,那么用当时的话来说就应该是“要想活,先靠河”。这里面的“活”字有两层含义,一是“活命”:中国乡、村、城、镇靠河者居多,原因自然是因为水是生存第一要素;二是“灵活”: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当然有其为游玩、巡察方便的因素在内,但不可否认,这条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当时乃至今天,仍起着沟通南北、繁荣经济的重大作用。
正如前边介绍“东京码头”时所说,汴河两岸,简直成了寸金宝地。
《清明上河图》中对河市的描绘是花了很多笔墨的,包括前面提到的“土造水榭”“近水楼台”,几乎可以说“争相攀附”“比肩接踵”。
清明上河园毕竟是个园林,所以河市一条街只简略表现了一下“临河而市”的布局,喧嚣繁忙自然比不上当年。但话又说回来,如若真如当年那样“人头攒动”“比肩接踵”,游人又觉得太闹、太乱了。园林经营者当然也不会像当年宋朝臣子那样横征暴敛、欺行霸市。经营者高人之处在于,河市一条街要想与全国各地的风景点儿都有的旅游品一条街有所区别并办出自己的特色来,关键在于“在商不言商”,以文化品位及参与活动来吸引游客,才真正能把园林商业街办出新意义上的繁华来。
图中的汴河,走了一个横“S”形,它的上游在哪里?在城内呈何种走势?与哪条江河相连?这条纵向景深延长线,只好留我们观赏者去想象了。也许,我们会想到它最早的雏形——浚水,会想到曾经辉煌的前身——鸿沟,也许又会想到沙河、官渡、莨**渠、汴河……直至经千年修行后终成正果的具象——通济渠。这一切可能历时千年,但在我们观赏者眼中,却可能在瞬间完成交替幻化,眼看卷上涛声阵阵,思接千载风波烟云。这是清明上河图的魅力,也是清明上河园的魅力,更是今天开封的魅力。
清明上河园呈现给我们的是自由、和谐、祥瑞和爱的表象,掩饰了历史与现实的残酷纷争。掩饰之后的美丽和宁静,也是生命所需要的。走进园林,我们就会让智慧、意志和情趣充满心间,激**我们心中的热情。可以忘却自己,却忘不了这片美丽的园林,历史与现实碰撞出的亮光,照彻了我们久久等待后的茫然……